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古代氏的产生与豢龙氏


  ————豢龙氏的姓氏分化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在史籍《白虎通·姓名》中记载:"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说明姓,本来就是人类的自然生殖,是人出生后的标记。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远古时代,当然把生的根因归于女性,所以,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释"姓"说:"人所生也。古之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为姓。"同时,先民由于对男女交媾及怀胎生育,不能作出科学解释,于是认为与人的初生相距不远或常见的某种自然生物有直接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图腾和图腾崇拜。早在远古时期母系氏族时期,华夏先民已认识到婚姻同本身的繁殖有密切的关系,故逐渐严格限制"同姓不婚"。一个姓就是一个通婚单位,母系氏族姓的产生,是与人类繁殖分不开。姓和氏是古代人类认识"同姓不婚"的人类繁殖延续的需要。这是在母系氏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的认识;而当人类发展到父系氏族的时候,同样需要为了人类的繁殖延续而有区分标志,这就是"氏"的产生的需要。
  随着部落的分化,姓也随着增加。之后,父系氏族初期,居住地基本为母系氏族的标志的姓,而父系区分,就有了氏,并且不同的氏的称呼也随之增加。由于姓的来源有多方面,从其他部落到此部落定居,也就跟着同一个姓;也因为在此地被封官,改了姓或起了新的姓;姓是以母系居住群落或住地等而形成,代表女性群居的符号,与血缘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由血缘决定。也不是由一个人繁殖后裔而形成的世系。氏,同时也是代表封官,可以是连续多代的官职人员,也包括该封侯范围内的居民,封官仅仅作为代表。氏,也随着地点的变动而发生氏的改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当出现该封侯被杀灭,而失去该氏。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氏、豢龙氏。太史氏。摄氏表。氏: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氏,姓氏。——《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顾炎武《日知录》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 随着战国后的姓氏混合通用,平民也有了姓氏,至此成为百家之姓氏。之后,才逐步成为代表血缘关系的姓氏出现。
  一、豢龙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后也。形成祝融六姓:己,董,彭,妘,曹,芈。后来,彭姓分出秃姓,曹姓分出斟姓。形成《国语。卷第十六》:"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以致最后,"祝融八姓"的进一步分化的姓氏为: ①己姓,包括昆吾、苏、顾、温、董;②董姓,包括鬷夷、豢龙;③彭姓,包括彭祖、豕韦、诸稽;④秃姓,包括舟人;⑤妘姓,包括邬、郐、路、偪阳;⑥曹姓,包括邹、莒;⑦斟姓,斟灌、斟鄩;⑧芈姓,包括夔、越、蛮芈、荆。(本来应该进一步修改为:"①己姓,包括昆吾、苏、顾、温、鬷夷、豢龙;②董姓,董;",依据《国语。卷第十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没有很大区别,故作保留)。
  相传,颛顼的己姓之后裔飂叔安有个裔子叫董父,他在山西古鬷川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而山西鬷川汇四周山水,此地泽中多香蒲,古为董草。祝融火神之后裔,用蒲叶搓为长绳,以存火种,解决钻木取火不易保存难题。舜帝就封董父为鬷川侯,建立董国,并赐以董为姓。封官为豢龙氏。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如是记载:"魏献子问龙,晋蔡墨(晋太史)答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甚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姓曰董,曰豢龙氏,封诸鬷川’"。这便是我国最早见诸史书的关于豢龙的记载。豢龙氏所豢养的龙,是"虎龙"、"马龙"、"鳄龙"、"猪龙"、"犬龙"、"鱼龙"、"龟龙"等还是螣蛇呢?各个豢龙氏的豢养不同。据《述异记》说"炎帝时,朱草蔓延,香露滴沥下流,而为豢龙之圃"。圃,是 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牧草以及养殖动物的园子。而鱼是不用设圃的,豢龙也从开始的蛇,作为祭祀使用,逐步向豢养鱼、鳄鱼、猪、马、羊等多种动物的饲养转变。且归为豢龙氏管理。部族的人分工进行各种动物的养殖,其他人到该部落,可以学习各种饲养动物的技术。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包括一些研究者都认为龙是一种动物。大多数研究者认定龙是一种动物的根据是的这样一段记载:《左传》中关于豢龙氏的记载: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於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於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董父,实甚好龙。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故帝舜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从字面看出,乘龙、雌雄,鱼和鳄鱼是不可能乘马一样的,也在当时条件下,没有区分雌雄。那为了战争需要,饲养马是符合当时要求的。这时期不是刚赐姓的董父了,而是换了第几任豢龙氏了。
  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就是刘累跟随豢龙氏豢龙,学习渔牧养殖技术,翻译成现代故事就是:刘累从豢龙氏那里学到了驯养龙的方法,就去为孔甲饲养龙,孔甲很高兴,就赐给他御龙为氏号。这样刘累就代替了豕维氏成为孔甲的饲养龙的官员。后来那个雌龙死了,刘累悄悄地把龙肉剁成了肉酱给孔甲吃了。事后孔甲要乘龙,刘累因为惧怕躲到鲁县去了。现在的范氏就是刘累的后代。看起来,舜时确实有龙被饲养被驯化被食用.人证物证俱全:龙就是帝舜出行时的坐骑。
