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初三是中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时期,是巩固和吸收新知识并存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复习过去两年学习的旧知识,还要完成初三阶段的授课,可谓是压力极大。如何正确处理授课与复习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很多老师教学中的难题。本文将通过对实际教学情况的判断,浅析采取多种题组选取的好处,包含诊断型题组、巩固型题组等。但愿能够对一线的数学老师在初三阶段的数学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初三数学;教学方法;题组设立;作业 一、诊断型题组 教育界普遍认为:学习是在不断重复中更新的。换言之,新的理论是在旧理论中产生的,是对旧知识的重组和完善。因此,数学老师们在新章节的教学中,要先了解孩子们对学过的相关知识是否还有印象。所以,为了能够帮助老师们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牢固与否我推荐使用诊断型题组。需要注意的是:诊断型题组不是简单的几道数学题目,它要求老师们要有机的将旧知识按照难易程度组合在一起,同时题组的设置还要与新知识有所联系。[1]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有所了解。因此,我在课前,会布置几道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题目的小测卷给学生,诊断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是否有充分的了解。在确定大多数学生对过去的知识都有掌握的良好的情况下,再引入相似三角形的内容。通过此种题组的设立,能够帮助初中生温习已学的知识,又能够查缺补漏找到知识欠缺的部分,还能够对学生学习新的课程有所帮助。 二、目的型题组 目的型题组的引入是为了使题目更贴近新学习的内容,是对课本的知识的分解。该类型题组的设立步骤如下:首先,教师们要先综观整本教材的内容,找出与以前知识的联系。其次,将教材的新内容不断分解到学生熟悉的知识,这样初中生们才能对知识有一定的概念。接着,老师要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入手,不断深入推进到新知识。最后,将新知识的概念引导出来,传授给学生们。 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按照由易到难的方法,能够降低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减轻学生的压力[2]。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此方法前要科学评估本班学生总体的学习能力,按照实际情况增加或删减难易步骤,更加有益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综合型题组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从此可以看出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更加重要的是要引导初中生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综合型题组主要拥有以下的优势:第一,可以帮助老师检验初三的的学生对于教学要求的掌握情况,从而形成对新教学的内容的理解、运算的综合评价[3]。第二,引导初中生们科学的将书面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但是,在选取题组时,老师们尽量选取典型的题目,要避免无意识的重复、无规律选题。通过综合型题组让孩子们快速拥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技能,提升解题的正确率。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初中生们解题思维混乱的情况。针对以上情形,我先对考生进行了该单元知识点梳理,再进行经典例题的剖析。面对y系数为一的题目,老师可以采用将原式中较为简单的一组方程中的y用未知数x表示,再将整个式子代入进行求值。而面对y系数不为1的情况,则采取将一方程放大倍数,两方程相减消去未知数的方法。通过手把手的教学,让学生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找出快速的解决方法。还可以引入一些关于现实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情况发现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对于经典题目的分析教学,可以迅速提升孩子们在数学题上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纠正型题组 纠正型题组是与多种题材都有联系的题组。它能够带给孩子们二次学习、回顾旧知识的机会,从而帮助孩子们能够对完成过的题组有一个巩固、纠错、提高的过程。这也符合了最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差别化教育的要求。 在该题组的实施过程中,我主要采取的按照小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估标准,将学生划为A组、B组、C组,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难度不断加强,再进行课后的面对面辅导,争取将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尽可能的纠正过来,降低错误率,从而提升考试成绩。 五、强化型题组 在复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常常陷入到遗漏和死记硬背的胡同。而强化型题组的出现恰好解决了此类学习困难。他具有知识迁移和强化性的特点。在采用强化型题组时,我主要是采用课后作业的方式,每天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会分发给学生们一份整理好的旧知识的题目,让学生去完成,第二天反馈上来的作业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抽取课堂的时间进行评讲。通过这样题组的完成,可以帮助老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巩固强化旧知识,能够大大减少总复习的时间,预先达到粗略复习的效果,对日后的复习的作用不言而喻。 六、结语 初三是中学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教学最困难的时期。它既要完成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又要面临总复习时间紧凑的压力。因此,需要老师们采取合适的题组设立方法,减少学生们在复习时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从而提升初三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如何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J].远程教育杂志,2005(3) [2] 數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式及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6) [3] 谢景力.数学概念的二重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湖南教育,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