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填报志愿工作也随即展开。从往年的情况来看,这个时期也是招生诈骗的高发期。"办不成退钱、余款办成后付""办了好多年、办成好几个""辅导学校有关系""费用直交到学校""顺利入读、毕业" ……这些五花八门的诈骗话术频频令家长和学生中招。 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虚假入学,这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作案手法,罪犯通过伪造录取通知书、安排学校附近入住、旁听学校课程、"山寨"军训、虚假学生证等造成录取假象。为取信或捆绑被害人,罪犯会授意被害人不参加高考、放弃填报志愿或背离分数报考、虚假就读,对考生求学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分析这些高考招生诈骗案例可以发现,犯罪分子所设的骗局其实并不怎么高明,但为何能屡屡得逞呢?主要还是因为高考期间考生家长的负面心理作祟。 首先,心态焦虑,诱发迫切的急于求学心理。在我国,高考被看作是学生乃至家庭改变命运的主要渠道之一。很多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考入理想的大学,这既关系到孩子的未来,还关系到家庭的荣耀。因此,在整个高考期间,很多考生家长是无比焦虑的。成绩出来之前,为考生分数担心;成绩出来之后,为填报志愿闹心。很多家长迫切希望孩子早日进入理想的高校,以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这无疑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其次,迷信"关系",萌发"打擦边球"的侥幸心理。很多考生家长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迷信"关系",相信潜规则,笃信金钱万能。他们对招生信息并不完全了解,盲目地认为只要有"关系"就可以摆平一切,于是萌发了花钱"找关系"求录取的侥幸心理。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考生家长的这一心理,鼓吹有"内部关系""内部指标",诱导考生家长用金钱来疏通这种所谓的"关系",购买"内部指标",从而骗取钱财。 再次,碍于面子,产生"偷着办"的掩饰心理。对于一些考生家长来说,如果能够通过"关系"帮助考生进入理想的大学,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因此,他们往往热衷于"找关系"。而一旦学生及家长发现上当受骗,也往往碍于面子,选择忍气吞声,不愿意声张被骗的事实,更不愿意向教育、公安部门举报。这种掩饰心理既为打击高考招生诈骗增添了难度,又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遏制高考招生诈骗,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其中,消除考生家长的负面心理,让他们保持平常心态,实为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只有当考生家长理智看待高考的时候,针对高考招生的诈骗才能销声匿迹。只要考生家长保持良好心态、擦亮双眼,就不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