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研究系2017年广东省社科规划共建课题:广东省新经济发展状况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17XYJ08;主持人:贾帅帅。 摘 要:随着工业4.0的兴起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东莞市传统制造业发展中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东莞市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首先,本文提出了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的背景和意义。其次,概括了东莞市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再次,分析了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研究背景、意义 东莞市地处深圳市和广州市之间,在改革开放30年间,全世界的廉价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贸易自由等重要生产资源同一时间集中到东莞,創造了东莞市制造业的繁荣时期。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兴起,在全球工业4.0浪潮的冲击下,东莞市传统制造业的劣势日益凸现。资源消耗过高、生产周期缩短、产品个性化需求、劳动力严重缺乏是东莞市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四大挑战。外部经济危机以及内部成本高涨等因素导致东莞制造业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低成本优势,由此决定了东莞市的制造业必须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在双重压力下重获新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打破城市间的空间限制、体制障碍和行政区域限制,将成就优势互补、全要素流通、区域分工合作、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新格局。协同发展立足于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区域优势互补, 这将倒逼东莞产业进行质的调整和升级。人才、技术的无障碍流通以及产业链重塑都为东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因此,本文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梳理出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东莞市传统制造业发展的一些具体策略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粤港澳大湾区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九市组成。展金泳等(2016)对粤港澳区域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分析,认为广东省应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优势,重点发展航运物流业、高端制造业等产业。范拓源(2018)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政府扶持的投入力度和政策体系对湾区新经济、新业态方面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向晓梅等(2018)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认为大湾区产业协同应着手产业分工的合理化以及各地区产业链融合机制,同时强调产业创新的重要地位。 (二)传统制造业 按照我国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制造业门类众多,传统制造业的比重接近90%,但大多还处于1.0的发展阶段,增长方式粗放,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黄烨菁(2010)在研究先进制造业的过程中就认为传统制造业是相对于先进制造业而言的,而先进制造业并不是在现有产业划分标准下新设的一个行业类别或者按照新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新行业群体。李廉水和程中华(2015)认为,新型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而传统制造业是一种大规模、标准化、高效率的生产模式,是一种依靠大量的自然资源投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道路。 三、东莞市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东莞市的产业模式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有"世界工厂"之称。东莞市的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传统工业制造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在全球工业4.0的冲击下,东莞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加工制造产业日益生存困难。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以下问题。 东莞市传统制造业产业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制造业呈现出"三低"态势,即重工业化程度、高加工度、技术集约化都偏低。另一方面缺乏地区自主品牌及自主设计的创新能力。据数据显示,东莞地区1292家企业中,只有23%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整体来说,73.4%的企业没有独立的产品设计能力,77%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表明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融资渠道不畅通,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下降。从东莞市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1-4月利用外资情况来看,东莞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速为3%,低于全国增速6.4%,广东增速16.9%,在广东省排名第9。从东莞市近年来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来看,2016、2017、2018年增速为-26.2%、-56.2%、-20.8%,均为负增长。 东莞市的创新体系人才短板突出,创新后劲不足。东莞市本地高校实验室较少,人才产出有限。2017-2018学年初,东莞市共有中职学校28所,高等教育院校只有7所,人才产出有限。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缺乏,与美国硅谷、北上广港相比,教育资源较为落后,对于制造业发展是较大的限制。 企业主动承接大湾区的意识不强,未能充分发挥政策红利。从调研情况来看,东莞市大部分企业还未充分意识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8成以上的企业认为大湾区对自身经营没有影响,只有不到2成的企业表示将主动改变对接大湾区发展规划。 四、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原因分析 东莞市的传统制造业,自身存在产业低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又无法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红利,融资渠道不畅通、创新人才短板突出。在国际竞争环境的冲击和国内发展环境的推动下,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迫使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首先,在工业4.0浪潮的冲击下,全球正在发生新一轮的科技与产业革命。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行"高端制造业回流"的战略,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正在加速挤兑东莞地区原有的制造业市场份额。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的贸易战,给东莞地区的制造业带来巨大影响,其在全球工业版图中的地位正面临调整。以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正在积极抢占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东莞市丧失了固有的人口红利优势。在国外环保壁垒和反倾销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出口形势略显紧张,迫使东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 国内的政策环境从正反两方面推动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首先,东莞市介于深圳和惠州之间,在珠三角"深莞穗经济圈"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东莞市针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了广泛的政策引导,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最后,近年来国内长三角、环渤海、大西南等区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东莞市传统制造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承接政策红利,扭转不良局面,东莞市传统制造业同样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五、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策略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过程中将完成从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转型以及从原来的服务中心、制造业中心向科创中心转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将为东莞制造业造就大量的发展机遇。明确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战略方向。东莞市要紧紧围绕其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区域定位,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整合其现有资源。东莞市可充分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种种政策红利,利用大湾区智能制造转型的优势产业基础,发挥龙头企业不断增强的智能制造技术。东莞市可在借鉴德美日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攻克关键共性技术作为未来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重大发展方向,在工业软件、智能芯片、控制系统、接口标准技术等方面尽快实现国产化,支撑智能制造成功转型,结束受制于人的被动格局。 提升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水平。在东莞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曾经是其突出优势,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做出巨大贡献。随着大批农民工返乡,用工荒问题成为困扰东莞市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东莞市传统制造业必须寻求新的方法解决当前的困境。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解决当前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利途径。智能制造系统贯穿制造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生产研发、生产制造、客户服务、个性化定制多个方面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生产力。东莞市传统制造业应抓住智能制造科技发展的契机,提高企业技术含量,减少人口红利消失背景下用工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在资本市场和产业规划方面都有重大的政策利好,强化了东莞地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首先,对于东莞地区龙头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的试点示范项目,要加大扶持与推广力度,在其上下游产业链发挥生产模式示范作用。其次,应设法吸引国内外的行业冠军来东莞投资或者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智造"创新升级理念的引领下,在广深港科技创新沿线上,分布着华为、腾讯、网易、OPPO、UC等全球知名企业以及一批正在茁壮成长的独角兽企业。东莞市应有计划吸引上述企业来莞发展,补足产业短板,培育下一個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力度,创新完善人才引智与提质。首先,东莞市应加大力度从德美日等先进国家知名企业引进智能制造领军人才,打造东莞市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其次,积极探索东莞地区知名高校与名企定向培养复合型或专业智能制造人才方案,同时鼓励东莞地区有条件的高校、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最后,东莞市可以采用人才培育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措施,引导东莞市制造企业培育一线工匠型人才。比如推动龙头企业设立智能制造学院,引导制造企业与高职高专院校合作,按照德国"双元制"培育模式,合作开展智能制造专业工匠人才培养。通过以上途径,在东莞市传统制造业中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为智能制造转型输送高端领军人才、中端专业人才以及基层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拓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财政扶持模式研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8(01):32-38. [2]黄烨菁.何为"先进制造业"?——对一个模糊概念的学术梳理[J].学术月刊,2010,42(07):87-93. [3]李廉水,程中华,刘军.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及其评价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2):63-75. [4]罗序斌."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9,32(01):18-29. [5]覃成林,潘丹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趋同及合意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3):15-25. [6]刑毓静,丁安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研究(2018)[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9. [7]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2):17-20 [8]亚洲金融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9]原磊,王加胜.传统产业改造和先进制造业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11(09):18-24. [10]中共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M].人民出版社,2019. [11]展金泳,张海荣,李浩.粤港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8):c22-c25. 作者简介:李佩娜(1981-),女,汉族,广东省广州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