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开篇之作《沙漠中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字。作品详实记录了作为家庭主妇下厨的趣事:第一道菜名叫"粉丝煮鸡汤",荷西以为这是"中国细面",三毛却给它命名为"春雨";第二次吃粉丝是做"蚂蚁上树",她却糊弄荷西说是"尼龙加工白线";第三次吃粉丝夹在东北人的"合子饼"内与菠菜和肉绞得很碎当饼馅……语言幽默风趣,读后让人拍案叫绝。三毛所用的食材均是陈缪进兰从台湾遥寄的。由于荷西偷拿猪肉干给同事吃,引发同事工友和上司来"中国饭店"大快朵颐,吃后没有一个不称奇的。 《结婚记》全程记录一九七三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的全过程,手续繁琐至极,但幸福无边。《悬壶济世》详实叙述为撒哈拉威邻居治病的点点滴滴,其中夹杂为母羊治病的内容,作者谐说自己是"巫医",因为当地居民,特别是妇女,几乎不上医院治病,源于"终日藏在面纱下的妇女情愿病死也不能给男医生看"。《娃娃新娘》中撒哈拉威人的早婚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姑卡母亲八岁就出嫁了,姑卡十岁成为娃娃新娘,而且诸多习俗也让人匪夷所思——"婚礼的庆祝一共举行了六天,这六天内,每天下午五点开始便有客人去罕地家喝茶吃饭,同是唱歌击鼓到半夜"。《荒山之夜》记叙荷西夫妇黄昏时分进入沙漠中捡小乌龟和贝壳的化石的离奇过程,最后化石没有捡到,荷西差一点冻死在沙漠中的泥沼里,为救荷西,三毛向人求救,凭她的智慧才摆脱三个撒哈拉威男人魔爪,最后智救荷西。《沙漠观浴记》因误打误撞发现撒哈拉威人的浴池,引发观浴的全过程,沙漠本就缺水,几年不洗澡司空见怪,用石头磨身上的污垢名曰洗外,将皮带管塞进体内再用海水灌肠名曰洗内,别人想都不敢想吧。《爱的寻求》记录沙仑为寻求爱情甘愿付出承重代价的过程,仅给女方聘金就高达三十多万(合台币二十余万),还是水中月镜中花。《芳邻》写极肮脏邋遢的撒哈拉威邻居贪小便宜,什么都借,大多是"肉包子打狗",反而说三毛"伤害了我的骄傲"。《素人渔夫》记述因物价太高,三毛夫妇想通过驱车到海边捕鱼卖鱼增加收入,最后费时费力费汽油,徒劳无功。《死果》记录内容近乎怪诞,三毛却经历了九死一生,说是迷信,却令人毛骨悚然。《天梯》叙述在西属撒哈拉沙漠靠考驾证的艰辛,有人考了十四次还没有通过理论考试,所以说在此地考驾证如同攀天梯,好在三毛机灵古怪,顺利取得驾车执照,并躲过"莫须有"的罚款。 此书最有鼓动性也最富有正能量的是最后一篇散文《白手起家》。三毛夫妇婚后面临的现实是白手起家,苦难重重,物质缺乏,体力透支,但他们咬牙坚持下来,最后竟然凭借废物利用,将偏僻荒凉、简陋无比的租住小屋布置成夫妇二人的"皇宫"。读完此篇,愚某再次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正如陈缪进兰在给女儿信中说的那样:"物质上的缺乏,气候的骤变,并没有影响你的情绪。" 合上书本,再次为三毛的非虚构叙事所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灵动多变的叙事,自然让读者回味无穷,难怪此书一版再版,许多人对书内"每一篇、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甚至没一句对话,都好似背诵过了似的熟悉"。 可惜荷西在一九七九年九月三十日潜水中永远离开了作者,这是三毛终身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十一年后的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清晨,年仅四十八岁的三毛却从人间消失了,但她以沙漠为背景的非虚构叙事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活在全世界中文读者的心中,永远,永远。 撒哈拉的故事经典片段 当你所爱的人深陷泥淖,你会怎么做?泪如泉涌?大吼大叫地做无用功?亦或是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三毛在三者中,选择了最后者。 因为一时的心血来潮,她与荷西冒着危险开车到了一百多里外的荒无人烟的荒原。危险真的发生了——荷西踏进了一片泥淖。诚然,她的表现不算冷静:她"病急乱投医",明知受到帮助的可能性极微,可她为了爱人,追求微小的可能,以至她差点被三个撒哈拉威男人抓住。她同样大喊大叫,但她的思绪是有条不紊的,拆去汽车坐垫,拆去轮胎,脱去衣物,顶着寒冷,以自己的力量将爱人解救。是的,在危急时刻,冷静的头脑是拯救自己、他人的重要条件。慌乱和无用的焦虑只会让境况更糟。为何不试试冷静一些呢?可是仅有冷静的头脑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付诸于行动的勇气。若没有勇气,一切的想法、对策都是无用功。当然,令我敬佩的还有一点——三毛与荷西之间的爱情。灾难突发,他们想到的是谁?自己?不,是对方。三毛不顾自己,一心一意只想着荷西的情况;荷西亦然,他要三毛回去,回到安全的地方去。他们的精神让我感动,也许这也是这部书受欢迎的原因吧。 当邻居一再向你借用物品,你会怎么做?拒绝?亦或是纵容? 三毛和荷西选择了后者。 搬到小镇阿雍的时候,她也幻想过种种美妙的生活。可是似乎一点好处也没发生:当邻居对他们借东借西,数次无意地弄坏了他们的房顶,对于他们来借用物品却冷漠以待的时候,三毛和荷西选择了"不伤害他们的骄傲"。但是,过着不斤斤计较的生活,又何尝不好呢?就像文章《轻放》那样,你放下了或轻或重的包袱,获得的是身心的自由,是灵魂的解放;反之,事事在乎,事事计较,那样的生活,不仅会让你的身边人烦恼,更会使你受到束缚,难以得到心灵的安然。"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她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也许是自嘲,也许是无奈,但她依旧那么轻松自在,丝毫不受邻居们的影响。 内容简介: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与撒哈拉的故事。当地相识朋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创作背景:三毛在外留学、工作,于1970年回到台湾,受张其昀先生之聘请,在文大德学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台,回到西班牙。在1973年,她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诱惑,与深爱着她的西班牙青年荷西来到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了很多情感真挚的作品,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并受到时任《联合报》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三毛开始把她的作品集结出书。她的第一部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于1976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