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法术",佛教的"咒语",儒家的"圆滑",道家的"自然"。 法术是"计谋",咒语是"真理",圆滑是"逃避",自然是"随性"。 计谋有"智慧",真理在"指道",逃避"躲得了初一,闪不过十五。"随性"不长久"。 道教的智慧之路,少数人在用。多年来人们对道教意见很大,认为太邪不可取,所以成了人们口口声声的邪教,学用之人也没处施展,成了冷教,成了蔽谈。在我看来道教有道教的用处,道教的智慧不可丢,它的存在可以让人们懂得聚集的力量和忠义勇的秒处。 佛教的指道之路,一直很盛行。多年来那些科学解释不了的谜题都由佛教来处理。佛教讲真理,一定按照佛理去行,由于信,所以人会自然而然的进入门道,其中由于有些人自身的修养极佳,所以得愿很真,让这些自严自律者得到所愿。所以经过他(她)们一传,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就传遍了四方大地,人人都知佛,大多数人都不谈,一个是害怕,一个是自己的错误,导致身心有无行的压抑。那些生活乱套的人们就把佛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自己一边在犯错一边在求佛保佑,以求得上自己心灵的安宁;有了不劳而获的吃的先献给佛吃,香停了自己吃,这样吃起来就舒服多了。有了不劳而获的穿的,先献给佛穿,香停了自己穿,这样穿起来就轻松多了。好人信佛,受伤了就去求佛整治坏人;坏人也信佛,做错了马上去忏悔去供奉!佛只好安抚好人,找出好人的错来打发走好人,好人也就平衡了;佛对坏人的忏悔贡品很满意,叫坏人下不为例,坏人连连应承说好。 (亲情日志 ) 儒家的躲的了初一,闪不过十五。完善之人必有不完善之道,走不出圆离不了圈。儒学之所以被人所追崇,是儒学有《因材施教》之道。对教育鲁莽之人,采用谨慎的指导法;对于谨慎之人,采用鲁莽的指导。所以灵活灵用成了儒学的中心思想。《孔子家语•三怒》中讲,聪明睿智之人要守住最初的"愚",功被天下之人要守的住"让",勇力振世之人要守的住"怯",富有四海之人要守住"谦",这就是损之有损之道。对于人,如先教就形不成"虐",先警告的就形不成"暴",慢令制期形成后必成"贼也"。怎样做才是儒学之道呢?要做到,"不主观,不绝对,不固执,不自我"就够了。 避免须知:清贫瘦,瘦之清静德道宽厚而容之高也; 富贵肥,肥之虚华浮浅窄洞而贪之阔也。 道家的随性,是现代许多人所喜欢的,追求"自然","无争","清静","好学","阴阳"。喜欢自然的原始状态,喜欢无争的得失自然,喜欢清静的透明可辨,喜欢好学的有容乃大,喜欢阴阳的黑白分明。随性固然很好,可失去了道教的智慧,佛教的真理,儒家的圆滑之后就会存在不长久之理所以也不可取。缺少责任的负责和承担!这样的随性亡己,亡家,亡国。要的去亡吧! 看来人类想要进步就离不了以上四家,哪家缺失都是人类的灾难,它们之间是有制约性存在。我们不懂时不要盲目的听信那些偏教之徒的鬼话,一定要分辨清楚,走哪家我认为都有用。信哪家都可满足你个人的需求!生活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我们更应该有清醒的领悟能力和思考全面的综合水准。 我的悟理,有心人请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