  《左传·昭二十九年》的注疏里,有这样一段话:"服虔曰:"谷食曰豢,御亦养也。养马曰圉。’[礼]养犬豕曰豢,知其以谷养。盖龙亦食谷也。御与圉同。言养龙犹养马,故称御。"说的模模糊糊,似乎是想说这里的龙就是马。本来为夏后氏驯养这些龙的是豕韦氏的任务,因为刘累的出现代替了豕韦氏。而豕韦氏这个氏族一直是从事什么的呢,从事养猪的。所以刘累驯养的是马,是有一点根据的。人类驯化野马是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直接的进步是畜牧业的发展,间接地发展了交通运输工具,提高了战争的武力和效率。科学家已经证明早在5500—5000年,人类就已经驯化了野马。那么,这种被驯化的"龙"就是野马呢?八尺以上的良马,它像龙一样威风凛凛,是已经被当时人类驯服的交通运输的工具。世本》(秦嘉谟辑补本)里找到一个注脚:相土作乘马。相土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说明在黄帝时代马确实已经被驯化并用于乘坐了,不过坐在马上的是帝王,马还是一个奢侈品。所谓豢龙氏御龙氏驯养的也只是一些高大强壮的烈马而已。
  查阅"豢龙氏": 豢龙: 1.养龙。传说中本为氏名,亦借用为古官名。 2.古代名马。炎帝的豢龙之风。《楚辞》记"复蛇蜒只"、"雄虺九首",又称"九首龙"。这些统称为南蛇的龙族图腾,又通过族外联姻,在炎、黄联盟部族之间形成的"虎龙"、"马龙"、"鳄龙"、"猪龙"、"犬龙"、"鱼龙"、"龟龙"等的复合演生(摹演)形态,而致了"龙的传人"史的形成。随着炎黄联姻,又传播到了五帝以后,至虞夏,《拾遗记》云"有豢龙之宫"。
  可见,豢龙其实是豢养多种动物,部落中由各小集体饲养不同的动物。从《括地志》记"昆仑在溺水中,非乘龙不得上"。最早的龙与水上动物有联系,"黄帝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颛顼乘龙至于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大戴礼》),而开始赐姓董姓的董父,在山西鬷川汇四周山水,此地泽中多香蒲,古为董草。从古鬷川出土的鳄鱼化石,可以推测,董父受姓之初在鬷川养鳄鱼。而记载:舜时有一个叫董父的人,擅养龙,许多龙都飞到他的身边,舜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当即赐董父姓豢龙。注意:"许多龙都飞",则是指鱼类动物。而后其他豢龙氏开始养殖各种龙了。
  神龙即神农炎帝。以龙为信仰而命族的神农炎帝,又经数十继代,而拓开了农耕社会文明。可以说,炎帝发明了农业、医药、气象观测等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父系氏族的演化;那么豢龙氏就从耕种农业向渔牧业发展,不仅解决了食物多样性,也因驯养动物为耕种农田、交通运输、部落战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史书上记载豢龙氏的变迁
  豢龙氏从舜帝时期到夏启之间,经过了数百年之久,最后由于豢龙氏被杀,从而,该部落被其他氏族所代替。
  1、《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这是董姓的产生与豢龙氏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至此,祝融六姓增加了新的部落,成为后来的"祝融八姓"。即《国语·郑语》则记载的"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为八姓。董姓:包括鬷夷、豢龙。封诸鬷川,建立董姓部落,名为董国。
  2、《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曰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 此记载说明:豢龙氏是官名。可以有很多个豢龙氏,不是仅仅确定为单独一人。
  3、《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国名纪》丙卷:"董姓豢龙在滑之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又曰:"豢龙井在韦故城内,有古记云"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后纪》卷八又云:"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这说明,豢龙的不同地点。是不是不同的地点有矛盾呢?非也,是因为不是单独一个豢龙氏。那赐姓董姓在鬷川,又分离出鬷邑。其部落人员也不仅仅饲养一种动物,而陶丘作为当时的首都一样,作为大范围来说,以陶丘也是说得过去,而韦城,即韦乡古国,全名为:豕韦城。那是养猪的中心地方。因此,史书记载豢龙地点多处,其实是豢龙在多处存在,且豢龙的龙有多种而已。
  4、《昭公二十九年》《左传》又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这样明显说明,豢龙氏不是指一个人,其他不同姓氏的人在豢龙氏的带领管理之下,也可以成为豢龙氏的后裔,成为豢龙氏。夏启皇帝因为刘累,跟随豢龙氏的人员而成为豢龙氏,最后被皇帝另封官"赐姓(氏)为御龙氏。后来,御龙氏迁徙与鲁国山东,后裔有分支范姓小部落。
  5、《寰宇记》云:"今长葛西四十里,临颖县有豢龙城,豢龙氏邑也。而汝之龙兴东南五十里,又有豢龙城,长垣东南龙城,灵宝西南七里有豢龙坟。",这是说:豢龙城也叫豢龙邑,其地点方位。以及某个豢龙氏死后的安葬地。
  6、《路史·后纪》云:"豢龙氏后,有关龙氏,殆声转也。"。王符的《潜夫论》以为夏桀所杀之关龙逢即豢龙逢。故王屋山有龙逢祠,长安有龙逢居。唯韦城为古豕韦国,董氏之豢龙实居于此。若临颍之长葛、汝之龙兴,则豢龙之后分封之地也。长垣之龙城、王屋之龙逢祠,则以有龙逢故居与祠墓也。灵宝之豢龙坟,则因关龙逢葬于龟头原而名也。曹南的《文献录》云:"范县南三十里龙王庄相传为刘累豢龙处。"盖因刘累迁鲁,其后封于范也,故范县南二十里,亦有故豢龙城。又云:"观城县亦有豕韦城。"然韦乡古国,终以在滑县者为是,故豢龙氏初封之地,亦当在滑之古豕韦国;《路史·后纪》:"尧有九子,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字亦作镏。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龙事孔甲,赐之氏曰御龙,以更 董之后,则知留累之前为豢龙氏,豢龙之后为关龙氏。刘絫既迁鲁县,之后,则不名为豢龙,而氏为御龙矣。"
  这说明:豢龙氏活动地点多处,唯韦城为古豕韦国,董氏之豢龙实居于此。刘姓以尧的儿子封于留,称刘氏。而在刘累跟随豢龙氏当上豢龙氏,迁徙鲁国后,则封地在范国。则后裔成为范姓来源之一。可见,氏没有一成不变,是可以变化的。留累从刘姓变成豢龙氏,被皇帝赐封御龙氏,到鲁国范地,也就成为范姓来源之一。
  归结:豢龙氏赐姓在赐姓董姓在鬷川,又分离出鬷邑。董氏之豢龙实居于韦城即古豕韦国。董姓、刘姓、范姓、御龙氏(龙姓)、关姓皆有出于豢龙氏,但不是仅仅一个人为豢龙氏。
