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追求有效体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追求有效体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同安区新民中心幼儿园  洪素琴
  摘要:幼儿社会教育要紧紧抓住 "体验"二字,什么样的体验才是有效的体验?我们倡导真实的体验,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强调主动、深刻的体验,从而扩展认知,激发情感,内化行为,真正让幼儿在体验中得到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性  体验  真实  主动  深刻
  幼儿  时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通过社会教育,  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作准备。  社会性发展是社会教育的目标,  增进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行为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三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随着幼教改革的推进  ,体验式教学已经成为不  少  教师  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 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  儿童是通过 "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学习的。 体验式教学符合了《指南》的精神。
  幼儿只有获得真切的体验,才能增进社会认知,激发情感,进而将认知与情感内化为自身的社会行为,那么,什么样的体验才是有效体验呢?笔者通过实践与研究,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
  一、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题材,倡导体验的真实性。
  社会即生活,社会教育强调幼儿在做中学,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学习,真实体现在是幼儿熟悉的、触动心灵的人事物。
  1.熟悉的人事物,更能激发参与的热情。
  案例一:中班社会活动《城市美容师》
  活动目的让孩子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感受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教学时问: "环卫工人每天都做什么?"时,幼儿或是没回答,或是简单说扫垃圾、扫树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最后小结:环卫工人很辛苦,应该得到尊敬。
  整个活动幼儿话题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原因在于环卫工人每天的工作与幼儿的作息时间差别较大,幼儿没有相关的经验储备,无法引发参与讨论的热情。
  教师作出调整,在日常生活中开展 "我是美容师"活动,让幼儿参与幼儿园、家里的家务活动,从吃点心、午餐时的擦桌、扫地、摆碗筷等入手,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然后再开展《家庭美容师》《幼儿园美容师》活动,妈妈、奶奶、阿姨每天做的事情幼儿亲眼目睹,是幼儿熟悉的人与事,加上之前有了切身的体会与感悟后,在交流讨论时,幼儿就滔滔不绝,气氛热烈,参与积极。
  可见,以生活为本源,以孩子周围事物为教育资源,更容易引发孩子经验的共鸣,产生学习的兴趣。
  2.触动心灵的体验,更能引发情感的共鸣。
  案例二:大班社会活动《做个环保小卫士》
  目的是让幼儿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养成初步的环保意识。教师扮演森林爷爷邀请幼儿到森林旅行,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来到森林,看到树木被砍伐、河水被污染,小动物们做出痛苦的神态。森林爷爷引导小动物们写倡议书,签名做个环保小卫士,讨论保护环境的办法,最后森林恢复原来的美丽,孩子们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活动。
  整个活动幼儿参与了,活动了,但真正体验了吗?幼儿看似高涨的情绪是因为真切感受到环境被破坏后的悲伤、痛苦、焦虑吗?还是仅仅因为扮演动物,唱唱歌而愉快呢?幼儿了解了做个环保卫士的办法,但这种社会认知是教师强加与灌输的,能否引发孩子内化做出环保行为呢?这种强加的情感是虚假的情感,说教的体验是虚假的体验,无法真正改善幼儿的社会行为。
  拒绝虚假、避免说教,简单的做法就是让孩子真正感知,教师从幼儿身边的事件出发,设计《幼儿园停水了》这一真实事件,没有水,不能洗手、冲厕所,不能洗地板,也无法做饭、吃点心,当幼儿喝着仅剩的一点开水时,就已经意识到水的重要性了,当恢复供水后,幼儿看着白花花的自来水时,珍惜之情油然而生。
  二、创设适宜情境,增强体验的游戏性与主动性。
  情境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爱游戏的天性,让社会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创设有很多种,故事情境、角色扮演、文学作品等,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情境教学。
  如:中班社会活动《马路上的标志》,渗透规则与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整个活动过程,幼儿扮演小老鼠,开着汽车去逛公园,在路途中认识红绿灯、左右转方向、禁止通行等常见标志。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获得了认知,在愉快的情绪中实践了对交通规则的遵守。
  如:中班社会活动《互相帮助真好》,幼儿借助文学作品《我来帮助你》、《懂礼貌的好孩子》、《谁做得对》等,在欣赏中感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快乐。
  如:中班社会互动《我会做客和待客》,教师创设 "生日聚会"情境,"小主人"与"小客人"一起进行生日聚会活动,通过活动感知做客要有礼貌,待客要热情,幼儿情绪兴奋,在游戏中了解了人际关系及角色身份,学习交往的行为技能。
  有效的情境创设优化了教学过程,让体验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幼儿在情境中主动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社会性的发展。
  三、重复实践坚持实践,增强体验的深刻性。
  社会教育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进行,使之渗透于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等各种活动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性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教师需要细致与坚持。
  案例一:国庆节,教师组织幼儿升国旗,画国旗,唱歌跳舞,吃蛋糕,祝福祖国妈妈生日快乐,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
  结合节日开展爱国教育是一种非常好的即时社会教育,但仅凭一次的活动幼儿显然体验浅显,情感难于得到升华,需要教师创造机会,将参观活动、调查活动、主题活动等各种活动相结合,从培养爱亲人、爱家乡做起,一步步,一次次反复体验,深刻体验。
  即使在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一个小目标也需要教师创设多次的体验机会,让幼儿的体验更深刻。
  案例:中班社会《文明小乘客》
  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乘车规则,学习文明乘车。教师创设多次体验机会: 1.观看视频。2.集中交流讨论:做个文明乘客的方法。3.图片操作,辨别正误,进行价值判断"这样做文明还是不文明"。4.游戏"乘坐公交车",将之前的价值判断放在具体的实践中检验。5.延伸活动。请家长带孩子乘坐公交车,实际感受乘车排队、买票、让座,不大声喧哗等规则与礼仪。
  本次活动,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幼儿有了多次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感观、思维、行动,挖掘了幼儿园、家庭、社区等资源,让孩子和社会教育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活动体验,有了深层次全方位的多种体验,  教育的目的真正被幼儿所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继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追求有效的体验教学,倡导体验的真实性、主动性与深刻性,让体验触动孩子的灵魂,激发孩子的情感,自觉内化自身的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网站目录投稿: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