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青蛙王子转型未逢时


  船大掉头难,更难的是掉头还遇到了浪打浪。即使像泰坦尼克号一样的巨轮,也有拐不过去的冰山。
  或许李振辉恨透了整个2016年,否则青蛙王子官网大事记栏,不会直接从2015年跳到2017年。
  这一年,青蛙王子连续3年营收下滑,从2014年的14.82亿元,跳楼机式地下坠81.8%到2.7亿元。以至于李振辉在2016年7月22日和9月23日,分两次抛售青蛙王子股票,并辞任主席、CEO、执行董事等职务——亲手卖掉了生了养了22年的"亲儿子"。
  纵观整个日化产业,强生等国际巨头不断渠道下沉,海淘、电商等带来新品牌的崛起与侵入,传统日化企业江山不固、朝不保夕。青蛙王子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也在营销节奏失衡、市场突围失策、品牌战略失心下,上演了这场"卖子案"。
  2017年青蛙王子官网的第一条新闻,是占股仅有0.01%的李振辉,依然作为董事长,双手合十地发表新年致辞——2017,撸起袖子加油干。只是袖子易撸,身都卖了的青蛙王子,能不能抵挡住新零售趋势下的群狼和乱拳?
  错位的营销
  如果不主动提及,很难让人相信,青蛙王子赞助了《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第二季,和第三季。这个福建漳州市"专注婴童日化护理"的标杆性制造企业,隐形在了这个热门IP背后。
  仅2015年上半年,李振辉用于品牌推广的费用约为1.164亿元,占到收益的25.3%。这些费用,李振辉用来延续了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合作;冠名赞助了往返于福州和北京之间的"青蛙王子"号动车组;三部《青蛙王子》系列动画片也通过网络视频平台播放……
  轰轰烈烈的几轮营销轰炸后,市场部给李振辉的反馈是,转化率非常有限。
  这点让李振辉很困惑。殊不知,对于日化产品来说,稳定的市场地位必须依靠品牌的影响力。简言之,就是营销。早在2005年,李振辉投资制作了100集原创动画片《青蛙王子》,成为国内首家进入动漫文化产业的日化企业。
  《青蛙王子》系列动画片的开发与播放,在儿童群体中影响广泛。对于李振辉团队来讲,不仅青蛙王子这一品牌得到了传播,培养了忠实消费群體。同时,这项内容,也稳步提升了青蛙王子品牌的价值与大众认知度。
  时过境迁,媒体渠道由单一的电视扩展到了PC、移动端等立体形态,而李振辉的内容打法,除了与时俱进地联了网,缺乏弹性的营销方式还停留在10年之前。
  最基本的是,青蛙王子自始至终,缺少一个响当当的Slogan(口号),"关爱3岁以上儿童成长""3岁新起点,呵护更专业"等宣传理念,很难与青蛙王子"草本""自然"等品牌形象吻合。
  其次,《青蛙王子》系列动画片,并没有形成强IP,在如今头部优质内容IP已泛滥的前提下,青蛙王子靠动画片引流营销的方式,显得有些鸡肋。
  与之对比的是,雅丽洁集团联手强动漫IP猪猪侠,以猪鼻子为记忆点,同时与猪猪侠形象保持统一,让成立13年之久的逗儿婴童护理品类3年之内,成长为了CS渠道(化妆品店、日化店、精品店所构成的销售终端网络系统)里的领导性品牌。
  事实上,更关键的问题是,青蛙王子一直深耕三四线批发市场、KA渠道,一二线城市渗透率极为有限,这就造成了对新媒体营销和婴幼儿护肤品更敏感的城市消费者,在线下想买买不到的尴尬。
  正如李振辉所看到的那样,日化行业是品牌先行的重营销产业,没有声音就等于死亡。即使转化率有限,李振辉也不得不每年用接近30%的收益砸向市场——2013年度销售及分销费用达4.23亿元,2014年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约4.4个百分点,占公司营业额的29.1%。而2014财年,青蛙王子营收同比下降13.4%,2015年则录得亏损。
  突围与被包围
  李振辉不可能没注意到青蛙王子营销与渠道的错位,而这种错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青蛙王子渠道的短板。
  早在2013年,刚刚香港主板上市2年的青蛙王子,就被投资人广泛质疑渠道与销售造假。
  ——根据青蛙王子财报显示,2010-2012年,青蛙王子销售从8.4亿元猛涨到15.7亿元。2012年的ROIC (投入资本回报率) 达到83%,远超宝洁和上海家化的33%和38%左右。
  而根据投资人的调查,青蛙王子KA渠道的占有率与增长速度,远低于宝洁和上海家化,销售额不可能增长这么快。
  事实上,在青蛙王子2011年上市之前,国内儿童日化市场上的品牌并不多。强生等国际品牌,主要进入一线市场的沃尔玛和家乐福,对二三线市场还保持观望态度。并且,强生当时的品牌影响力,对二三线市场的辐射力有限。
  李振辉看到了这些被忽略的市场,率先以河南省为试验田,组建业务团队,发展当地流通市场的批发渠道。很快,青蛙王子已拥有遍布全国的分销销售网络,覆盖各种类型的零售终端。
  这种打法被李振辉称为"侧翼攻击、避实就虚"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只能说阶段性成功。因为这也造成了青蛙王子在一二线城市KA渠道的缺席。
