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这是一部关于二战老片子了。片头描绘了诺曼底登陆的惨状,体现了战争的残酷。那血肉横飞,惨叫连天的场景,到现在还铭记在心。 下面励志故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拯救大兵瑞恩》影评,大家快来看看吧。 篇一: 这部电影是98年的老片子了,片子虽老,但堪称经典。以前看过一次,最近为了学习英语,又下下来看了一遍,幸运的是,除了英文台词,我得到的东西要比上一遍多得多。其中印象最深的人物是米勒队长、狙击手杰克逊、胆小鬼翻译厄本。 米勒的确是个好队长,除了他的指挥能力之外,他坚韧不拔,无所畏惧的性格特征也令人赞叹,不到最后一刻决不罢休,即使明知是徒劳的。最后在桥上,他身中数弹,却仍然坐在地上拿着手枪打坦克。那个喜欢祈祷的神枪手杰克逊,在塔顶为了掩护战友连发8枪后,被地上的装甲车一炮轰得粉身碎骨,就在敌人开炮前,他还大声向身边的战友喊"趴下!",还有那个胆小鬼厄本,第一次看的时候一直对他带着鄙视的成分,眼睁睁看着敌人在自己面前用刀子杀死了战友,手中有枪却不敢还击,但这次看过却对他改变了看法。他的内心是善良的,即使到了最后,他鼓起勇气,抓住了一排德国人,也只杀了其中那个夺去了战友生命的家伙,为战友报了仇。然而,最大的感触是,为了拯救那个瑞恩,8个人的搜寻小队有六个人失去了生命,包括米勒队长。这值得吗… 我不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但看到最后,从米勒队长临终前靠着沙包坐在桥上,紧紧握着瑞恩的手缓慢而艰难地对他说:"詹姆斯……别辜负……别辜负大家……"到以及后来活下来的老年瑞恩带着家人来到墓地,独自一人坐在米勒坟上的十字架前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样地说"今天我的家人也来了,他们想跟我来。说真的,我不知道到这里来会有什么感受,我每天都想着,当日你在桥上说的话,我尽力活好我的人生,希望这已经足够,希望这至少让你觉得……我没有辜负……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时,我流泪了,第一次看还不懂事,年龄也小,有很多内容理解不了,长大了就不一样,也许在某些人眼里,这样做要比丢了100块钱再花200块车费回去找傻得多。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世界上,比钱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如果你丢失了最珍贵的东西(不管它是什么),你会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找回它吗?甚至包括你的生命?我想我会愿意… 当成片的弟兄在眼前瞬间死亡时,人会是什么感觉?当年轻的士兵在尸体中寻找自己断掉的手臂,人会是什么感觉?当想家的孩子痛苦的捧着自己流出来的肠子大声喊妈妈时,人会是什么感觉?当刺刀缓缓插入心脏的声音响起时,人会是什么 感觉? 我实在无法平静。我承认斯皮尔伯格是在煽情,但是我没有办法抗拒。他让我伤心,我只能伤心;他让我心痛,我只能心痛;他让我落泪,我也只好落泪。为了不让失去了三个儿子的瑞恩母亲伤心,美军决定派遣一支由上尉约翰·米勒率领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寻找瑞恩。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牺牲了两个战友之后,拯救小组终于找到了瑞恩。但瑞恩不愿离开自己的岗位,他不愿意抛下弟兄们,自己一个人回家。在麦克中士和米勒上尉的领导下,拯救小组的成员留下来和瑞恩所在的101师一起保护大桥。于是,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战死了。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五个人。列兵卡帕佐:他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而牺牲。这是拯救小组失去的第一个战友。临死前,他掏出一封信,让战友抄一遍再寄给他爸爸,因为他不想让爸爸看到上面的血迹。医生魏德:这是个很善良的人物。卡帕佐受伤时,是他要去救人:卡帕佐死后,是他抄写那封信;他还讲了小时候和妈妈的故事;临死前还冷静地说"给我一点吗啡"......狙击手杰克森:血气方刚的神枪手杰克森可以说为美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诺曼底登陆到寻找瑞恩,直到后来的血战,杰克森的枪口始终对准了敌方最重要的人物。在最后一战中,塔楼上的杰克森更是全队的眼睛。如果没有杰克森,诺曼底登陆绝不会这么顺利,后面的拯救行动也不知道要牺牲多少人。杰克森最后死在了坦克的炮筒下,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Parker,get down !" 