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你必须跑赢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是本集团最新一本刊物的创刊词,也道出了芸芸众生的心声。一时间,似乎什么商品都在涨价,大到房产,小到猪肉、鸡蛋,虽然我们的名义工资收入没有变化,但实际的购买力却在下降。据官方统计,今年二季度CPI同比上涨3.2%,其中6 月份涨幅更是高达4.4%,连续4个月达到或超过3%。央行在近日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警示,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导问题,防止物价全面上涨。 其实,楼价还没有算入CPI,如果考虑到楼价,我们持有的货币财富实际上蒸发的速度更快!存款利息已经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负利率时代,我们必须为保护自己的财富而战! 做一道小小的算术题,如果今天你拥有100万元放着不动的话,按照每年5%的通货膨胀率计算,到10年后,实际的购买力已经下降到了59.87 万元;30年后只剩下21.46万元的购买力。反之,如果投资100万元在股市,按每年平均升值20%计算,20年后将拥有3834万元,增长了30多倍。这并不是臆想出来的数字,15年前万科A(32.55,-0.58,-1.75%)股以14.58元每股在深交所上市,到如今复权来算,股价已经超过2000元,是当时投资的100倍以上! 抵御物价上涨,维护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的工具有很多,房产、股票、基金、人民币理财产品、黄金……如何选择自己的"维财"方式,本期投资周刊选择了四个典型家庭,请理财专家分别支招。 物价敏感系数 ★★★★ 中老年家庭:稳健理财安享晚年 普通中老年家庭对于物价上涨的压力最为敏感。从这些家庭的收入支出结构来看,由于濒临或者已经退休,每月的工资收入基本无法再增长;而支出方面,随时而来的疾病可能会导致临时性的巨额支出。即使物价保持不变,中老年家庭的财富也在持续缩水,而物价不断上涨更加速了中老年家庭实际购买力的下降! 同年轻家庭相比,中老年家庭不适宜过多参与基金、股票等高风险产品的投资,一是风险系数高、二是波动太大容易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刺激。不过对一般中老年家庭而言,已经拥有了至少一处房产,对楼价的上涨并不敏感。所以,对这些家庭来说,在工资收入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通过稳健理财来战胜物价指数的上涨是安享晚年的必须选择。 【典型案例】 在广州某事业单位工作的苏女士今年54岁,丈夫王先生今年55岁,在一家国企工作。两人每月总收入6000元,年终奖平均每年3万元。有一个女儿,27岁,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成家。苏女士拥有一套价值90万元的商品房自住。苏女士夫妇目前每年赡养老人的支出大概是2万元。金融资产中,目前股票投资 10万元,银行定期存款15万元,现金加活期存款3万元。每月收支相抵后原来可以剩下2000元,但由于物价上涨,今年来每月的节余下降到平均只有 1200元左右。双方只有单位的医保,没有购买商业保险。 【"维财"战术】 就苏女士一家情况,记者采访了2006年财务策划师评选中国区铜奖得主、友邦保险广东分公司营管处经理刘建波。 刘建波分析指出,目前苏女士一家的理财目标主要有三项:一是赡养老人,每年支出2万元;二是日常生活支出,目前每年支出6万元左右;前两项目标依靠双方目前的收入基本可以解决,但需要注意退休后收入水平下降的风险,以及物价上涨带来的购买力下降的风险。第三项目标是应付疾病。苏女士和丈夫都只有单位的医保,没有商业保险。而从实践看,对于重大疾病和普通医疗费用,医保只能满足一半左右,剩下部分需要自筹。苏女士一家急需解决退休后医疗保障的问题。另外,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流动性资金3万元,满足了6倍于月支出的要求,但银行定期存款比例过高,在负利率的环境下是不利的。 刘建波给出的理财建议如下: 第一,目前苏女士一家每个月的收入还有节余,可以拿出1000元用于定投指数基金,未来投资收益用于应对未来物价进一步上涨的压力。 第二,调整金融资产结构,用5万元投资股票,10万元用于投资分红型股票基金,10万元投资一些专门打新股的银行理财产品或债券基金,提高回报率。 第三,夫妻双方每人购买一份保额为10万元的重疾险,年缴款一共约1.5万元,缴费期到60岁。