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我国企业得到了发展的好时机。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众多的竞争,且竞争趋势也日益激烈,因此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取更大市场,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降低经营风险,实现经营效益,是现代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必须要不断加强完善的方向,尤其是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本文介绍了企业的审计风险的概念,并深入研究了企业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提出了有效规避企业审计风险的方式。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企业的审计风险必须加以重点防范和控制,因为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而企业进行审计就是自我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需求。由于企业的审计人员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失误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了审计工作中肯定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不断加大。 一、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素质达不到审计发展的需求。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的责任心,另一方面是指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保持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为了个人利益,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盲目接受委托、未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公务、擅自缩小审计范围、简化审计程序、提供虚假的审计资料或故意放弃对重大问题的追查,导致审计结论的错误。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活动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相关的政策理论水平。如果审计人员达不到这样的素质,就很难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作出科学的判断,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但是现有的审计人员主要是财务会计人员转化而来,综合素质较低,对于企业的经营业务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判定,缺乏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足够了解,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2、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点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为前提的。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审计结果存在的误差就不足为奇。 (二)客观因素 1、法律环境不断变化。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鉴证权力的同时,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因发生违约、失察等行为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并因此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范围的扩大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研究与评价,而且还要就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 3、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增加了审计风险。所谓期望差距是指审计职业界对本身的认识与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界认识上的差距。长期以来,审计职业界一直认为,只要按照审计准则去执行审计业务就是履行了其应尽的职责,并把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区分开来,认为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不仅仅是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准则就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而且还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查出被审计单位的舞弊和错误。审计职业界和社会公众对于审计责任的理解不同产生了期望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对检查舞弊责任的认识上。 二、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及对策 企业审计中风险的形成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因此经过审计人员的积极努力,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可以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控制审计风险: (一)严格遵循审计工作准则 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规范,来制定严密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审计工作准备,实施中把握审计工作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工作各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合规、内容完整、方法恰当。如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除对企业会计六要素财务上的正常审计外,还需考虑企业的核算体系、生产流程、销售、仓库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以确保审计程序和内容上的完整性。 (二)建立各级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配套的质量控制措施,实行工作职能分工和牵制,对审计项目质量实行三级负责制,即主审负责制、复核制、集体审理会议审定制,以有效控制审计过程中容易引起风险的环节。特别要把好审计证据质量关,突出证据的有效性。作为项目主审,需对助审人员的取证材料、底稿进行审核、确认,专职复审人员对审计报告初稿进行复核,审理会议对重大审计事项集体"会诊",确保证据充分有效,必要时可进行二次取证。 (三)选择正确恰当的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要善于选择科学、严谨的审计工作方法,对一些企业内控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或所有权难以确定、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繁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适当增加样本量,扩大审计覆盖面,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灵活的审计手段,进一步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四)建立融洽协调的工作关系 实践经验说明,只有通过审计多次与被审单位接触,审计人员放下架子,碰到问题要多协商,建立融洽的工作关系,才能得到被审单位的积极配合,才能了解到实际情况。在审计实施前,要对被审单位全面了解,平时注意收集被审单位经济动态等有关资料;审计中要多方面听取情况,详细询问,审计签证时,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公平对话;审计结束,及时反馈审计意见,与被审单位对问题进行协商和探讨,以征求意见的态度出现。 (五)要区分会计与审计责任 在实施审计中,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非常重要。如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应有资料接收清单,并要求被审单位对其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承诺,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又如被审计单位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拒绝、妨碍检查,转移隐匿有关资料、资产,这是被审单位应承担的责任,审计部门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被审单位责任。对于上述情况,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法》等有关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如实反映有关情况或对报告反映内容进行限制,以避免被转嫁的审计风险。只有责任分清,才能避免审计中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在其财务管理中有着较大的影响,是企业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秩序的重要因素,更是制约企业资金有效运用的关键,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伟伟,我国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导报,2009(2):71; [2]周红,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9); [3]许天祥,如何做好内部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4]刘启春,孙惠琴,陈慧,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的缺陷与重构[J],经济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