篇二: 至此我们可以说,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幻想是以展示神秘事物(如其科幻片中的外星凡,《大白鲨》中的鲨鱼,琼斯系列片中的世纪之宝和地洞中的种种神秘的杀人怪器)以及各种不为人知的场面和奇观来实现的。面他的方式就是通过电影化的手段把这种神奇的事物或场景监成震撼人心的"电影奇观"。 不难想象,(辛德勒名单)的成功一定大大鼓舞了斯皮尔伯格利用历史场景来制造其"电影奇观"的冲动。而在《拯救人兵瑞恩》中他也毫不犹豫地故技重演。"我喜爱为孩子们拍电影,我希望通过电影让谈子们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东西。"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童心未泯的斯皮尔伯格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他热衷于制造电影奇观的最好宣。 因此,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斯皮尔伯格先声夺人,其电影的全部精髓几乎立刻就在影片开头长达20多分钟的战争场面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诺曼底登陆中的奥马哈海滩之战的确是历史的史实。但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这种大型的战争场面和仅存十传说中的恐龙一样都足以构成人们渴望一睹其而目的奇观。斯皮尔伯格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制造自己的电影奇迹。他摒弃了当代电影中的高科技,甚至放弃了摄影机的稳定系统,利用手提摄影机的拍摄以及后期对胶片进行的退色处理,努力营造出了被评沦家和观众一致认可为"电影史上最真实的"战争场面。其实,从"真实"的角度而言,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可能知道,熟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盟军选择的登陆地点偏离了原定方位6英里,结果碰到了德军防卫最为坚固的地方。面椿知"电影真实"的斯皮尔伯格对这一历史细节的交代是不屑一顾的。他热衷于的足运用手中的摄影机创造出一幅不仅震撼人心,而且震撼观众灵魂的战争画卷。而所渭真实实际上电并不足以概括斯皮尔伯格的战争描绘。上如有陶外评论者指出的,斯皮尔伯格在这里是在利用自己的名望和地位以好莱坞战争电影中前所未有的暴力和恐怖场面来拍摄战争场面。它将大大增加丁今后人们拍摄战争电影的难度。毫无疑问,斯皮尔伯格所要的不仅是真实,他要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战争奇观。于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被炸得飞向天空的士兵的身体.拖着只剩半截身体的战友不知所措地四处游走的士兵,或足子弹打在钢粱上令人恐怖的声音.还有~个刚刚摘下钢盔,庆幸自己死里逃生的士兵转瞬之间被一颗于弹击中时头上爆起的一团血雾 当然,战争的惨烈不仅于此,它迁包括在战场上抢救伤员的战地手术和更加令人恐惧的对俘虏的屠杀。在这里,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天才和对如何制造战争奇观的能力是显面易见的。对于那场人人熟悉的战争,他根本不必去交代任何背景——影片一开始就是冲锋艇向海滩的冲击,随后就是一个紧接一个的令人恐惧万分的画面。 显然,和拯救大兵瑞恩的行动只有背景性关联的奥马哈海滩髓陆战在这里被放大到长达20多分钟的长度的日的只有一个——制造斯皮尔伯格式的"电影奇观"。而在这个足以令人颤栗的段落中,人们很容易想起《大白鲨》中突然跃出水面的巨大鲨颚,(夺宝奇兵)中面对两位冒险主人公滚滚而来的巨石,(侏罗纪公园)中硕大的史前动物恐龙,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场。娱乐至上.是斯皮尔伯格拍摄战争场而重要的出发点之一。面电影的纪录本性和幻想性的统一在斯皮尔伯格和用真实的历史制造电影奇观的操作中得到了全而的展现。斯皮尔伯格大约是深得电影的精髓之一。他随口一说,就把好莱坞和他自己的电影经验表露无遗:"我们说这个年代分不卅对错。谁会想到(泰坦尼克号)这样一个虚幻的爱情故事会感动每个人呢"的确,(泰坦尼克号>的成功几乎一大半得益于好莱坞出神人化的视听制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斯皮尔伯格殴有理由不去制作另一个电影的奇观。 篇三: 刚刚看了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面有几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1944年6月,盟军在奥玛哈海滩登陆。影片中,盟军登陆艇里,士兵们在海浪的颠簸中,很多人都难受得呕吐了。很快,登陆艇到达奥玛哈海滩前沿,刚才的难受变成了恐惧:有的士兵在胸前划着十字,祈求上帝保佑;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士兵咬了咬自己的护身符——十字架……,舱门打开,德军的MG42机枪开始招呼了,前面的士兵纷纷中弹,后面的士兵于是从侧面往水里跳,照样没有能够躲过弹雨。