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刑事裁定书:黄光裕减去有期徒刑11个月。减刑后,其应执行刑期至2021年2月16日。至此,2008年入狱的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因两次获得监狱改造积极分子,已获两次共21个月的减刑。如果黄光裕今后能以每间隔一年减刑一次的最乐观进展计算,最快三四年后有望提前回归国美。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根据北京二中院作出裁定显示,经审理查明,黄光裕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符合法定减刑条件,对其减去有期徒刑十一个月,原判附加刑并处罚金人民币6亿元、没收个人部分财产人民币两亿元不变(已缴纳),裁定送达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据公开资料显示,黄光裕因犯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单位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亿元,没收个人部分财产人民币两亿元。14年的刑期则是从2008年11月17日到2022年11月16日。法律规定,实际执行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决刑期的一半。 根据去年12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罪犯黄光裕减刑案件的公示》可知,黄光裕在2012年已被减刑10个月。而在2015年12月7日,刑罚执行机关建议将其刑期再减去一年。不过,依照5月31日公布的裁定书,黄光裕第二次减刑最终由建议的一年缩减为11个月。 从2008年11月起算至今,黄光裕的刑期已经过半。根据法律规定,减刑次数在法律上没有限制,但两次减刑之间一般要间隔一年以上。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一次减刑一般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如有重大立功表现,一次减刑最多不超过两年。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狱中服刑,但黄光裕其实从来没有离开国美,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国美重大决策都需要向黄光裕请示。据中青网报道,一位探望过黄光裕的匿名人士曾透露,在狱中黄光裕"心非常静",他做得最多的就是思考国美的战略问题。 在狱中的黄光裕曾指导过几次重要战略决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培育国美的金融产业。自2013年起,国美电器向黄金零售业发起了凌厉的攻势。 2014年9月,国美出资5亿元成立国美金控,筹谋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2015年1月,国美控股集团金融业务成功落户天津开发区,包括国美金控投资有限公司、财务公司、第三方支付、融资租赁和小额贷款公司,总投资接近15亿元。 这或许证明了这位国美的灵魂人物从未离场,因此,资本市场对黄光裕归来充满期待。受去年黄光裕可能回归消息的影响,资本市场中国美系的中关村、三联商社、国美电器三家上市公司股价还曾飙升。 而关注国美的人会发现,在国美的历史上,黄光裕之妻杜鹃一直很神秘。然而自去年5月开始,伴随着国美在资本市场上的一系列动作,国美"老板娘"杜鹃频频公开亮相,讲述国美未来的整体战略。这一举动,被业内解读为黄氏家族正在强化控制权,国美集团有望谷底反弹,开启国美新的战略宏图。 根据杜鹃对外阐释的国美布局,未来国美将以家电零售板块的专业能力为核心,将原来的业务体系重构为线下零售、互联网、智能家居家电、智能手机、金融投资、地产六大业务板块,打通各业务板块,实现六大业务板块联动。而近年来,国美系资本运作频繁,似乎已经印证了杜鹃及其背后"影子武士"的全新谋划。 而此前,黄光裕将他手上最值钱的资产——578间门店注入了国美电器,交易完成后,他在国美电器的持股比例将由目前的32.43%跃升至55.34%。至此,黄光裕家族对国美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更加名副其实。 毫无疑问,此番交易成功后对上市公司国美电器来说如虎添翼,一方面国美电器营业额将会提升几百亿元,极其利于其股价与品牌形象的提升。另一方面控制力加强后的国美电器也将逐步实现上市及非上市线下资源的全面整合。 不过,另据证券时报报道,在黄光裕服刑期间,国美的业绩表现及估值水平均不及竞争对手苏宁。尤其是估值方面,即便扣除苏宁云商电器销售之外的其他业务带来的估值提升,以及考虑港股与A股的估值差异,国美的整体估值也远不及苏宁,仅为苏宁的零头。因此似乎可以说,就算电器零售行业没有抛弃国美,二级市场也早已抛弃国美。 在一部分市场人士看来,正因为黄光裕身陷囹圄,无法直接介入国美事务,才导致国美业绩及估值不及预期。在他们看来,如果黄光裕能够提前出狱,以相对自由的身份亲自管理国美,不排除令国美重塑辉煌的可能性。 记得2012年京东、国美、苏宁展开电商大战的时候,有人曾戏谑地说:"如果黄老板没出事,有你(刘强东)什么事?"再回溯至2010年国美控股权之争,也有人说若非黄光裕被司法羁押,陈晓(曾任国美电器董事会主席)也不可能闹起来。当然,这些只是笑谈。 之所以称之为笑谈,是因为无法假设若黄光裕不出事,国美会否更好。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其实在2008年前后,国美已出现颓势,苏宁反倒表现得更为强劲。数年后,苏宁的盈利能力以估值的形式获得市场认可,反观国美,一度陷入业绩与估值的双杀牢笼,若非近几年强势推进整合,国美可能比现在更差。 这就是黄光裕必须面临的实际情况,即假设他获准假释提前出狱,能否将国美扳回到足以与苏宁及其他竞争对手抗衡的局面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