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凤姐都进入这个行业了,VC扎堆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年一度的江苏籍互联网老乡会上,我奉好贷网CEO李明顺之命主持了一个Pannel环节。 参加Pannel这个环节的CEO,一个已经融到了D轮成为独角兽,一个已经完成新三板挂牌,一个B轮,一个A轮,还有三个都拿了至少一两轮著名投资机构的投资。 Pannel环节的题目本来是"2015年的收获和感恩",聊着聊着内容变成了"如何在创业的同时做一只天使基金"。台上本来以投资为主业的只有我一个,但几乎所有的公司CEO,所有的创业者,都打算在2016年打理创业公司的同时再做一只基金。 无论公司阶段如何,他们为什么都想做一只天使投资的基金呢?或者说他们的第一选择不是来找我,做我们真顺基金的LP呢?而是一定要自己干呢?我很容易的无耻的这么想。不过一想到连凤姐都宣布进入这个行业了,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天使投资的主营业务是给人家送钱啊,你追着给没有资本创业的年轻人一笔几百万,哭着喊着做PR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送钱,送钱给人有什么难的?天使投资这个行业,门槛真的特别的低,低到所有的下岗失业人员,特指像我这样的,都可以在名片上号称自己是天使投资人。 当然作为一个创业者,另外一个难言之隐是,创业其实不容易赚钱,很多账面融资好多轮的公司CEO,表面上CEO都顶着成功者的光环。但资本结构上多轮融资之后,创业团队其实已经变回了小股东了。公司账上是堆了不少钱,但股份没有IPO或并购变现之前要想个人致富,总不能贪污吧?就算是公司老大,其实也只能过着苦哈哈的过着清贫日子。 更不用说那些虽然一路拿到B轮、C轮,但公司还在找新方向的CEO们了。 有个连续创业者,一路都拿着著名基金给的钱到C轮,公司最终找了个不温不火的方向维持业务可以挂新三板。CEO对资方有所交代之后,主营业务就不上心了,开始批量做起种子投资孵化器。CEO在和资本长期博弈中拥有了媲美FA的人脉,加之比一般VC更懂业务,不少公司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估值很低进去的。你还别说,真比主业赚钱来的快。 最近还见了好友麦刚,除了叙旧,麦总告诉我他大概有6、7个月没有投天使阶段的项目了。我摊了摊手,说"我们大概也有4个月没好好投了,大部分时间用来做投后。" 最近这四个月我们真的只出手了2次。作为一个创业期的早期天使基金,其实我们还是很勤奋的在市场上看项目的,出现这个情况,要么是我们的标准提高了,要么是市场里项目质量下降了。 我请教麦总分享了理由,麦总说了句经典的话,"我在国外休息的时候,别人以为我躲过了很多机会,但我错过的可能只是风险。" 在天使投资这个赌桌上,投还是暂时不投,其实都是为了各自对结果负责。麦总是著名的天使投资圈的活化石,成功秘诀是一直有投的公司做的不错,天使投的钱可以溢价退出,只有这样投资人才拥有继续赌博下注的资格。在天使投资这个门槛貌似很低的行业里,很多人意识不到,能活下来,其实真的是不容易的。 而我们这些老兵,越投越有敬畏之心。我们其实共同意识到的是,在这个过热的天使投资市场里,风险已经在大于机会。越来越多的PE、VC自己投天使,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成功者跨界进入天使投资,互联网创业成长起来的创业者们,更多开始一边创业一边投天使,甚至自己做天使基金的时候,天使投资的红利期可能已经过去了 . 2015年全民天使的热潮,至少让获得天使投资的公司,从数量上翻了10倍以上。市场里能够投A、B轮次的基金,在资金供给上虽然也在增加,但没有数量级的变化。供求关系变了,那么接下去的事情,无疑是很容易推测的:天使轮的公司获取后续融资的难度增加了10倍以上,2016年他们会因为没有融到钱批量遇到麻烦,甚至于批量关门。而对于大部分天使投资基金来说,Portfolio公司融资困难,投资无方,管理压力,退出吃力,可能是2016年的常态。 那么后续带来的,会是天使投资基金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即使是早期成功的天使基金,也会有很大的比例不能够复制自己过去的成功。过去令大家成功的市场环境过去了,自我调整成为必然。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真正聪明的早期天使机构同行们,都在迅速扩大资金规模,令得他们看起来其实更像VC。著名的阿米巴基金,2011年底进入的市场,一期1.5亿人民币的规模,回报据说4年帐目超过15倍,现金回报迄今也已经超过2倍。但二期选择直接跳转8亿人民币基金规模,开始投B、C轮,我想这是天使行业的一个缩影。 天使基金到了1亿美金以上,总不能还只投天使了吧?至少在后续轮次里的竞争,还没有像天使阶段那样供需发生过急剧变化。 很多天使投资,和天使基金的成功一方面源自各自的积累和理解,一方面其实是进入市场时间点的成功。包括真顺基金,我们是在2014年7月进入市场的,正好赶上了一个大牛市的尾巴,我们上半期天使投的很多公司,都借助2015年之前的一级市场大牛市,迅速完成了A、B轮的融资,下半期很多基本面其实不差的公司,仅仅在融资上面临的挑战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所以坦诚的讲,在短时间内做到基金账面高倍数的回报,未来能否复制,是一定离不开天时的配合的。 中国的天使投资行业太短,我们只能引用美国VC行业的数据为例。1995-1997年VC行业帐目回报也放了卫星,后面有2000年前的大量IPO和科技股泡沫。但即使这样百年不遇的情况,只有95和96年成立的基金,最好的5%大概一共只有4个基金,最终获得了10倍以上的回报,排名前十的25%的基金只有3-4倍回报,赶在泡沫期前下注的普通基金的只有2倍回报。如果你是2004年进入市场的,那么更惨,最好的基金也只是在3-4倍回报,大部分基金在10年之后,大概只能给LP们还本,并且基本不带利息的。如果这个推断在天使基金市场也成立的话,那么进入市场的时间点对于大家获取的最终汇报,也同样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怎样的公司才能穿越牛熊,成为长期牛股? 但是,我们依然相信一个词叫做"积累",有足够的积累的机构,是一定会战胜大部分同行的。其实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一万小时法则",刚进来天使投资这个领域的兄弟姐妹们,千万别相信速成,千万别看到别人速成了,就误以为自己也会速成。我们看到2015年那几家迅速推到10亿美金最明星创业公司,其实是在最核心圈投资人的资本游戏,也离不开他们背后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积累。和前面提的麦刚一样,这个市场只要能一直活着,一直在积累中反思和复盘,学习和成长并耐心的积累,一直在赌桌边上有继续赌下去的资格,我们就有机会继续创造奇迹。在这个日间拥挤的天使投资行业里,我们,先争取当一名合格的"老兵"。 回首2015年的天使投资,我们发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联动超过我们预期,但本质其实就几个关键词:公司核心价值、供需关系、市场情绪。牛市来了什么都会涨,资金和市场情绪会推动所有公司大幅上涨,不管你是好公司甚至是坏公司。在这个阶段你投的多,筹码就多,涨的就多。熊市来了,大家都吓破胆了,越跌敢买的机构就越少,非常多的公司会从哪来跌回到哪里去,被打回原型。在这个阶段,过去投的公司越多多,潜在麻烦就越多。只有非常少的基本面优异的公司,可以最终穿越牛熊成为长期牛股。 不论市场环境如何,真正好的创业者依旧会出发去创业的。我们所要做的事,只能是擦亮自己的眼睛,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随时准备再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