  三、从豢龙氏源出的各姓氏
  董姓出于第一个豢龙氏:《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除此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其他姓氏大都是在刘累做豢龙氏之后,范姓、龙姓、关姓、刘姓等姓氏亦出于夏朝时的豢龙氏。 也可以说:董、关、龙、刘、范等姓是有渊源关系的。
  1、范姓:范氏源属刘氏。相传,四千三百多年前,尧帝第九子源明封于刘国,以国为姓,尧帝赐姓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姓纂》载;刘氏源出祁姓。为黄帝后裔,尧帝裔孙,尧初则姓陶唐氏。自源明受封刘氏后,裔孙刘累事夏孔甲为御龙氏,其后裔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西周周宣王灭杜,杀杜伯,杜伯之子,叔奔晋为士氏,其裔孙士会初仕于秦,后归晋,被晋文公任为晋上卿,封于山东范县(现河南濮州范县),食采于范县,以县名为姓,改为范氏,从此繁衍发展。
  2、龙姓: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3、关姓:源自颛顼帝的后裔关龙氏。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有圣德,为五帝之一。帝舜时,颛顼的后裔董父为舜养龙,被赐为豢龙氏。上古时豢与关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龙氏又写作关龙氏。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时期,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大夫关龙逢苦苦劝谏,反被杀害。豢龙逢也就是后来关龙逢的后人把姓简化为关氏,并尊关龙逢为关姓的始祖。关姓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关龙逢。《姓源》记载:"夏臣关龙逢之后,望出陇西,东海。"关氏的始祖关龙逢,是夏朝末年的著名贤臣。据说,当时的夏桀荒淫无道,像"作酒池槽丘,为长夜饮"等荒唐的行为,真是罄竹难书。这个时候在朝廷上毫无疑问的是奸贼当道,忠良掩盖,而关逢龙却一片赤胆忠心,时常引黄图以谏,而且立而不去。可想而知,"忠言逆耳"是必然的后果。夏桀不但不听他的金玉良言,而且把黄图焚毁,还惨无人道地把关龙逢囚而杀之,留下了关龙逢的一片忠贞节烈照耀万古千秋。关龙蓬的后代后来改姓关,称关氏。
  4、刘姓: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 "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 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通 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 ),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 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 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 君主。《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陈锋氏女 名庆都生放勋,帝喾崩,挚代立,挚立,不善而崩,弟放勋立。尧的母亲庆都是母系社会 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尧按照母系社会的制度从母姓祁。尧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 59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 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 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 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 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
  《左传·昭公二十九 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 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 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历史上正式见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 刘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左传》、《史 记》、《唐书》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 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 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 ,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 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 事孔甲。孔甲赐之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 。 《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 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 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 水出焉 ,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 之鲁山也"。 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 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 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 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 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肇姓大始祖。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 是留姓的始祖。
