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盛大的人才战略彰现霸气盛大又开始在网游市场掀起一股不小的风浪,《盛大首次公开招聘运营经理》,显示出盛大聚集网游人才的勇气。之前,盛大已经推出了自己的三大计划,盛大的三大计划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地吸引人才,同时激活自身人才的潜力。如今,盛大打出了和盛大一起创业的口号,更加直接地挖掘人才。这次是首次面向全社会招募游戏运营经理,抛出10款游戏,来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团队加盟,盛大的手笔越来越大了,辗转腾挪中也让人们看到了盛大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策略越来越显得高瞻远瞩了。而且,这不是在挖对手的墙角,而是面向全社会的吸引优秀人才,是对自身信心的积累,如果没有信心,是很难出这种手笔的。 众所周知,盛大的"20计划",主要是盛大将与游戏团队分成,最高可以分成20%。陈天桥曾经表示,"让有能力的人在盛大找到发挥的空间。"我们知道,以前盛大代理韩国游戏给开发公司的最高分成比例也不过20%,因此这种内部创业形式的计划将可以吸引更多的顶尖人才。盛大的《热血传奇》、《传奇世界》等项目骨干单季度获百万巨奖已成业内佳话,如今继续发扬游戏收益分成显然能刺激更多人的神经,只要你有本事,在这里财富将变得唾手可得。网游带来的财富消息曾经使许多人对这个行业心怀渴望,如今,盛大抛出了自己的橄榄枝,目的就是给那些心怀梦想的人以机会。 盛大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在培训方面也下了功夫,自创的教材,名师的指点,甚至陈天桥都要披挂上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激励的策略。八年的运营经验,盛大在游戏市场浸淫而来的宝贵经验和财富,自然能得到优秀人才和团队的青睐,虽然目前国内的网游市场风云变换,但是盛大一直能屹立不倒,说明盛大自身有很好的造血机制促使它不断地发展壮大,如今,对人才的"掠夺式"诱惑,相信很多优秀的团队会对盛大情有独衷的。 网游世界追求的是技术的创新,运营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盛大的今天,当大家都在为收费津津乐道的时候,盛大率先转身,以免费大跃进式的切入市场,并一举获得成功,华尔街都为之大跌眼镜,这就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如今,盛大不断地挖掘新型人才,就是为了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储备更多的机会和弹药。当然,更主要的是,盛大有这种底气和霸气,因为对自己游戏产品的信心十足,因此才能抛出这样的手笔吸引各路英豪。 不断地激励措施的出台,正是盛大未雨绸缪的根基。"18计划"让更多的创业者看到希望和财富的憧憬,毕竟一个锦天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标杆的示范效应。为此,盛大专门成立了总资金为10亿的"18基金",采取专业的基金运作模式,有专业化的基金经理管理。所投资的项目或者企业的产品,其所有权归盛大。 在此之前,盛大还有"风云计划",目的是要收购那些开发了具有前景产品的网络游戏开发商或者运营企业。目前盛大的风云计划已经收购了锦天科技和厦门御风行。相信还有很多已经崭露头角的小公司会进入盛大的法眼。正如锦天科技副总裁汪疆所言,"一部部的游戏产品出来,只要创意好,几乎都有生存的市场,对网游企业来讲,根本上不是风险投资不青睐,而是产品究竟有多好"。也就是说,只要你的产品足够好,财富会上赶着来找你,酒香根本不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也自然不用愁嫁。 在收购和吸引人才方面,盛大无疑走到了竞争对手的前面,虽然也有一些上市公司手握大把的资金,但目前还鲜有动作,没有在竞购和人才吸引上有更多的举措。而盛大已经开始布局,我们知道早起的鸟儿有食吃,提前布局的好处就是可以能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到好的项目和人才,这一点盛大自然是心知肚明的。"20计划"的实施,显现了盛大对网易市场的决心和对人才的吸纳战略正在加紧,在竞争对手还没有动作之前,盛大率先布局,无疑对其继续领先国内网游市场将大有助益。战略管理:战略决策:存商理灭人欲在战略决策中,几乎所有的行为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商业的基本逻辑,二是企业家的内在欲望。