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美国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中,造梦者能在他人的梦境中自由穿梭,把思维植入他人的大脑。这一幕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下面励志故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盗梦空间》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这是一部兼顾商业与艺术的电影 这是一部要在电影院看的电影。因为它非常的电影化,其他任何观看方式都会损害到你的感受和体验。这个电影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无论是剧情、画面、音乐、音效等,所有电影元素都极其丰满,同时恰到好处,构成了完美的平衡。不在电影院环境下观看,很多电影细节你可能就会忽视,随后就会带来观影体验上的损失,甚至会影响到你对故事的理解。 当然,说到这里,我要强调一下,《盗梦空间》的故事绝对没有之前谣传中的那么晦涩难懂。作为一部在北美3亿美元票房,全球6亿美元票房的暑期档电影,它的故事能难懂到什么程度呢?《盗梦空间》虽然在剧作结构上相当复杂,但从观众体验角度来看,这个电影的表层故事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类型片:一帮人为了完成一个貌似不可能的任务,深入险地经历一番冒险,最后完成任务的同时,达成个人心愿。其中枪战、追车、爆炸、打斗等等商业元素一应俱全,仅仅只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盗梦空间》仍然是一部很具娱乐性的暑期档电影。 但是对于一部分影迷观众群体来说,这部电影除了具有以上娱乐元素外,因为它精巧的故事结构和几近完美的电影元素构成,《盗梦空间》还具有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至于如何解读这部电影,则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观影经验,以及你自认为从电影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就这个层面而言,不存在是否看懂这部电影的问题,只是每个人都会有独一无二的私人感受,难以和大家分享而已。 篇二: 《盗梦空间》的剧本酝酿于10年以前,那时诺兰刚刚完成处女作《尾随》,正拍摄那部在叙事方式上具有巨大颠覆性和实验色彩的《记忆碎片》。无疑,《盗梦空间》在叙事的复杂性上远赶不上《记忆碎片》,但是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本片确实相当挑战观众的脑力。电影中的人物行动在不一样的梦境层次上展开,每一梦境层面的事件都会在其他层面上产生反应,当梦境进入到第三层第四层时,导演务必透过快速的平行切换使观众了解那些具体的微小变动,使观众得以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个大型的梦中梦中梦……的整体面貌。相信许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把超多脑力都花在了辨别眼前的是第几层梦境,并推测它将对另外几层梦境产生的反应上了。这部电影尤其具有特点的是:每一层梦境的时光流速不一样,每下一层梦境要比上一层梦境的时光慢20倍,这就又为叙事增加了难度,导演务必对每一层梦境的叙事时光拿捏地十分准确。电影中的五层梦境(如果算上电影的开放式结局的话还有第六层)还只是叙事的纵向层次,电影有两条横向平行的叙事线索:"观念植入"的叙事主线,以及柯布和他妻子之间的情感副线。横向与纵向相乘之后,本片变得千头万绪,如果不是诺兰这样的叙事天才的话,平庸的导演根本无法处理。《盗梦空间》的观众在耗费了超多 脑力之后,相信都基本看懂了电影的具体情节。 与《记忆碎片》一样,《盗梦空间》在叙事上并非没有漏洞:电影在进入第四、第五层梦境时开始有点含糊其辞,比如齐藤在第三层梦境死去后按照前面的剧情逻辑就应进入"潜意识边缘",柯布进入的第四层梦境(即他与其妻子共同构筑的那层梦境)也被称为潜意识边缘,但对于柯布为什么没有在第四层而进入了第五层(即影片序幕中柯布见到老年的齐藤那一层梦境——如果不承认这是第五层,便无法解释齐藤的变老)才把齐藤找回来,电影没有给出解释。另一个明显的错误是,齐藤是在柯布进入第四层梦境之后才死去的,柯布不可能明白齐藤已死而要去找他。