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之策


  耿妍 贺瑾
  摘 要:乡村振兴是我国根据现阶段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振兴已有显著成效但在各方面仍存在着制约发展的因素。本文深入调查分析江苏省苏南地区乡村的现状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来寻求对于苏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制约因素的破解之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制约因素;破解之策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在过程中势必会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对此直击问题要害、掌握破解之策,才能更好地使乡村振兴达到战略预期效果。
  一、新时代江苏省乡村振兴的现状
  江苏省地处长江经济带,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是全国农业大省之一。近年来江苏省深入贯彻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始终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改善乡村民生,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江苏省肩负着光荣使命,也必须有新的作为。苏南地区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发展区域,从1983年费孝通提出"苏南模式"开始,苏南地区就采取以发展乡镇企业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数据显示,2016年江苏省南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5.9%,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在新时代的转型发展期中苏南地区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民生等领域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二、苏南地区乡村振兴中的制约因素
  (一)苏南模式下经济与环境的冲突
  传统苏南模式的发展基于苏南地区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开放政策绿色通道,并给予财政支持,然而这也导致了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使得经济实力领先全国的江苏省频频以不甚光彩的方式见诸媒体,成为大众的诟病。2016年江苏省常州市外国语学校的"毒地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次事件归根结底是三十余年苏南模式下乡镇企业工业化和地区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埋下的隐患。重化企业对环保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苏南地区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即使是当苏南模式已经发展为新苏南模式的情况下,环境问题仍然显得尤为突出,亟待得到解决。
  (二)部分乡村干部违纪违法 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水平还需提高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村干部是带领村民发展的重要角色,而如今的村干部队伍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村主任欺压百姓或是违法乱纪现象频频曝出。例如无锡市梅村镇某村主任滥用职权,违法帮助他人篡改遗产房产证。苏州市某村主任欺压百姓而遭到群众在网上的反抗,形成了村主任与村民间的难以缓解的矛盾以及彼此之间的不信任。这些事件都反映出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隔阂以及村主任政治理想信念和作风问题。
  (三)乡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据调查,虽然苏南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较于其他地区有一定优势,但某些乡村还是存在一些固有问题,例如公共厕所没有全面普及和专人管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差,道路不平、交通不便,娱乐设施老旧损坏无人管理等。其中最影响农村生活的是低水平的教育和医疗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乡村的发展,扩大了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四)传统建筑村落文化遭破坏 村民文化认同感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古村落及一些建筑逐渐遭到破坏。据统计表明全国八、九成的古村落都存在被破坏的现象,其中苏南地区的现存古村古迹也寥寥无几。古村落面临着乡村盲目的拆旧建新、村民保护意识淡薄、保护经费不足以及开发过度等问题。而在古村落和传统建筑中往往蕴含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常州金坛董永村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苏州地区的戏曲和工艺制作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建筑的消失而逐渐消失。很多村民还没有高度的本地区文化认同感,对于自己乡村的文化没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就不会主动承担起保护与弘扬本地区文化的职责。同时,村民精神文化方面的认同缺失也不利于乡村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
  (五)农民各方面素质水平不高 影响农业转型升级及农村组织管理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民的受教育程度逐渐升高,但是在农村农民的文化程度总体偏低且结构不均衡。较高素质的农民转移到了农村的二三产业中,而从事农业的农民素质水平相对较低,造成了对当地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阻碍。同时,农民教育、科技、组织等素质的偏低使得农村的组织化经营与管理程度降低等情况。
  三、苏南地区乡村振兴中制约因素的破解之策
  (一)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建设美丽乡村
  江苏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大力开展"263"专项行动。苏南地区应在"263"专项整治的基础上,抓住自身环境的重点问题做出针对性治理,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打造宜人的乡村环境,凸显江南水乡的特色。为实现这些目标,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建立生态和自然村庄,并发展具有经济、环境和文化功能的新型服务。二要促进乡村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动"互联网+"模式,加强第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三要立足区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特色结构,打造特色产品、特色文化和特色空间,丰富经济文化内涵,增强经济竞争力。
  (二)提高乡村干部队伍水平 大力引进高质量人才
  针对村干部违法乱纪等问题,首先要坚定村干部的政治理想信念,加强对村级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建立从严管理体系,打造与苏南地区相适应的考核制度,不能一味偏重经济绩效,确保民众有参与评价干部的权利,上级与群众共同监督。此外,要完善选拔任用制度,提高村官的選用标准,为农村领导班子输送新鲜高质量血液,同时选拔要透明公开,尊重群众意愿,防止陈旧的小农思想和宗族势力导致封闭排外从而阻碍乡村发展。最后,落实待遇保障体制机制,调整工资报酬结构以,完善福利保障机制,留住并吸引高质量人才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让更多人才看见乡村的发展潜力。
  (三)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新时代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应根据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以民生为中心,采取一系列治理行动。首先,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发展满足乡村企业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其次,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医院和医生的数量和质量做出规定。此外,还应改善影响农村生活的硬件设施,如维护和升级公共厕所、翻新常年失修的娱乐设施、在道路两旁安装路灯、修建老年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最后,要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低保制度等乡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和城乡低保"三大并轨"。
  (四)保护优秀传统 树立本村文化自信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力量,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首先文化保护要有政策支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职责,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如建设村镇文化礼堂。在提高乡村基础建设水平的同时不能破坏乡村文化肌理和建筑风貌,需要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从而形成良性的文化产业链,在保护传统文化形成优秀乡风的同时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针对农村不良习惯和风气的日渐恶化,高额彩礼、仇富仇官、重男轻女等问题突出,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其次,要加强对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对于本地区的文化学习,使得居民能够在历史文化方面熟悉了解自己的家乡,形成对家乡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开展有利于促进村民间情感的乡村特色活动而形成和谐文明且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此外,完善文化人才回归制度,减少乡村人才流失,制定文化人才回归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在外青年学有所成后归来建设故乡。让本村人建设自己的家乡可以增强居民共同建设乡村的动力。最后,打造独具地方传统特色的旅游产业。2019年江苏省有13个村入选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名录,我国乡村正有序通过旅游产业等生态产业化将乡村生态资源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苏南小镇的农家乐体验村以及茅山道家文化体验地东方盐湖城等,独具特色的优良浓厚乡风在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时能够更加吸引游客,本地区人民的特色风貌能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五)加强教育宣传力度 全面提升农民各方面素质及组织化程度
  着力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对于农民农业科技方面的教育培训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政府和民间涉农机构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新型农业人才。从思想上转变村民固有认知,促使农民自身积极进行自我转型升级,认识到教育与知识能够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率而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有组织化经营管理的意识,同时也创新更多样的生产销售途径,如近年来出现的直播带货网络销售,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所购买产品的生产地和加工过程从而有原生态体验,由此打造原产地直销品牌。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增强村民对政策的理解度与配合度,从而实现更有效的乡村治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自2018年1月2日起实施.
  [2]刘名军,丁愿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进路[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06):36-40.
  [3]郭晓鸣.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党的建设,2019(21):34-35.
  [4]吴晶璐.苏南地区乡村振兴规划研究[J].浙江国土资源,2019(06):36-38.
  [5]李清.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6):219-220.
  作者簡介:耿妍(1999-),女,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本科,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贺瑾(1999-),女,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本科,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乡村振兴。
网站目录投稿:芷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