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主义并非在我国本土产生,是在近代由西方传来,却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就对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传播与影响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民族主义;传播;影响 一、民族主义的起源 民族主义一词发源于西方,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来的,是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合乎逻辑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与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壮大进而促进了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产生。在封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以及闭关自守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和对外竞争扩张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这些都日渐曾强了人们共同的民族意识形成。 其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民族主义产生的思想动力。文艺复兴使人类第一次摆脱了中世纪神学专制主义造成的思想蒙昧状态,思想启蒙运动则开辟了一个理性统治的时代,这两者使人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开始认识并发现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情感更为增长为民族主义形成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再者,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是民族主义产生的关键。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出现了市民阶级,这个阶级为了确保与扩大自身的经济利益与王权势力结盟,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国家。之后市民阶级为了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以革命的手段推翻了只以自己王朝利益为重,而不为臣民谋幸福的王朝国家。在这个斗争中,人民逐渐产生了民族国家的意识。 最后民族主义产生的标志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不仅把民族主义的表达推向了高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革命进程中,把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紧密结合充分展示了近代民族主义的深刻内涵。就此意义而言,法国大革命则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法国大革命后进行了一系列对外侵略和扩张,拿破仑将大革命的成果以战争的形式向外输出,在加速封建社会解体催生当地的资本主义同时,也唤起了被侵略地区的国家与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民族主义借此传遍整个欧洲。 二、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一种"天下主义的"文化,它不是国家至上种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主义。中国自古无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当然也就没有民族主义,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的基础是传统文化,其主要特征是重文化不重血统。[]长期以来统治者以"华夏之辨"等观念作为处理"华"与"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面对今非昔比的西方国家企图通过经商渠道从中国获利的时候,清王朝却仍旧沉迷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系列冲击后,传统的"夷夏之辨"内容逐步开始发生变化。民族意识中的"夷夏之辨"实际上成为"中外之辨","夷"不再指满、蒙等国内的少数民族他们此时变成了"夏",这时的"夷"指刚闯进中国的洋人。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用夏变夷"的思想进行了反思,一批封建官员认识到要改变近代中国的状况必须改弦易辙,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步放弃了陈旧观念,认识到中国只不过是天下之一国、世界之一员而已,晚清知识分子对西方伯伦知理、洛克和黑格尔的民族主义思想也进行了介绍。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使得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取代了天下主义,并进一步的促进了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 对于非西方的国家来说,民族主义前后相继的两阶段分别是建立民族国家阶段和建设民族国家阶段,它是作为反抗外来侵略的工具出现的。 三、民族主义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在文化诸层次中最先相遇也最容易引起彼此兴趣与喜爱的,乃是文化的物质层面。彼此交往时各民族优秀的异质文化成果,最容易被对方出于好奇心和新鲜感而一眼看中。因此文化交流往往从器物文化层面开始,且有较少的障碍。 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还主要体现在器物上,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为中西物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批的陶瓷、丝绸和茶叶经丝绸之路传入到西方,中国因此以盛产丝绸的东方大国而闻名欧洲。从13世纪,欧洲传教士不仅将欧洲各国的近代文化如天文地理知识带到古老的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也将悠久的中国文明传入欧洲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诸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世界的到来,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这时期的中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还占有优势,中国并没有将中西文化交流视为是平等的,而是将中西的文化交流当成是文明对野蛮的教化。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近代民族主义逐渐形成,西欧各国家对中国的印象在18世纪开始由原来的一味推崇转而出现了负面的评价,这一点以英国为例,17世时"中国风"曾席卷英国,但是到了18世纪中期,英国的文学作品与刊物都出现了一些对中国的负面评价。 西方的民族主义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资产阶级致力于建立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时,民族主义开始与暴力和侵略战争相联系,导致对本民族的利益过分夸大并逐渐背离自由主义原则。西欧最早建立民族国家的地区逐渐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将其他地区视为文明外围,这些文明的民族开始通过领土扩张与征服,"开化"处于蛮荒状态的其他民族。这种过分的民族优越心理再加上资产阶级对利益的过度追求,以及遗传学与进化论在社会领域的扭曲使用,极易滋生民族主义的非理性的一面,如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甚至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在这种民族主义的影响下,被视为落后的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不再是平等的。例如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几乎是处于文化先进水平的中国,向尚处矇昧野蛮社会发展阶段势差极大的日本单向传播。但自从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维新的成功和迅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引起中国朝野的极大关注开始了向日本学习为主导的文化交流阶段,主要体现在中国学生留日热潮的兴起。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前后,日本随着羽翼的丰满开始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以往产生了极大的不同。 四、结语 民族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情绪,与不同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的民族主义,其发展趋势也各异。民族主义具有两重性,一定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正当合理的必然存在的社会意识与群体情感,是族体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作为情感表达的民族主义又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非理性易滋生偏执的民族利己情绪。这是冲突与动荡的滥觞,只有在理性的民族主义下,中西的文化交流才能是和平、积极的,有利于双方发展的。 注释: ①崔明德,马晓丽,曹鲁超.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创新[M].山东齐鲁书社,2007:147. 【参考文献】 [1]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2]宋新伟.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嬗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 崔明德,马晓丽,曹鲁超.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创新[M].山东齐鲁书社,2007. [5]胡涤非.民族主义的概念及其起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 [6]张宪生.论日本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起源-读会泽安《新论》[J].东南亚研究,2007(4).. [7]张海.李雪丽.从日本的民族主义看其外交政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