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郑卢医学三焦气化理论


  郑钦安祖师爷在《医理真传》有三焦部位。具体内容为(上焦统心肺之气,至膈膜;中焦统脾胃之气,自膈膜下起而至脐中;下焦统肝肾之气,自脐中起而至足。上焦天也(即上元),中焦地也(即中元),下焦水也(即下元)。天气下降于地,由地而入水;水气上升于地,由地而升于天。故曰:地也者,调和阴阳之枢机也。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学者即在这三焦气上探取化机,药品性味探取化机,便得调和阴阳之道也。)
  自古以来就有天与地啊,而在中医基础上上讲啊上焦啊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下面我们就部位探讨具体的病情 ,上焦属于心肺之气而至隔膜,也就是剑突以上,包括我们的头脑都属于上焦,上焦属于天,中焦从剑突到肚脐这段位置,下焦从肚脐到脚,这三个部位对于我们临床有什么指导意义呢上焦属天中焦属地,下焦属水。天气下降于地而入于水,水气上升于地而升于天。我们可以看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气象大论是如何描述的,
  黄帝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这个地方就是讲左路呢阳升阴长,右路呢 阳杀阴藏,三焦呢就是左右的通道。三焦的通畅就表示着左右的气机通畅。为何我把它左右分开说呢?就是要大家更好的理解人体的气机升降。其实啊,我们不需要分左和右,人体的气机是无时无刻不在升降中的。人体不可能左边只有升,右边只有降这是不可能的,人体的升降是循环不息的,只有明白了人体的升降是循环不息的这个道理才可以更好的用药治病。我们接着再看原文是怎么说的?地也者,调和阴阳之枢机也。地是什么呢?地就是中焦,中焦有什么作用呢?中焦起枢纽的作用,以前我们讲过中焦如轴,四位如轮,中焦就是轴心,轴心是用来干嘛的?轴心就是用来调节升降的。没有这个轴心升和降就无从谈起。这个轴心就像我们上学时期的那个向心力的心是差不多的。
  接着我们再看原文陈述,"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 人身最关要之府"。我们身体的手少阳三焦经,这个经脉秉的什么气?它秉的是相火。我们说三焦如网膜,这个网膜把我们的身体上中下统一在一体。虽然分上中下三焦,但是其实它是一焦。如果你有了这个统一整体的思想,那样升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理念,再加上中焦是这个整体的枢纽。
  那样这个整体里面已经有了升降和枢纽,不需要你划分太详细,你会发现在,我们用药时一个处方用七八味药就足够了,不需要太多味。接下来 医理真传又说:"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很多人不明白,为何好多方子里面都有石菖蒲·茯神·苍术这些药呢,这是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三焦中的一焦不畅,另外的两焦也会绝对不畅,我们用他们目的就是为了"畅一而三"(畅离火而神明通,气机申达),所以临床用药的时候不要学习西医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方法。
  我们必须贯彻三焦合为一焦这个整体的中医观念,阴阳合一。在临床上随便找几个处方,我们发现都会有几味相同的药。其他不同的药是根据不同的症候选择加减药而成。
  比如一个人头晕发蒙,疲倦,号脉后发现他是痰湿拥堵阻滞,这类患者有可能他还有大便不畅,胸闷心慌腹胀现象,也就是说这个病不止表现在一点,我们随便处个方,你可以用桂枝·苍术·茯神·法半夏·藿香·香白芷·生山楂等再加生姜,我们细细的来看这些药,你的思维有可能就打开了,开药有所不同,但是经过对比,你会发现好多药是多次使用的,只要抓住三焦是一个整体就可以,用药效果就会很不错,如果把这个整体观念贯彻,你就知道肝病肾病如何治,关键是你抓住这个点这个枢纽了吗?人是一个整体,有一部分是不舒服你就会感觉整体不舒服,比如感冒,头疼脖子僵硬,身疼腰痛,乏力,甚至呕吐,泻泄等等。我们讲阴阳之道,就是讲水火相交之道,这个三焦学说可以引出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三焦气化,特别是我们的气化用药,可以参看我们使用附子的心得来提供思路。我们用附子的目的是暖水,启真气,由地气蒸发然后凝聚,由地下升到土这个位置然后再由土升达到天,这需要水暖才可以蒸腾达到一气循环,这个循环更能够让我们认识到他们的作用,气从肾水里出来,与肝木相接,与太阴相接也就是肺和脾,也就是中土相接。
  我们知道真火生阴土,凡火生阳土,中土脾胃靠的就是这真火凡火两把火才可以起作用。我们谈过伤寒论的病理的逆向传变过程,从少阴流向太阴,然后出于少阳出于阳明然后太阳。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由下到上,由上到下,就是升降,出于表达于外入于脏入于内。
  我们的三焦也是按照此理分为上中下,三焦是气机升降的道路,三焦本是一套路,为了好区分,我们把它分为三部分,在用药上,我们如何在药品的性,味上寻求化解呢?三焦上焦如雾(很小),中焦如讴(密密麻麻的雨滴),下焦如渎(河,气势很大),这就是说的三个不同的气势状态,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三焦不畅的时候,我们要使用方法使其三焦的浊气出于二阴。我们如何使三焦打通呢?如何降浊呢?
