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的PM和运营在制定产品的商业变现策略中,在以提高盈利为目的,拓宽脑洞的同时,也要坚守住商业变现的边界。 清晨,呼唤小爱同学,当小爱同学(小米智能音箱)没有回答:"我在",而是口吐演唱会广告的那一刹那,我都惊呆了……自家买的音箱都"叛变"了,商业化的路子"狂野"的很嘛。 我们可以理解,产品生存与公司发展都需要商业变现能力,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是天然的公益组织,但是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之间存在平衡点,就像一对需要相互克制的恋人。 至于商业变现,则有很多方式,比如:增值服务,如会员、游戏皮肤等,再比如电商导购、内容分发、硬件销售与线下服务等等。而小米音箱的尝试,则是最主流的商业变现方式:广告。 商业化产品经理与运营人员,为完成商业变现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的脑洞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 商业变现的几个脑洞 在互联网资本"寒冬"的季节,真真是"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越是狭小的操作空间,越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商业变现的方式正是如此。 1. 意想不到的声音 小米音箱的开机提示语更换为广告,之所以会让人诧异,更多是因为用户会产生已购硬件设备还被他人操控的"恐惧感"。 相比之下,哈罗单车的开关锁提示语就玩的更漂亮了,甚至让人拍案叫绝。 哈罗单车除了提示用户出行安全与车锁状态,最长可以播放一分钟时长的语音。在开关锁时,进行定制广告推送,不仅不会引起用户反感,还开启了共享单车新的商业变现之路。 (哈罗单车智能锁,From:哈罗官网) 这个场景是可以深挖的,根据用户在平台过往的骑行时间与路线进行地点标注,住所、公司以及吃喝常去之处,皆可历历在目,结合用户本次骑行区间,进行本地服务定制语音广告的推送。 怎么样?精准、直接、"拳拳到肉"的推送方式,是不是很有想象空间? 2. 意想不到的位置 产品经理大多都不愿意损害用户的使用体验,却又不能不进行商业化设计,于是很多用户高频操作的角落,被"埋伏"下了彩蛋。 App下拉刷新loading,当下拉动画,忽然变成一句广告语,还挺惊喜…… 下拉刷新的"推荐中"动效,随时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广告展示窗口,对用户的操作影响堪称无痕,不过要说到"物尽其用",那不得不提知乎。 知乎,这个知识问答社区的商业化除了知识付费,还有花式推送的广告,尤其是这个"更多"弹窗中的广告: (知乎App) 这些高频且隐蔽的角落,都是可以挖掘的"金矿",各家公司也大都没有竭泽而渔,而是在选择性的使用,好牌面怎么能一次都打出去嘛。 3. 意想不到的方式 说起方式的意想不到,不得不提2018年的经典案例:微信小程序游戏"跳一跳"。 网传"跳一跳"最火热的那段时间,一个小格子500万,甚至传出耐克2000万签约的消息,这样的商业变现不仅没有损耗游戏本身的可玩性,甚至因为有加分等buff从而增加了游戏乐趣。 此类过关式的游戏,十分适合商业化,尤其是"跳一跳"跳桩的设计,本身就存在商业化的便利性,也就是说产品设计本身就具备某种基因,这也是能够做到"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原因。 为产品创造变现途径是从业者的本分,不过这样的探索需要有一把尺、一杆秤,不能随意的越过边界。 商业变现的边界 互联网行业的商业变现方式相对多元化,不像实体经济那样依赖买卖差价模式,但是商业变现的边界究竟在哪呢? 纸面上可能没有答案,但是我们有两个可供参考的平衡点。 1. 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的平衡点 "生于拉新,死于留存",这是很多互联网产品的写照。 这一过程中,有些产品是没找到商业变现途径,有些产品是因为过分追求商业变现而损害了用户体验,并因此被超越、被扑杀。 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笔者总结了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的平衡点的四个支柱: A、友好 不要影响用户的操作主流程,比如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添加广告,这就是一个极度不友好的行为。 上面介绍到的案例,就几乎都没有损害到用户的操作主流程,也就是没有影响用户原本想要做的事儿。 B、准确 把用户想要的给到他,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推送。 把合适的广告,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推送给合适的人,这就是准确。 基于用户的历史操作记录,结合平台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进行预判,不过这也会引出第二个平衡点的问题:用户隐私。 C、克制 克制比友好更进一步,在不影响用户操作主流程的基础上,我们知道了用户想要什么,但是我们不会肆无忌惮的弹弹弹,而是克制的给予。 就像是对自己的恋人,深爱着ta,却不会让ta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压力。 D、颜值 颜值即正义,克制地给用户所想,让用户惊喜,还让用户欣喜。 惊喜是看到想看的,不反感,欣喜是看到想看的,还漂亮或帅气,广告也是一种艺术,需要搞出点艺术的气息。 这样一系列的操作,可以抬高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的平衡点,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利益空间。 2. 商业变现与用户隐私的平衡点 有句话:当一个线上服务是免费时,你就不再是顾客,而是产品本身。 很多公司对待用户就像对待自己的产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与行为都被一一记录,甚至用户在产品外的某些数据也会被获取,这就带来了用户隐私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获取到很多商机。但是大部分公司的数据安全机制并不完善,数据泄露祸乱天下,更有甚者,直接买卖用户数据。 一方面是从未停歇的数据增长,随着数据库与算法的成熟,在不断创造商业价值,也为用户提供了更贴心的服务;另一方面是数据泄露所带来的用户"裸奔",当然还有公司本身是否就有资格去对他们持有的用户数据进行深度分析。 也就是说,就算用户在用某公司的产品,那这家公司难道就有资格去深度挖掘他们已有的用户数据吗?在他们所持有的数据中,有哪些是可以用的,有哪些是不能用的,谁来给一个标准与定义? 我们在进行商业变现设计的时候,需要秉持的是:守住道德良知,不碰法律红线。 我所能想象的理想模式是:将用户在商业产品产生的信息,划分为用户的个人资产,那用户将拥有支配这些数据的权限,服务厂商想要使用这些数据的时候,需要用户授权后完成。 但是这样的畅想可操作性有待商榷,数据隐私的行业标准,还需要一步步探索。 结语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不管我们是产品的创造者,还是使用者,我们都在享受着各种产品所带来的红利与便利。 惟愿,有良知的公司会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