很多企业的失败其实都是这两个方面的失衡。 更高学识的失败者 日前,为了做著名公司的败局案例,我专程去天津,拜访了熟悉顺驰公司的相关人士,约谈了一个副总裁,紧接着就在北京的《激荡三十年》首发式上遇到万科的王石。我向他提出一个正在思考中的问题:"跟上世纪90年代末相比,近五年的公司失败者明显在学识上有很大的提高,他们中有教授(托普的宋如华)、有博士(华晨的仰融)、有科学家(科龙的顾雏军),可是,为什么他们所犯的错误竟仍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呢?" 之所以跟王石论及这个问题,是因为顺驰的孙宏斌便是我所说的那类高学识者,而且他与王石有一段众所周知的"对杠经历"。 毫无新意的财务风险 孙宏斌不是草莽型的企业家。他出身名校,就读清华大学,拥有硕士学历。1999年,他还专门去全球最好的商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读了半年的AMP总裁研修班,跟英特尔的传奇CEO安德鲁·格鲁夫等全球知名企业家有过同场研习的经历。 从2003年9月到2004年的8月间,全国各地的 开发商都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顺驰风暴。孙宏斌旋风般地跑马全国,共购进十多块土地,建筑面积将近100 万平方米,其中长三角地区就占了400万平方米,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从一个地方性公司变成了全国性公司,企业的员工从几百人陡增到近万人。 当时孙宏斌的判断是:2002年以后的中国房市一派火爆,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 房价年均增长都在30%以上,武汉、重庆及天津等次中心城市的房价也水涨船高,杭州等地还出现了炒房团。更引人关注的是,很多二线城市也相继到了房价井喷的时刻。随着宏观经济的向好,中国房市将有一个较长期的上涨阶段,这与当年香港、日本及韩国等地方经济起飞时期的情况非常相似。此时,正是走出天津到全国去"割稻子"的最好时机。 就在孙宏斌开始四处圈地的时候,王石、冯仑等房产企业家都当面对他泼过冷水,请他注意财务上的风险。不过,孙宏斌却大大地不以为然。 从2004年3月起,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措施遏制上涨过快的房价, 房地产的冬天突然降临了。在所有受到冲击的开发商中,正阔步急奔在扩张道路上的顺驰无疑是遭遇重创最大的一家。孙宏斌的资金链顿时吃紧,他谋求香港上市失败,与国际基金公司的谈判又搁浅,最后不得不选择出售股份以自救。2006年9月5日,天津顺驰与香港路劲基建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孙宏斌以12.8亿元的代价,出让55%的股权,过去三年在中国房地产界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基本上失去了对顺驰的控制权。 都是欲望惹的祸 这样的败局案例,在每一个时代都会发生。一个朝阳性的行业,在经历了漫长的酝酿之后,必定会迎来一个突发式的暴长期。在这个阶段,往往会出现若干匹啸傲天下的"黑马",他们以颠覆权威的姿态出现,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成长,他们是行业中最引人注目的异端、明星和标杆。但是,他们也往往因过速的扩张而失陷在自己的激情里。 一个视现金流为第一要素的企业家,最终还是败在了现金的断流上。就这个意义而言,顺驰和孙宏斌的败局,实在是一次没有技术含量的失败。把顺驰与十年前的三株、飞龙及巨人时代的史玉柱放在一起,我们似乎找不到多大的差异。 在战略决策中,几乎所有的行为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商业的基本逻辑,二是企业家的内在欲望。在研究了众多的企业败局后,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失败其实都是这两个方面的失衡。在这一点上,似乎可以稍稍改动理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言,以为警醒:"存商理,灭人欲"。此言颇为刺耳,却很可以咀嚼出别样的滋味。 出处:中外管理 中国职业经理人为您推荐更多资讯板块:人力资源师 领导力培训 管理者 经营管理 个人提升 职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