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做一个有意思的人


  我们身边总有一两个这样的朋友,他们有各种兴趣并长期为之实践,对于旅行有着说走就走的勇气。相比之下我们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如此暗淡无光。与其羡慕,不如自己就做一个有意思的人。——
  与几位好友们有一个共识:大家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 很精彩的人"。大家以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成为朋友,是否应该长期交往。这里的"有意思",用英语说就是—Interesting,不过这个词的内涵远远不只是"有意思"。
  所谓有意思的人,应该是代表有某种思想、某种判断、某种激情的人,这个人应该是聪明的、可爱的、有趣的。他从事的可以是老师、学生、商人、政客、军人、出租车司机或任何职业。这个人独特的经历造就着他的丰富。每次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和角度,也许是你和他截然相反的观点能碰撞出一些火花,也许是被他的幽默启发出了那么一点儿灵感。
  在耶鲁读书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这也是一个在美国,特别是知识阶层很多人都认同的一个标准或说法。反过来的说法你一定听到过,"你这个人真没意思,真无聊!"(You are so boring!)想必这是批评一个人最狠的一句话了。
  不光朋友之间,男女之间我以为也是这样。当年采访克林顿的时候,觉得他说的很多话都和他那本自传一样,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但有一句我敢断定是真心话。当我问及他和希拉里的关系时,他说:"After all these years, we are still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each other."(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彼此仍然还非常感兴趣。)
  男女之间,韶华总会溜走,激情总会变淡,最终能维持两个人一路走下去的,还是要看彼此对对方的兴趣。对方人性、智慧、经历使然的魅力,才会让你多少年后面对"白发+皱纹"的他或她,依然会有怦然心动的感觉。
  当有意思的人
  人与人是这样,对事情的判断也许也应该是这样。
  耶鲁法学院有几个即将拿到法学博士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准备一毕业就到中国来生活两年,学习中文,了解文化,也许再干点儿什么,挣点儿钱再四处游历一下。以他们的学历,在纽约或华盛顿找一个年薪十几万的工作易如反掌,为什么偏偏要做这样的选择呢?
  他们的回答非常简单:"中国现在这么让世界关注,到中国生活两年,学会中文,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说那你不挣那几十万美元的高薪了?回答是:"钱,以后有的是机会挣,趁年轻的时候,要让自己高高兴兴地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
  他们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在同龄人中很普遍。同样是耶鲁法学院毕业的克林顿,当年也是选择跑到英国连读带玩了两年。
  而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呢?似乎不少是大学一毕业就攒钱或找父母借钱买房子,然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敢冒险、小心谨慎、天天想着供房供车的人。这样的选择,只会帮助成就了几个富豪榜上的地产商,却失去了自己该有的朝气和勇气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机会和可能。在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买房的情况,一般都是到了三四十岁事业有成之后才会考虑买房子。我们是不够自信,还是太缺少安全感了?
  要不然就是胆子特别大的,被媒体上天天热炒的暴富明星们弄得浑身发热,蠢蠢欲动,一毕业就要"创业",咬牙切齿要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陈天桥。
  当然,地产蒸蒸日上,年轻人疯狂创业,中国的GDP也能跟着涨几个点。但这几个点的机会成本是:我们少了很多有意思的中国人,有意思的事也会变得越来越少。我们本来可以更和谐的社会也就多了很多遗憾。
  做有意思的事
  我们的年轻人,考不考大学,考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专业,毕业找什么工作,很多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家人、学校,甚至是社会在替我们选择。搞得自己最后也不知道究竟喜欢什么,究竟对什么真的感兴趣,什么对自己来说是真正有意思的事。
  今天,听到的对人的评价也更多的是他是个富人,还是个穷人,是个有背景的人,还是个没背景的人。大家的兴奋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财富和地位上,很少去真正感受一个人的精彩之处。
  在国外的时候,国内有些熟人电话问候,常常是没几句话,就主动提起他又在哪里买了什么房子,或是又把自己的"座驾"换成了更豪华的名车。我为他们找不到更有意思的话题而遗憾。不知道是我们在消费这些奢侈品,还是这些奢侈品在消费着我们,消耗着我们,把我们变成无趣的人。
  非常反感所谓的富豪榜:把一个人的,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有多少的个人存款,加上可能明天股市崩盘就被蒸发的股票,还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数字加在一起,就说谁是中国的什么首富。这种对上榜者和受众不负责任的耸人听闻,不知不觉中在误导着这个年轻的、59岁的共和国未来任重道远的建设者们。
  于是,财务、地位、名气、逐渐在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我们变得越来越不浪漫,越来越不解风情,远不如当年去北大荒建设的父辈们那样有激情,那样有理想;远不如在新疆、西藏边境驻守的边防战士那样纯净充实,那样带着微笑入眠。我们变得干涩、易碎,离自己越来越远。
  也许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从未富有过,大家对财富本身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信任。财富和幸福真的不一定成正比。物质没有止境,没有最好,总有更好。总有更舒适的座椅,更精致的晚餐,更大的房子,更炫目的汽车,而你可能已经感觉到了,这些东西一旦拥有,你很快就会失去对它们原先的兴趣,习以为常以至并没有特殊感觉。你想要的安全感它们也未必能给你,有时还适得其反。
  奋斗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物质,你总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一位身家30亿美元的美国商人曾经对我感慨:这个世界上真正花钱完全不用去想的人,只有比尔.盖茨那几个。其他像他这样的所谓富豪,也都还要量入为出。因为财富越多,开销也越大,无论你有多少钱,总有办法让你很快花个一干二净,也总会有更多的财富和奢侈诱惑着你,让你望洋兴叹。
  在国内的某些场合,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位成功人士,你在介绍他的时候如果不添油加醋地夸张一下他的财富、地位和影响,似乎是对他的一种不尊重。而在别的国家,这样做,往往会招致反感。
  今天,我们太多的中国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媒体人,在我们的节目和文章里张扬财富,炫耀财富,赞美财富,歌颂财富。太多的未必真实的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在躁动刺激着本来属于我们的那份宁静,剥夺着我们未来的选择。
  就像如何度假一样,我们可以选择出国旅游过年,可以选择聚在一起游戏,可以选择唱歌……还可以选择写博客,在因特网上即时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一起聊天。
  人生因为选择而精彩
  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回到家里,看到纸上有一个圆圈,就说那是太阳。母亲问:谁说的。答曰:老师教的。母亲很生气,去找老师评理,理由很简单:圆,可以是太阳,可以是月亮,可以是地球,可以是比萨饼,可以是一杯水……为什么要让这么小的孩子就把它一定认为是太阳呢?
  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发现在英语当中甚至是整个西方文化中,"choice"(选择)是最关键的词之一。凡事要给几个选择,不能强加。认真选择之后,就无怨无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从孩子开始,就应该给他们选择,让他们习惯选择,而不是一问就是:不知道,随便。
  选择越多,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就越高,社会也就越和谐安定。各过各的,各有各的乐趣。当所有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自己不同的乐趣时,西格玛Σ之后的总和恰恰是最一致的快乐,中国人追逐了几千年的梦想——安居乐业。
  世界因为多元而美丽,人生因为选择而interesting!
  文/芮成钢
网站目录投稿:幻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