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学科教研组要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助手


  教研组全称是"教学研究组",在新中国出现已有60多年。开展校级教研活动是中小学教研组的主要工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曾回忆说:"有人问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彭恩霖教授,中国教师这么厉害,办法哪里来的?彭恩霖教授就到上海来找答案。她一头扎到学校,一天到晚坐在课堂和教师办公室里观察。结果发现:原来中国有教研活动,美国没有。"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曾强调,科研和教研有一定的差别,教研工作就是教学研究工作,服务和研究对象相对更加集中,主要是教师、学生和学校;研究的核心问题应是如何有效地教、如何有效地学,就是要解决好教和学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专业服务。虽然他的这番话是对教研室及教研员说的,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学校教研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中小学校级教研活动,现在也被称作校本教研。教育部于2017年12月4日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对校本教研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引领教师专业进步"管理职责方面,学校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校本教研,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要"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促进教研、科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发挥校本研修基础作用""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小学的校长专业标准,也对校本教研提出一样或类似的要求。
  可见,中小学必须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以引领教师专业进步。落实校本教研制度离不开教研组作用的发挥。教研组建设与使用是否有效,成为学校管理实现引领教师专业进步的主要课题。不久前,在对"您希望采取的专业发展路径是什么"的调研中,中小学教师选择"参加专业培训"的有90.6%,选择"参与教研活动"的有88.7%,选择"进行课题研究"的有52.8%,选择"提高学历层次"的有32.1%。参加专项培训和参与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当下,中小学教研组的实然状态有四种不正常情形。第一是学科教研"无组织",即难以成立基于学科的教研组,这是由于一所学校某门学科教师人数过少造成的,如小规模学校,尤其是教学点。第二是学科教研组"杂糅型",即几门教师人数少的学科放在一起,如音体美、政史地等。第三是学科教研组"消亡型",即学科教研组被教科室、年级组、备课组取代。第四是学科教研组"无为型",即学校注重校级层面的教研活动,忽视学科层面的,学科教研组名存实亡,实在难有所作为。
  中小学校在教研活动开展方面也有四种不规范情形。第一是"应付型",即学校完全跟着上级安排转,没有自己的教研活动。第二是"任务型",即满足于完成文件通知规定的任务,如集体备课两周一次,每位教师每学期开一节公开课、听别人的课不少于10节,等等。第三是"无主题型",即不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有主题地计划学期学年的教研活动,所开展的教研活动多数是低效果无成果的。第四是"唯课题",即教研活动只服务于上级安排或学校(领导和骨干)申报的课题。
  上述八种不正常和不规范情形,在不少地方确实存在着,亟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室以及中小学校着力解决。上级教研组织仅仅停留在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切实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指导中小学校依托教研组,扎实有效开展学科教研活动,让教研组"有位",解决学科教和学的实际问题,更有"作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学校教学改革的加油站、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器。
网站目录投稿:水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