()还有一个缺陷是,在建筑师建造的各层梦境场景之间并无剧情逻辑上的联系,尤其是雪山堡那段,几乎完全能够视为导演为加入动作片元素硬塞进去的。这些瑕不掩瑜的漏洞并未太大地影响观众的观影质量,因为这种新奇、大型、复杂的叙事方式与电影的类型元素混合起来之后,已经足以使《盗梦空间》成为一部高质量的商业电影。尤其对中国观众而言,《盗梦空间》仍旧算得上目前国内商业电影只能仰望的"神作"。但是,我务必说,《盗梦空间》还谈不上完美的商业电影,这是基于两点:一,电影始终缺乏一个英雄,缺乏一个具有足够厚度的主人公;二,《盗梦空间》具有很高的 智力挑战,但却只有很低的情感穿透力。 我一向是诺兰的拥趸,他的电影我差不多部部喜欢,在他的七部长片中我尤其中意《尾随》和《黑暗骑士》。《尾随》也包含了复杂的叙事技巧,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其中包含的关于"孤独"的主题,诺兰在那部电影中刻画了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主人公。《黑暗骑士》堪称完美的商业电影,诺兰在经典的哥特式、漫画式夸张的蝙蝠侠之后创造了一个新的英雄,但他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超级英雄,而成了一个被善与恶割裂的杯具英雄,成了关于历史的道德隐喻。商业电影要牢牢抓住观众的内心,仅仅依靠娱乐因素甚至智力因素是不够的,它务必成为某种意识形态,使观众从中瞥见自我所处的现实。《盗梦空间》却没有到达这个层次。列奥纳多的柯布是一个遭受家庭伦理变故的男人,但导演或许太专注于他的叙事了,使得柯布与他妻子之间并未表现出真正的情感深度,柯布也始终没有像蝙蝠侠那样变得人格化;在次要人物方面,艾伦·佩姬饰演的建筑师始终游离于柯布和他妻子的情感之外,她时而闯入他们的情感之中,但却并未真正以情感参与他们的生活,因此最后她将柯布从记忆的牢笼中带出也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我想,这部电影缺乏情感穿透力的原因之一是诺兰将太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了叙事时光之上,而忽略了表现人物所必需的情感时光。 比如,柯布和他妻子一齐在意识边缘游离了50年,50年已足够使任何肤浅的情感变得严肃起来,但对于观众来说,50年的感觉只是他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一瞬间——在下一个瞬间,他们已经在忙于理解新的信息,忙于推敲这些信息与其他层次梦境之间的联系了。 篇三: 如果理性化的梦境设定只是单纯贴合剧情需要,那本片最多只是从一个不一样方向重复《黑客帝国》等先驱走过的路;然而,当你真的有兴趣认真去体会诺兰哥哥设定的梦境世界时,你会异常惊讶地发现本片完全不是一部硬邦邦的"架空设定"之类的俗套,而是一部以充分的心理学逻辑为依据、全面贴合日常梦境特征的电影:你我所有在梦中有过的体验,诺兰在本片中都以一种绝对真实的影像与逻辑展现出来,好像你自我就在梦中似的。这种梦,不是你事后回忆起来觉得光怪陆离的那种梦,而是一种让你身在其中、无法辨别现实与梦境的真切"入梦体验"。当然,这一切都有个前提,就是你务必是CQ(CuriosityQuotient)较高的、总爱好奇幻想的童鞋。如果你没有一点探索精神,只是被动地理解表层物理光影,那你会失去欣赏本片99%的乐趣。因为,正如伟大领袖"阿金特史密斯"(AgentSmith)教导偶们的:一切事物的好处,在于目的(purpose);在《盗梦空间》那个看似机械的梦境设定背后,只有当你开始针对一个个小细节开始自问"为什么"的时候,你才可能开始意识到影片中原先还有如此多精妙好玩的细节设定(how/what/when),你的大脑会敏捷地捕捉到一个、两个火花,然后火花开始不断迸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你越想搞清楚 他们,就有越多的新问题蹦出来、以至于脑内存负荷过重崩坏生烟……但是,片刻之后你又抵受不住诱惑开始继续沉浸类似"寻宝"般的精神游戏,因为你明白,诺兰哥哥十年磨一剑,绝不会就如此把你晾在半空的,必须有个完全的解决方案能够连起所有的线索……本片强大而富含内在逻辑的细节设定,会像黑洞一样吸引观众。正是这种乍看不起眼、细想无穷尽的东东,像绝顶高手聚气成线而化成的无形粘丝一样、在你不知不觉中织就一个迷宫将你包围,偏偏你自我还乐在其中,一边歇斯底里地寻找出路,一边还狂呼过瘾……如此说来,诺兰不止是在电影中讲述inception的概念与过程,还等于是从梦境探幽的角度、在观众的头脑里来了个inception:他让你自我有主动的意愿去圆满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