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八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举行了颁奖典礼。大赛评委会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会长吴思敬表示,宏大主题对中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但许多选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驾驭题材,不但文采斐然、构思精巧,不少作品都表现出良好的思辨能力,体现出作者敏锐细腻的诗情文思和深刻博大的家国情怀。同时,也有部分作文存在套路化、模式化、假大空现象。他指出,真实是文章的品格,写作要"求真",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要有真情实感。 写作是情感的激荡、真情的流露,是在用文字建构精神家园。当经历的人和事触发你的情感,促使你不得不一吐为快时,你就能文思如泉涌,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许多古代文学家写作并不刻意追求章法结构或写作技巧,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一文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一书提到:"我们从正面与反面看,便可知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对于如何在作文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老的告诫是:"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偏重"技巧",不注重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更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尤其是初中、高中阶段,出于应考的需要,教师会向学生传授一些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前后照应、怎样论证等写作技巧,在"怎样写"上下大力气,导致学生视野狭窄,只能走套路化、模式化的路子。 此外,一些教师对学生"写什么"也大加限制,要么直击时事,要么深刻挖掘材料的微言大义,要么歌颂好人好事。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背诵各种类型的范文,以便在考场上穿靴戴帽、借题发挥。据说,在某一年的高考中,一篇文字优美的作文被阅卷老师打了零分,原因是考生在作文中对老师破口大骂。评卷细则规定,凡是零分试卷都要复评,最后经过反复评定,勉强给了及格分——36分。 "骂老师"不对,但也不是打零分的理由。中小学生尚处于成长期,思想难免莨莠并存,需要在历练中去伪存真。对于学生作文中暴露出的不健康因素,教师不必大惊小怪,而是要对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是用成人的想法限制他们,更不能剥夺他们说真话、抒真情的权力。 周国平先生在《活出真性情》一文中讲到:"真实是最难的,为了它,一个人也许不得不舍弃许多好东西:名誉,地位,财产,家庭。但真实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唯有它,一个人只要愿意,总能得到和保持。"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让学生敢于在作文中讲真话、写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