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最缺少的,就是边界和有效沟通。受限于传统和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中国式父母"很少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一味要求孩子乖巧、顺从、听话,两代人之间很容易爆发矛盾冲突。 被北大学子与父母决裂的消息刷了屏。 一万五千字的决裂信,声声控诉,行文间言辞激烈。 而信的另一端,是茫然和不知所措的父 母。 温柔的暴力:以爱之名的操纵 一万五千字的控诉中,王猛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也将自己"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的性格"弱点",归根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无疑,过度的关爱,或许并不甜蜜。在被关爱一方眼里,或许还代表着令人窒息的控制。 在亲密关系中,高压型控制,其实可以被看作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则可以表现得温柔体贴,无微不至。 长久以来,王猛都觉得自己是情感的孤儿。在王猛看来,父母"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丝毫不顾我的感受""一有机会就把责任推给我"。而他的文字里,则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 成长过程中,王猛试图跟父母沟通,然而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冲突之下,王猛开始在跟父母的关系中选择疏离。12年前不再回家,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 式。 中国式家庭的温暖,却成为了一些人的难题 中国的亲子关系,说不出哪里不好,却总是难免紧绷。 在王猛父母的身上,有着太多中国家长的影子。 不可否认,中国的父母,是爱孩子的,而且往往是无以复加的爱。舍得往孩子身上投钱,舍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放在孩子身上。 而中国的孩子,在父母的过度管控与情感忽视下长大,也容易出现种种问题。而一旦出现问题,父母往往会百思不得其解。 在最早的新闻报道里,有着这样的描述:老俩口至今也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而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和不被重视的感受,他们也总是用自己的理由去解读,或者说开脱。 比如,新闻中的王猛父亲,会解释,让孩子在大院学校上学主要是因为那里的环境相对单纯;选择衣服上父母的确会帮其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请亲戚照顾儿子、在国外给儿子介绍朋友,也是为了孩子好;新闻爆出之后,王猛的母亲表示,会感觉很没面子。 而不出意外,儿子的行为,在父母眼里,其实有着另外的版本。王父认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本身性格内向且带着些软弱,缺乏抗挫折能力。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并迁怒于家人。 然而欣慰的是,我们也看到,王猛的父母,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反省:自身可能在有些地方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给出策略和办法,让他自由选择要好得多,而不是帮他做决定。" "我们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老两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边界和沟通 或许,中国家庭,最最缺少的,就是边界和有效沟通。 受限于传统和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中国式父母"很少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越俎代庖、包办一切是常态。与此相对应,父母要求孩子乖巧、顺从、听话。如果孩子不遵从父母意志,两代人之间很容易爆发矛盾冲突。 问题的根源,或许正是源于亲子关系间权利的失衡。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往往是绝对权利的代表,而子女,尤其是在年级尚小的阶段,是无力反抗父母的绝对权威的。 成长于一个物质充裕、信息发达、自由宽松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群体个性鲜明,更加渴望主体性和独立性身份,更加需要自由空间去展现自己,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千千万万的"王猛"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双方构建一种更加平等、理解包容、充满温情爱意的亲子关系。 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愿处在矛盾中的你们,早日走上跟父母的和解之路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从青春期到中年,子女与父母对彼此的情感,那么在大多数的关系中,双方的情感联系,都可以用"矛盾"来形容。当子女认为自己受到童年创伤的困扰时,会更容易对父母产生矛盾的情感。 在这种矛盾之下,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同时具备情感上的团结,又包含许多情感上的冲突,正面和负面的情感混杂在一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既是亲密的,又是问题重重的;既可能包含尊重、信任、爱,有频繁的沟通,有经济、情感上的相互支持,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愤怒和不满。 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我们总是习惯于去苛责父母。 是的,父母年龄比我们大,是照料者的身份。但是实际上,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第一次应对这些亲子间的问题和挑战。 你是否理解过你的父母? 春节回家,或许是修复关系的绝佳契机 我们常常说,父母不理解我们。然而我们,又理解过他们吗?他们经历过什么?又是如何成长为现在的模样?他们是否被很好的教养过? 现实中的很多矛盾,很多情况下,都是双方并未进行充分沟通和处理的结果。子女觉得父母对自己有所亏欠,但父母甚至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过去的行为曾经对孩子造成过什么样的伤害,或者根本不明确造成伤害的原因。 因此,如何有效沟通,便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沟通,从字面上解析,本意便是有"沟",存在着差异,所以才迫切地需要"通",需要连接。因而,首先要理解对方,才可以做到被对方理解。 所幸的是,很多中国子女,都会在成年后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尝试,重新定义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完成跟父母、过往的和 解。 如果你想要修复跟父母的关系,即将到来的春节,或许是个绝佳的契机,以下所列举的办法,或许会派的上用场。 1.试着了解父母的过去 你并不真正了解父母是如何长大的,也并不了解父母之间的关系。你可能一直都陷在自己认为的那个家庭故事的版本中,因而和父母陷入僵局。 而成年后的你,应该去了解更真实、更完整的故事。 每年春节,你都会跟很多亲人见面,他们见过你不曾认识的父母,听听他们的描述,或者坐下来跟父母好好聊聊他们的过去,或许,你对问题,会有了不一样的解 读。 2.抛弃偏见,试试主动递出橄榄枝 和父母之間的关系缺乏满意度,往往会使子女感受到孤独和不快乐。作为知识储备和视野眼界已经远超父母的子女,这一次,或许可以尝试一下主动做些尝试,化解纠纷。毕竟,独立并不意味着要与父母决裂,也并不等同于和父母在情感上的隔离和回避。 我们往往,会本能地认为父母"不能"理解我现在的生活。其实,当你觉得父母一定无法理解你时,你已经对父母做出了批判,这样的评判,会让你接下来的判断有失偏颇。 而一旦持有这种态度,实际上,你也无法用开放的态度对待父母。而且,事实上,有些时候,他们并不像你想象中那么古板或者不通情理。 3.告诉父母,现在的你是什么样子,想要被他们如何对待 首先,你要明确,这个过程,可能是循序渐进的,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可以见到成效。 其次,向父母介绍你的工作、你身边某个新朋友,尝试和他们说一说你在办公室还有生活中遇见的趣事,告诉父母你在关注些什么,会看什么影视节目,让他们慢慢了解和走进你的世界。 之后,你可以告诉他们,你想要什么样的相处方式,并示范给他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