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不仅要打下学生较为系统的知识基础,更要为学生的道德修养奠基,而班主任是培养学生在校期间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第一责任人。近期,有媒体记者在全国多地走访中小学时发现,"00后"一代的孩子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受限于物质收入与精神压力,老师们担任班主任的意愿普遍不高。(6月13日半月谈) 在中小学校,教师不愿意担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现象由来已久,且具有普遍性,形成了影响教育生态的"班主任危机"。现实中,"班主任危机"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班级管理工作经历的教师不愿担任班主任工作,即便学校领导反复做思想工作,也不愿"就范";二是在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也多表现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倦怠,经常会有辞去职务的想法,更多的是年复一年被动而又疲惫地坚守在这一极其重要的育人岗位上。 导致"班主任危机"愈演愈烈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是责任重大。班主任虽然不是学校的"官",可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思想纪律等方面却是第一责任人,且学校的管理工作也主要靠班主任来落实。"只要学生在校,自己每天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生怕班里出乱子",相信这是不少班主任的心声。再加上现在学校和教师面临的教育问题更加复杂、敏感,在处理学生矛盾、家校纠纷中必须要谨小慎微。长此以往,班主任容易心力交瘁。 二是事务繁忙。学校的各个部门——教务、科研、政教、总务、后勤、团委、少先队等,都是班主任的"上级",都可以对班主任"发号施令"。安全、纪律、卫生、思想教育、学生就寝等无不需要班主任亲力亲为。 三是待遇微薄。班主任虽然扮演着关键角色、承担着重要职责,但是物质待遇——班主任津贴却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班主任岗位长期呈现出付出与回报失衡的尴尬局面。班级管理工作责任大、工作忙与微薄的工资形成巨大反差,不得不说,这是导致"班主任危机"的罪魁祸首。 "班主任危机"亟待化解。不少地方学校已经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成功经验,如设立"班主任节",给班主任以人格尊重与精神慰藉;再如,设立班主任"级别薪酬制",确定较高起点,按照贡献程度发放班主任津贴;还如,不少学校都明确规定,班主任在学校评先表模、职称评审、岗位设置、干部提拔等方面享有优先权等。 化解"班主任危机"需要凝聚共识,需要国家、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采取精神鼓励、提高待遇与激励机制等综合举措,切实增强班主任工作的获得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优秀教师自觉选择从事班主任工作,也才能真正发挥班级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与育人中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