  三焦是清明的地方,不能有一丝混浊,浑浊说明患者体内有痰有寒有淤,甚至体内有肿块,不管有形还是无形。除了我们做化痰湿去浊气的工作之外,我们应当想想痰湿浊气如何而来,其实还是阳的方面出了问题。比如患者肺部有痰,患者肚子发胀,患者大便不调,这叫做不清,这叫做雾露沤渎不行,水液的状态不明。三焦的作用就是水管,雾露沤渎就是起清洗污浊的作用,三焦不能气化时,一是不能洗刷,还有可能反而形成痰湿,这是说三焦。归根结底还是地气不足,如果阳气充足就不会出现三焦不明的现象。
  一焦不畅,另外两焦势必不畅,气机的由上到下,由下到上都离不开气机的推动,所以在体内痰湿郁结所致的气机阻滞,气化不达的时候,抓住中焦这个枢纽,尽量先开中上焦,将天气拨开,让阳光透达,。胃为阳土,何以痰湿水饮阻滞?以阳者不当太湿,今太湿,故取中焦不得阳火之下照,若果是离火宣明,阳光照于大地(胃为阳土,主土之上,寒湿水饮亦在表面停滞),察离火足与不足,滞与不滞,而调之。若中焦湿阻太甚,可取辛温轻轻拨动之法治之;若中焦虚寒甚,气机下陷趋势明显,可取温土行水降浊之法治之(扶阳化湿行水)。不建议纯用通苦燥利渗水之法,以导致气机更陷,离火一陷,病更难治。
  我们用桂附的目的就是暖水,就是为了气机畅快,为了肝木的畅达。坎主外,不主内;离 主内不主外。桂附的作用就是帮助离火从上到下,帮助坎水从下往上走。从而起到推陈置新的作用。我们讲离火要足,才可以把体内的垃圾从上往下排。桂附就有扶持离火的作用。肝木生发靠水土里面的热量,需要温升,辛温的方法,辛温方法是不会夺阴而干燥的,因为水暖是随阳气从下往上,而不是夺上面的水。温升不但有阳还有阴,一杯热水里面有阳有阴。不管患者年龄大小,一定要查尺脉看有没有根。
  就整体观念来说,我们就说肝吧,气机的调达在于肝,这就是一个很形象的举例说明,虽然我们是分来讲的肝心脾胃肾,但是还是要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肝本来就是疏泄调达气机阴阳,患者吃了辛温扶阳桂枝法后,气机开散调和通畅了,肝气当然调达了,有人说处方里面没有疏肝药物啊,为何情志各方面都有好转,这是为何呢?这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中医整体观念。不要见肝病就治疗肝部。(三焦就是一焦,升降是无时无刻存在的,所谓的肝仅仅是医理上面分割出来的,仅仅是为了让大家好理解)。
  这个整体思维是站在一定高度才成立的,我们一定要高屋建瓴才可以,虽然现在我们还不是特别理解但是这是学习古中医的基础。比如附子暖水木气才能畅,这仅仅是一种表达方法,我不用桂枝附片也一样可以调达气机。这是为什么,药效进入处方它的作用就不再是药性所可以阐释的。我们要抓住一气六部,我们学习伤寒论是可以把庞大的工程简单化的啊。比如少阳经的病我们不要关注用什么药物,我们要把握气机的升降,这才是关键。比如说两个患者都是牙疼,辨证后,都用桂枝法,不过一个用骨碎补和细辛,一个用法半夏和制天南星,就这两味药的不同整个处方的格局就变了,去掉这四味药就是桂枝法。
  郑钦安先生已经讲了,上中下三部之法已经具备 ,他要求我们就是按照整体观念来讲,把握气机升降。他的处方不超过九位药,超过了格局就变了,就不能把握医法。药物太多,就容易混乱,只有把药性的品味熟悉了,且把握整体,就知道如何调和阴阳的方法了。我们一定要把上下交通放在自己思维的前面,抛开了治病的四五味药剩下的那些药就是要做圆通身体气机升降这件事情的。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三焦还是一焦,六经还是一经,用的这些药是干嘛的(拨通身体气机升降的),所以卢氏的书,处方没有具体的部位的描述。都是整体看来看待。如何把握气机升降,如何把握药物配合的具体应用,一定要结合前面讲的乾坤大旨才可以。这样你才不会被具体的部位所困扰,才会学的圆滑圆通。你慢慢才发现,扶阳是这样一回事(水火相通),不是仅仅附子桂枝这两味药的事。火神讲的整体观念必须牢记在心,处方不是药物功效相似的累计叠加,一定要选择性的用药,否则就不是在治病了,那是在撵证,那就脱离了整体观和扶阳的基本思想,一定要把我这个"一"的观念贯彻。
网站目录投稿: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