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流水无殇,花落无影,逝不去心中烟雨三生;百年明月依旧,山水轮回,留不住千里风清云淡。 时代在变,曾经被汉武帝弃如敝履的老庄思想,在如今的社会又有了极强的影响力,追求自由、追求天性的年轻人略读庄子,便欣喜若狂,拿出一条条断章取义的"名句"打着自然无为的旗号消极的应对世界。 这些人,又有几个真正读懂过庄子? 读庄子,读的是"不务生之所为,不务命之所奈何";读的是"大道天德,厚德载物";读的是"心如止水,悠然自处",读的是一份处世的透彻明了。 缥缈一生 先秦诸子当中,庄子作为老庄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给世人以神秘感,连着他的传世名作《逍遥游》一度,庄子几乎就像传说中的人物。 从史料上来讲,庄子一生不可考,有资料显示庄子先祖为宋戴公,却并无史料佐证。 但这并不代表后世不能大致了解这位伟大先哲,即使时代背景不一样,还是可以通过已有的史料,时代背景以及庄子的学说等推敲出一些东西,通过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 庄子中年时期在宋国蒙工作,当漆园吏。但并不表示说庄子就是宋国人。 据庄子自己回忆,宋国被灭,一次庄子回到宋国国都,"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周朝的大夫看见故都"知我者谓我心忧"。 庄子 宋国被灭,庄子居然很高兴,看来庄子对宋国的感情并不好。 庄子的思想受楚文化影响,而诸子百家其他的文学作品,如论语,孟子,谈论的都是人生理想,治国之道。 庄子的文学作品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与楚辞等文学形式有很大关联。另外,庄子的造诣明显可以看出庄子必然受过良好的教育。 庄子自己说楚威王派使者请庄子去楚国,委以重任。而楚国上层几乎都由贵族出身的人把持,比如与楚怀王谈了三天三夜的屈原出于楚国贵族,屈原日后从政几乎没有任何阻拦。 而从魏国到楚国的吴起命运就不一样,变法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当时的楚国平民很少有进入上层的机会,由此可见,庄子极有可能与楚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楚国贵族:屈原 庄子最好的朋友是惠施,名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据说藏书有五大车,庄子的学问胜于惠施,想必受到的教育是及其良好的。 惠施是魏国相,与庄子不同,惠施俗人,追求名利。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鸱得腐鼠的典故:据说庄子游历魏国,魏王听说过庄子的名声,惠施害怕庄子夺取自己魏国相的地位,在魏王面前说了庄子的坏话,庄子的之后,以凤雏和猫头鹰作比,狠狠的讽刺了好友。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场极为看中身世血脉,非贵族无法被重用。由此看来,与宋国惠子私交甚密甚至让惠子忌惮的庄子,应该也有着不俗的身世。 惠子 庄子学说如阳春白雪,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凡夫俗子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庄子门徒或许有,或许没有。 据说,汉初的张良遇到的黄石公,有可能就是庄子的徒孙。汉初百废待兴,萧何实行黄老之术,后来萧规曹随,国家休养生息,这可能是老庄在政治舞台最后的疯狂。 庄周梦蝶 由于时代的原因,庄子的思想并不能为当时主流所接受。 庄子一生生活贫困,简单,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为了生活而奔波,有时候甚至连生存都无法保障,要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食,以维持生计,他身上并没有什么影响历史的事件甚至比较重要的事情发生。 唯有其思想,散发出灿烂光芒。庄子不是一个政治家,但他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核。 庄周梦蝶 很多人庄子的认知还停留在简单的庄周梦蝶、《逍遥游》中,沉醉于某些节选文章中庄子行云流水的文字和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赞叹着他的文笔,敬佩着他的文章对浪漫主义的发轫。 但庄子身上真正熠熠生辉的恰恰是很多人会避而不谈的思想。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 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获得无限的大道,实现逍遥自由、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庄子哲学的主题。 道,是庄子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庄子的人生哲学理论体系奠基在"道"这个哲学范畴之上。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由此开创了道家学说。庄子对老子学说有继承有改造,对道进行重新阐发,赋予了新义。 "道’,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道即宇宙自然本身;另一方面,道表征的是一种自然无为境界。 庄子向往自由,"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该是他最向往的生活。他追求"无侍"的绝对自由, 还记得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庄子.列御寇》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天地为棺 庄子将死,不似其他追名逐利之人一般要求厚葬,甚至不想下葬,以天地为棺,日月星辰,天下万物皆为陪葬,弟子担心鸟兽啄食他的尸体,他却清醒的知道,即使厚葬,也逃不开被蝼蚁啃食的命运。这种胸襟,这种超然,独步千古 在中国古代,人人都讲求一个入土为安,只有真正看破生死如庄子般才会幽默而充满哲思的说"何其偏也" 无为下的有为 有些人觉得庄子的思想太过消极,这实际上是非常偏颇的看法。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对庄子的评价是"其学无所不窥"。 试想一下,一个思想消极的人又怎会学识渊博,又怎会著书十万余言,又怎会在中国历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呢? 庄子的思想或许用豁达一词更为准确。 他将名利放下,所以他对惠子说:"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他将生死放下,所以妻子死后他方箕踞鼓盆而歌。 鼓盆而歌 从古至今,多少风流人物,将名利放下之人不少,真的能像庄子般欣然面对生死之人确实不多。 庄子所谓之无为,更多是有为的无为,怎么解释呢? 在我看来,庄子所谓"为"是刻意之为,带有目的性的,与自身意愿不符的行径。 所以他是无为的,他一身所做事业如著书、讲道等都合乎他内心的"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但他的无为无疑是"有为"的。 也正因为这份无为下的有为,让那些明珠般的思想、文章流传于世,数千年后依旧启迪着无数的灵魂。 我们可以读不懂庄周的"道",可以驱不散名利的烟云,也可以放不下生死的辗转,但重要的是,要学着像他一般,在流光中的顺应,把握分秒的沉思用自我去踏足世俗,乐于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