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其基础方剂是小建中汤,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加黄芪而成。小建中汤证,我们以前讲过,多由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故此方具有温助中阳,散寒止痛,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的功效。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中说:"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耆建中汤主之"。其药物组成就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加黄芪一两半,余依小建中汤之法。若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文中的虚劳,是指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虚,长时间不能恢复的病证。是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张仲景对其脉,症上也有叙述,如"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虚劳里急",就是虚劳病并有里急的症状,"里急"就是少腹拘急,腹中疼痛并有想大小便的症状。 《黄帝内经》说:"劳者温之,甘药调之,是以温以甘为主也"。意思是说一切重病难病,特别是虚劳,都应该以扶助正气为根本,以运转中气为重点。黄芪建中汤证除了具有小建中汤中的"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发软、咽干口燥"里虚寒的症状外,还可见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身体困重,肢体不仁等症状。其证为脏腑内外皆不足的病证,是内,中,外皆虚,属于中焦虚寒的虚劳里急证。故须以温甘之药来运转中气。我们看黄芪建中汤中的药,多为甘温之药,正合《内经》的宗旨。 虚劳为五脏功能皆退,气血阴阳皆虚。《金匮要略》中说:"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饴糖最善于入脾胃,此方中甘温质润的饴糖可温补中焦脾胃,缓急止痛。桂枝温养阳气,祛寒邪;酸甘的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加入黄芪可补气固表,可增强益气建中力量,阳生而阴长。另外,我们知道黄芪是走表的,肺主皮毛,主表,故加入少量的黄芪,可引诸药到肺,故可补肺。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此方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 衄血不只是鼻出血,掌握其原理,诸衄可止 "腹满时痛",《伤寒论》中的一个方剂重于平肝缓急 虚劳证,一般肠胃湿气较盛,腹满是水湿所致,大枣比较恋湿,故去大枣而加茯苓以渗肠道水湿。半夏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肺虚损不足补气为湿痰阻滞,故加半夏。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气短胸满也有肺气虚的原因,故可与半夏同论。另外脾胃虚寒严重,也可有胸满的现象,故加大生姜的量也有此作用。 总之,黄芪建中汤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阴阳,气血俱虚尤其对于气虚者更为显著,脉象整体疲弱无力,脉形偏细,双寸脉不足的患者。此方重于甘温益气,因此具有和中缓急。温补中气的功效,同时还对虚劳里急有显著的疗效。现代医学常用来治疗胃痛,胃溃疡等症,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症见中脘部拘急疼痛,喜温,自汗,脉虚弱等。若泛酸者,可去饴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太阳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