  然而,2011年左右,天猫、京东、1号店等电商开始崛起,一二线城市消费升级加速,CS、KA渠道迅速受到重视。李振辉有意识地开始了包围城市战略。
  2011年青蛙王子开通了微博,2012年上线天猫旗舰店,并探索搜索引擎优化营销、网络媒体合作等措施,开展网络营销推广运营。2013年青蛙王子获得亚洲洗涤化妆品协会等颁发的"最新锐O2O电商企业"奖。
  然而,打脸的是,据亲贝网2014年调查,主流的专业母婴产品网络销售渠道,红孩子网、乐友、当当网、卓越网等都无青蛙王子的产品。在天猫上,"青蛙王子沐浴"销量前三名的产品30天销量的总和为46件。"青蛙王子洗发""青蛙王子爽身粉""青蛙王子纸尿裤"等,30天也分别只卖了32件、15件、11件。
  而其他国产品牌的婴童护理产品,如嗳呵、宝宝金水等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销量都有几百甚至几千件。
  雷声大过雨声。青蛙王子在电商方面的造势有余,但布局太慢,在强生、孩儿面、启初、红色小象等,或巨头或新品牌抢占多平台,布局电商时,青蛙王子却仅以天猫为突破口,慢条斯理地布局。这种类似于青蛙王子线下打法的渠道拓展方式,直接断送了其在新兴渠道的先发优势。
  这还没完。当李振辉大举围攻城市时,却发现三四线的"根据地"正在失守——强生、上海家化等巨头开始渠道下沉,启初等电商品牌也开始进入CS、KA渠道,发力实体终端。青蛙王子的大批经销商开始触网,并与其他多个品牌接触,导致青蛙王子线下渠道、零售网点客流量减少,部分超市销售点关闭。
  以某区域市场为例,2014年左右,青蛙王子的货架宽度为第一名强生的1/8到1/2不等,过期日期先于强生。在杭州沃尔玛,鳄鱼宝宝的过期日晚于青蛙王子12个月。
  货架宽度越宽,代表受欢迎程度和铺货能力越高;过期日期越早,说明货物积压越多,滞销情况严重。青蛙王子俨然已被包围。
  多品牌失策
  虽然面临营销的短板、渠道被围攻,每年净利润以两位数下跌,但如果紧紧抓住婴童护理这一细分品类深耕,用差异化、专业化塑造品牌形象,李振辉不会如此之快地"卖儿子"。
  曾经在上市之前的多个时间段的多个媒体渠道,李振辉都表示,"专注让企业更具生命力",青蛙王子会"一直专注嬰童日化护理产品这一微细分行业"。
  转变来得很偶然。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著名日化公司索罗(solar)受到很大的冲击,资金链断裂。而彼时青蛙王子正在为索罗OEM,100多万美元的货款还未收回。思虑再三,李振辉决定以此契机收购索罗公司旗下的两个品牌,并接收了其数千在美销售网点。
  这项收购,无论从管理、技术上,还是海外渠道拓展,都给青蛙王子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以此为契机,青蛙王子开始在成人护理、孕妇护理等产品线上极速扩充。2015年以约5亿元的价格收购福建爱洁丽日化有限公司80%股权,涉足牙膏、牙刷等产品制造。
  至此,青蛙王子形成了以"青蛙王子"婴童护理为主业务,成人、孕妇等护理为辅的综合性日化企业,在专业的路上走得更稳健——2011年,作为"中国婴童日化护理第一股",青蛙王子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2012、2013连续两年,青蛙王子营收持续增长到17.12亿元。
  好景不长。2014年左右,日化产业、渠道变革风起云涌,青蛙王子瞬间跌入宝洁、强生等围剿的红海。同时,青蛙王子营销错位、渠道四面楚歌的短板尽显。
  此时,若是一个非公众公司,积极收缩产品线,深耕渠道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战略调整方向。然而,作为上市公司,李振辉的压力更多来自于资本方短期利润的考核,他急需从"四海八荒"去寻找力量提振股市。
  2015年,李振辉提出以青蛙王子为主题,打造童话王国旅游项目的计划,"我们计划把‘婴童这个文章做大,在立足婴童日化研发与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李振辉说。这似乎暗合了当下以IP带动产品,甚至涉足热门旅游产业的趋势。
  然而,2016年2月,李振辉收购广州东星在线100%股权发展线上旅游业务未成。同时,青蛙王子的利润,根本无法支撑如此跨界的并购。
  同年的7月和9月,"产业梦"无望的李振辉,不得不抛售股份,把青蛙王子卖给了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电子竞技公司Nova Entertainment Limited(新星娱乐有限公司)。
  殊不知,前有两面针的造纸、霸王的凉茶,让一度寻求多元化发展的他们,因涉足的领域过于广泛,与主营业务关联度较小,最终在资本市场遭遇长期巨额亏损的尴尬。顺风狂浪,逆风便投的青蛙王子,又有多少大招可以扭转战局?
网站目录投稿:春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