可以保到80岁。另外两人分别购买一份意外加医疗险,每人每年缴费2000元。这部分资金来源来自基金分红和理财产品回报以及目前年终奖扣除赡养费用后节余部分。 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增加了苏女士夫妇抵御风险的能力,而通过基金定投和投资理财产品,则增加了其资产抵御通胀的能力。 物价敏感系数 ★★★ 奶爸奶妈:减轻"奶粉钱"压力 中国新一轮的"婴儿潮"来临了。许多年龄在28—32岁之间的年轻白领们开始体验当爹当妈的快乐和烦恼。这部分家庭特征为:生活稳定、事业上升,有房有险,有一定资产积累,无后顾之忧,但家庭责任多,负担重。 他们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奶粉钱"越来越贵、未来子女的教育金也在不断上涨,面临子女养育和教育费用的高涨,又想不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他们又该如何通过理财来解决问题? 【典型案例】 周先生,今年32岁,广州某中型国企的中层管理人员,与妻子月收入合计15000元左右,目前有两套住房(每套住房目前市价均在60万元左右),每月共需付按揭贷款5000多元。两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每月租金收入2000元,周先生目前还有储蓄15万元左右,夫妻二人均有齐全的商业保险。此外,双方每年负担父母的养老费用共计2万元左右。 周先生今年初喜得贵子,孩子每月开支(含保姆、奶粉及其他费用)达3500元左右。近期,随着奶粉、人工费用的不断上涨,周先生感到压力骤增。在家庭收入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他迫切地希望通过合理理财来改善目前的财务状况。 【"维财"战术】 民生银行花城支行理财经理饶芳帮周先生给出了理财诊断:第一,处于家庭成长期,生活负担较重,对一般生活品物价上涨敏感度高,月盈余不多;第二,拥有自己的房产,是房价上涨的受益者。但在利率上行的情况下,面对的房贷支出也随之增多;第三,工作、生活稳定,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保险齐全,风险承受力高;第四,理财收入单一,除了租金,银行储蓄外,缺乏灵活的资本配置和综合财务安排。 专家认为,周先生近期理财目标应该是,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维持并提高现有生活水平,增加财富积累;同时,开始为小孩筹备必要的教育生活储蓄基金。专家开出理财处方如下: 第一,充分享受房产价格上涨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一方面争取以最新租金价格出租房屋,通过获取更高租金收入减轻月供压力;另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理财投资方式,学会通过资本市场提高理财收入。 第二,做好存量和增量资本的配置。存量资本六四开,60%做银行的保本理财,40%投资偏股基金,有条件的考虑直接投资股票。增量资金除了必要的生活储备金的积蓄(考虑货币或债券基金),其余主要是建立教育基金,稳健型的基金定投是不错的选择。 物价敏感系数 ★★☆ 初入社会小家庭:大胆理财 年轻真好!刚刚进入社会开始为事业打拼的年轻人,一般年龄在24—28岁之间,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无论是存量财富还是个人事业均处于初级阶段。这类人群的家庭特征是负担小,收入增长慢,保障不完善,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期;理财特性是勇于承担风险,理财目标集中,理财风格相对激进。虽然吃穿不愁,但是对这些年轻人而言,"楼价猛于虎",如何通过理财来积极应对楼价的节节攀高,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幸福小家呢? 【典型案例】 今年27岁的张先生,两年前毕业来广州工作,目前和女友均在某事业单位工作,月收入合计在10000元左右。两人目前租房,每月房租1800 元,其他开支每月还需2000元左右。两人共有储蓄10万元左右,其中7万元为银行存款,3万元年初投入股市,目前收益尚可。两人单位"三险一金"均齐全,没有购买诸如重大疾病、意外伤害之类的商业保险。 张先生在写给本报《投资周刊》的信中称,在理财方面,自己陷入了困惑:原来张先生和女友计划一年以内购房结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目前一直未进行收益较高的长期投资,如基金定投、购买银行一年期以上理财产品等,也没有投保商业保险。