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和文丑这两个人,似乎总是出现在一起,而且总是伴随着关羽,好像每一次看到他们,都是死在关羽刀下的情节,十足的酱油角色。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两个人到底是不是也是被关羽杀死的呢?有人认为他们的死放在整个三国历史中显得十分可悲,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颜良、文丑是三国时期常并称的武将,在三国二十四名将榜中二人也占有一席之地,与张绣并列第二十名:"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 在三国评话中,张绣被奉为枪神,和赵云同为武术家童渊的弟子,后来在长坂坡与赵云大战三百回合后被赵云刺死;而在《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先被描写成比张辽、徐晃还勇猛的大将,后来却被关羽数回合斩杀,让人为之可惜。 因此二十四名将榜将这三个人并列,并感叹他们时运不济,但从这也可以看出此榜排名的根据是评书和演义的内容,与历史有些出入。其中张绣并无枪神之名,且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跟随曹操征讨乌桓途中去世的;《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说"(颜)良、(文)丑皆(袁)绍名将也",二人死后袁绍军非常震惊,可见他们确实属于袁绍军中屈指可数的将领。 先看颜良。 袁绍与曹操的势力范围主要以黄河为界,袁绍在北,曹操在南。袁绍把军队分为三队,分别以沮授、郭图、淳于琼为都督,然后引军向南来到黄河北岸的黎阳津(在今河南浚县),之后(建安五年(200年)二月)就派大将颜良带着郭图、淳于琼二军渡过黄河把曹操委任的东郡太守刘延围困在黄河南岸的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这就是"白马之围"。 四月,当曹操接到东郡太守刘延的告急信时打算立即向北进军解白马之围,这时荀攸建议曹操说:"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武帝纪》)荀攸的这个建议是个声东击西的办法。他建议曹操不要直接去进攻颜良,而是率军渡过黄河到延津作出要攻打袁绍后方的举动。以"津"为地名的一般是渡口的意思,像合肥的逍遥津等,延津就是黄河北岸的一个渡口,因为黄河在袁绍和曹操之间是呈西南-东北走向,因此延津位于袁绍所在的黎阳津的西南方向。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当袁绍听说曹操渡河来到延津,果然马上拨出一部分兵马进攻曹操,曹操于是又连夜向白马行军,结果"未至十馀里,(颜)良大惊,来逆战"(《武帝纪》)。曹操就以张辽、关羽为先锋,"(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颜)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关羽传》)。 《关羽传》在描写颜良之死只有上面寥寥数语,但读起来却回味无穷。首先颜良作为袁军的主将是坐在麾盖下指挥的,并没有参加战斗,而关羽作为曹军的先锋则是在万军之中与敌军直接厮杀的。然后当关羽看到颜良的麾盖后因为立功心切就直接策马向颜良奔来,成功刺死颜良并枭首而还,周围的袁军将领竟然没有敢阻挡的。 还有《关羽传》描写关羽杀死颜良时使用的动词是"刺"字,在我们的印象中,关羽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对应的动作应该是"砍"、"斩"等字眼,而"刺"字则应该用于枪、矛、戟等兵器。其实青龙偃月刀并不是一把刀,而是一类刀种的名称,现存最早的青龙偃月刀出自宋朝,而且因为刀身精致,主要用于平时操练兵马壮威,并非实战而用。《三国志》中并未提及关羽使用的兵器,笔者对此有三条猜测: 第一,由"刺"字表明,历史上的关羽和其他武将一样使用的都是枪、矛一类的兵器。例如吕布在《三国演义》中的兵器是方天画戟,但是在裴注《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有"(郭)汜、(吕)布乃独共对战,(吕)布以矛刺中(郭)汜"的记载,从这可以看出吕布使用的实际是矛。同样在《吕布传》中还有吕布辕门射戟的记述,《三国演义》也因此把吕布的兵器设定为戟,其实这只戟并非吕布的兵器,只是因为戟的尖头一端有一个或两个月牙状的结构,中间留有空隙,吕布才叫人随便取来一枝戟立在辕门口,结果箭刚好从小枝的空隙处穿过。 第二,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使用的也是一般的兵器,或者比一般士卒的兵器材质更好一些、更加坚硬。但是仗打多了,兵器也会折断,或变钝了,生锈了,这时武将就会换另一件兵器,因此一个武将一生用的不会是一件兵器,所以说关羽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兵器。 第三,武将用的兵器种类有时也会有所变化。所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就是说一名武将对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的用法都要了解,因此他们既可以使刀,也可以使枪,这个说明关羽的兵器可能其实并不固定。 再看文丑。 前文曹操用荀攸声东击西之计诱使袁绍分兵向西南进军至延津,文丑就在其中。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走当地居民,然后沿着黄河向西行军,袁绍军此时已到延津,于是就率军渡过黄河追击曹军,来到延津南("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三国志?卷十?荀攸传》))。曹操将从白马俘获的军队辎重全部丢到道路上,此时袁绍派遣文丑和寄居的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而来,结果袁军只顾抢夺放在道路上的辎重,曹操只用了不到六百的骑兵就大败袁军,曹军大将徐晃"进至延津,破文丑"(《三国志?卷十七?徐晃传》),文丑也因此丧生。 由上可以看出,颜良、文丑之死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统兵的谋略。 《三国志?卷十?荀彧传》中孔融对荀彧说"颜良、文丑,勇冠三军",荀彧答称"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如荀彧所料袁绍中了曹操的声东击西之计,导致颜良仓促应战,结果被关羽所杀;而文丑治军无方,还未开战就纵容部下抢夺军械,其人必是狂妄自大,结果军败身死。这一方面是因为袁绍调度失策,另一方面也说明二人有勇无谋,沮授评价颜良说"性促狭(指气量狭小),虽骁勇不可独任"(《三国志?卷六?袁绍传》)。 但不管怎么说,颜良、文丑确实是袁绍军中的熊虎之将,在官渡之战才拉开序幕就双双阵亡,实在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