呵呵,影片还对掉进海里的士兵作了一些特写,就是他们在海水下方被子弹击中,鲜血直流。据说一般子弹在水里的有效杀伤力只有3米,状况真的是这样吗?接下来,美军士兵虽然登上了海滩,但是被德军机枪火力压制而无法前进,美军在海滩上伤亡枕籍(顺便插一句,当时登上海滩的除了美军外还有英军,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军队,在影片中,我们好象只能看见美军的身影);炮弹不时在人群中炸开,一名救护兵的肠子给炸了出来,倒在地上不停地叫着"妈呀,妈呀",坚信这样的场景谁看了都不会遗忘。美军最后打开一个缺口,冲到了敌人的工事后面,用手雷、火焰喷射器攻击工事里的敌人。德军腹背受敌,纷纷投降。美军喜爱杀俘虏是他们的光荣传统了。 在这部影片也有体现:两名德军士兵扔下枪枝举着手从工事里钻出来,两名美军端着枪对准了他们,德军士兵求美军不好杀他们,不知是那两名美军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说着"你们在说什么",冷不丁地一梭子干掉了他们。 影片中这段表现当年奥玛哈海滩的十多分钟的激战是真实、让人震撼的:在战争面前,个人的生命是那样脆弱。看过许多二战影片,像这样具有震撼力的场景并不多。 受命寻找瑞恩的小分队在德军阵地前,经过一番激战后,消灭了几名德军,并且抓住了一名党卫军士兵。他们让那名德军挖个坑把死去的那名美军埋了。这个场景很个意思:可能是那名德军见军医比较和美吧,他挖了一会儿坑,就和军医边抽烟边聊天,此时此刻,他忘记了恐惧,仿佛和军医是朋友一般。小分队的其他成员过来了,他连忙跳进坑里,继续挖坑。美军让他上来他也不上来。可能是他知道自己要被美军杀掉了,想用这种方式来感化美军,换取一条生路吧;他不停地向美军求饶,把救助的目光可怜巴巴地投向军医。小分队的成员都想杀了他为死去刚死去的那名美军报仇,只有军医反对。军医向约翰·米勒中尉求情,约翰·米勒中尉思考再三,同意了军医的求情,放走了那名德军。这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小分队找到了瑞恩,想带他走。但是瑞恩不一样意,他要坚守在战斗一线。小分队和美军的其他部队一齐坚守一座大桥。很快,德军过来了,在钟楼高处负责观察敌军动向的美军士兵报告说:敌人有两辆坦克,约五十人。美军开始埋设炸药,并在四周的建筑物埋伏下来,伺机而动。德军进入包围圈后,随着一声巨响,一辆坦克被炸得趴了窝,坦克周围的德军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美军的轻重武器同时开火,德军一片片倒下。从画面上看,德军远远不止五十人哦。否则,美军也不会在自己先发制人并且给德军造成重大损失的状况下兵力还处于劣势。战斗在残酷地进行中,两名美军奔到一座建筑物里,从高处向敌军开火。德军发现了他们,也进入了这座建筑物。这两名美军听见了有人上楼的脚步声,都是为是被激烈的战斗吓着抱着枪和子弹不敢动弹的军医厄本。之后发觉不对劲,连忙开火,三名德军被打死,可一名美军也被德军的子弹击中而身受重伤。这时候,我们看见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呵呵,他不就是先前被放走的那名德军士兵吗!此时此刻,剩下的两人都来不及开枪,扔下武器展开了肉搏。显然,在残酷的肉搏中,美军士兵在体力下处于下风,他呼叫着躺在地上的那个美军的名字,想他能够起来帮自己一把。但是,那名受了重伤即将断气的 美军,怎样能够帮忙他呢?他艰难地把匕首掏出来,匕首很快被那名德军士兵夺去,美军士兵抓住德军士兵的手腕,想不让匕首刺向自己。镜头转向了厄本,他听见了呼救声,缓缓地向楼上走去,可他却走向半途就停下了,只知道在楼梯里哭。之后,我们看到一个特写镜头:德军士兵不顾那名美军士兵的求饶,把匕首插进了他的胸膛。唉,可怜的孩子呀。由于你的懦弱,把自己战友的生命给葬送了!完事后,德军士兵从房间里走出来,跌跌撞撞地下楼。他看了看站在楼梯上的厄本,可能认出了他曾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没有对他采用行动;厄本早已被吓懵了,哪里想到对眼前这名德军动手!影片给我们一个这名德军领章上的"SS"特写镜头,这个场景就OVER了。 哎,对敌人的软弱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呀。 在那里,我们不能指责厄本放走了那名德军士兵而造成之后几名美军士兵的阵亡——正因反对屠杀战俘违反了人道和公理,同时也是违反《日内瓦公约》的;况且厄本也不可能预料到放走这名德军的后果。但是,善解人意的导演给了厄本一个挽救自己错误的机会:厄本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一下子成熟,和先前那个胆小、懦弱的他判若两人。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一个人就俘获了五名德军,其中就包括那名杀害自己战友的德军。他开枪击毙了那名德军,也算是将功补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