但把储蓄存在银行里,虽然随时可备急用,可相对于疯涨的房价和物价,收益又实在太低,而股市风险又太大。 【"维财"战术】 理财专家民生银行花城支行理财经理饶芳对张先生的财务状况进行诊断后认为: 第一,收入尚可,生活负担小,开支简单,每月盈余较多,对一般生活品物价涨跌的敏感度较低;第二,尚无房产,房价上涨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年内购房计划缺乏实质有效的资金规划;第三,流动资产偏多,其中保守性的银行存款占了绝大部分,赢利性资产偏少,现有资本没有得到合理支配和充分利用,理财收入太低;第四,保险不足,工作、生活尚不够稳定,仅靠单位的"三险一金",不能抵御生活中各种风险;而很多不测风云一旦发生,对他们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目前最缺乏的就是意外险和重疾险。 专家认为,张先生近期的理财目标应该是尽快实现购房梦想,同时逐步完善保险保障体系。并开出了理财处方:面对我国存款实际负利率的现状,存款利息的上升根本赶不上房价物价的上涨幅度,在近期收入不会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银行存款积蓄来买房,估计这个梦想的实现将不会那么乐观。所以必须改变现有的保守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理财方式,充分调动现有资本,灵活配置工作收入,大幅提高理财收入。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建立保障体系,解除后顾之忧。每月拿出收入的2%购买保险,主要是意外险和重疾险。 第二,合理调配现有资产。10万元存款首先拿出2万元建立紧急预备金,这是保证正常生活的基石,可采用流动性较强的货币或者债券基金的形式,一年的收益率也在5%左右。其余建议投入资本市场,除了3万元炒股外,另外5万元考虑买一些偏股型基金,按目前的年收益可达20%。 第三,每月盈余的强制储蓄计划。6000元左右的月盈余,建议通过基金定投进行强制储蓄,提高利用率。 综合以上理财,按现行资本市场平均年投资收益,一年下来张先生的基金资产可达14万元左右,股票4万元,总资产近21万元,相比原来的理财方式,资产增值3万多元,相信一年内购房已经不是梦。 物价敏感系数 ★★ 成功人士:避免"坐吃山空" 感觉物价贵,甚至觉得钱"不值钱"了,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的感受,其实也会传导到手头宽裕的家庭身上。有理财人士就指出,有钱人如果不好好打理自己的钱,一旦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看着自己的积蓄在缩水,那么就是"坐吃山空"。这些成功人士既不像老年人那样拿着退休金过日子,也度过了辛苦供房子、抚养孩子的"艰难阶段",基本情况手上余钱较多,生活无忧。但如何理财,避免未来可能的资产缩水呢? 【典型案例】 黄女士和丈夫都是某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夫妇二人月收入共8万元左右,而且儿子已经参加工作并独立生活。 现在黄女士夫妇二人拥有三套房子,其中一套自住,另外两套出租,每月租金收入6000元左右。黄女士夫妇月支出3万元左右。在除了房子和银行存款,他们的理财方式主要是买了很多保险产品,之所以买了这些保险产品,主要是因为有不少保险公司的朋友为了完成业务,请他们帮忙来买,于是陈女士就"糊里糊涂"买了不少品种。虽然买保险是一种很好的规避风险的理财方式,但黄女士夫妇担心如果央行继续加息,而未来房价下跌,实际上对于他们的风险是不小的。所以他们决定选择合适的投资,而且他们现金资产较多的时候,选择投资组合可以更为灵活。 【"维财"战术】 按照黄女士风险偏好较低的特点,首先,专家建议在她的家庭投资组合中,对黄金的投资应该占20%,因为金价的走势长期来说还是看涨的。而且黄金市场没有大的机构控盘,相对来说比较透明。但相对股票而言,黄金涨势比较慢,走势相对稳健,如果想获得暴利则比较困难。但黄金本身就是货币,变现功能好,而且可以及时流通,投资者持有的风险相对较小。黄女士作为新入门者应当先投资实物黄金。 其次,选择一些大蓝筹的股票,在相对合适的价格介入,并长期或定投方式买进。例如长期持有工商银行( 6.97,-0.13,-1.83%)、中国石化(16.02,0.37,2.36%)等蓝筹股,不失为财产保值、增值的一个渠道。 最后,选择一只适合自己的基金进行定投。例如,每月可以将房子的租金收入2500元定投到某个基金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