  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 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 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此我刘氏之端也"。
  又据《中国通史全编》第70页记载:"刘累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习训龙,而且是世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能够饲养龙。孔甲把从黄河、汉水中捉到的两条 龙交给刘累饲养,并赐刘累为御龙氏,代替豕韦的后代。过了不久,因雌龙在捕捉时受了 伤而死去。刘累暗中把龙肉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食后觉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 刘累惧怕而逃到鲁县(即今河南鲁山县)"。
  据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 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密的回忆。 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 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
  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 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 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南都赋 》云:"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
  四、豢龙氏被杀与春秋时期董氏复出
  豢龙氏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当官者皆为豢龙氏。是董姓始祖,居住在董国的都称董姓。豢龙氏也是龙姓来源。可以是刘姓的刘累来当豢龙氏,划归董姓,而刘累也被皇帝另外赐为御龙氏。去了鲁国范闲,那范县的子民成为范姓,隐居躲避灭族之灾,有的在鲁国改回原先的刘氏族;而留在董国的继任豢龙氏,成为关姓始祖,被夏桀杀害。《后纪》卷八又云:"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豢龙氏(后人称为关龙逢,在长垣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龙相村,原有一座大墓。据传是夏朝末年犯颜直谏的。后人十分怀念有史以来第一位因进谏而遭杀戮的忠臣,亦将他和被纣王剖心而死的比干一同纪念。修建了"双忠祠"。)被杀之后,董姓的部落也就被其他姓氏作为封地,被兼并。可以说,董姓的世系也就中断了。夏商周朝几个朝代?到了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姬姓后裔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晋国当然也是在古董国所在地,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帝舜生于公元前2277年甲子,卒于公元前2178年癸卯。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夏禹统治时期已经具有国家的性质。公元前2700年建立夏朝。大禹本意是禅让给伯益的,结果夏启在争斗中杀死了伯益建立了夏朝。禹之子,打败了当时的继承人伯益,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王。《史记》中"夏本纪":"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朝经历17帝:1、禹 2、启 3、太康 4、仲康 5、相 6、少康 7、杼 8、槐(芬) 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12、扃(局、禺) 13、廑(胤甲) 14、孔甲 15、皋(吴、皋苟) 16、发(发惠) 17、履癸(桀)
  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并镇压了反对他掌权的势力。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中国"家天下"的创立,使夏乃由一个部落之称而成了国名。由夏启开创的父死子继的世袭制王朝,历史上称为夏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跨越的年代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董狐(约公元前651~前575年),春秋时晋国人。其后裔董仲舒(公元前 179 一前 104)为西汉伦理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曾向汉武帝建议,武帝采纳其对策,由是开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其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杂以阴阳五行之学,形成神学式理伦体系。创天人感应之说,以天为万物之祖。
  董姓赐姓早于舜帝死亡之时(公元前2178年),夏朝跨越公元前2070——前1600年,也就是420年。平均以为帝皇为25年,假以孔甲为 公元前1720年死亡,到董狐约公元前651年出生。即赐姓(公元前2178年)——孔甲杀豢龙氏(公元前1720年)——董狐出生(公元前651年),则分别间隔时间为:458年,1069年。也就是豢龙氏存在458年,豢龙氏被杀,董国封地被其他姓氏所代替。廖之叔安,异封于董,董父豢龙封于鬷川,别为鬷夷,又别为关龙。董、廖、关龙灭于夏。鬷灭于商后,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关龙氏、关氏。经过1069年,才出现辛有后裔在古董国,《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世代世袭为官在董国,也融入董姓部落。为董姓的复出又掀起新的篇章。
  2012年10月28日20:19 广西贺州 (荷香月暖)
网站目录投稿: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