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位于鄂西北大山深处的十堰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丰富。武当文化、汉水文化、荆楚文化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核。武当山、丹江口、汽车城是十堰的三张名片,十堰蕴含着巨大的旅游潜力。近年来,十堰市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步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突破口,产生了武当山景区、郧西七夕文化节、房县黄酒民俗文化村等一系列典型的文旅融合范例。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十堰市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北达豫陕,南及巴渝,汉江水穿北境而过,武当山辐射周边,楚山楚水孕育了丰富的十堰文化。武当文化、汉水文化,以及在十堰地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民俗文化是十堰市地方传统文化的代表,目前,十堰市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深受武当文化、汉水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近年来,十堰市大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新时代十堰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十堰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0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500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和民俗全部十个门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对于挖掘十堰地方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加强现有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自2006年开展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申报以来,申遗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十堰市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列入了各级非遗名录,将现有的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做好,就是对十堰市传统文化的最好保护。其中国家级项目中,武当武术、武当山宫观道乐、武当山庙会、武当神戏、吕家河民歌、伍家沟民间故事都深受武当文化的影响;郧西七夕、尹吉甫传说、郧阳凤凰灯舞分别受到当地天河文化、诗经文化、楚人崇凤风俗的影响。省市级项目中,汉江龙船会、沧浪传说、水兽灯舞、汉江号子、堵河龙舟节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汉水文化元素。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制定项目保护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实施保护方案,兴建传承场所,通过培训、交流、参观、宣传等手段,提升非遗项目的美誉度与认知度,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让非遗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吸引游客,让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同时,要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建设工作。目前,十堰市共公布市级及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40人,传承人是非遗项目传承、存续的重要载体和标志,相关文化部门及项目保护单位要加强对传承人的管理,对现有传承人多加关怀,帮助传承人快乐传承,同时要经常举办传承人培训班,提升传承人素质,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理论的技术人才。通过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留住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是文化活态传承的保证。 二、积极申报上一级项目名录和传承人名录 我国非遗领域已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每一级名录由对应的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进行认定、公布和管理,级别越高的名录受到的关注越多,同时得到更高级的科学指导和经费支持的机会也越大,更有利于该项目的传承与传播。十堰市的省级项目房县黄酒制作技艺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女娲传说具有较大的地域影响力,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较高,都有机会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同时有一批市级非遗项目达到了申报省级项目的条件,但是因一些细节问题尚未申报成功。因此,要在十堰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上下功夫,努力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甚至和其它省市联合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堰市尚在世国家级传承人仅有1人,省级传承人41人,市级传承人95人,传承人数量与对应的非遗项目数相比比例过低,特别是国家级传承人数量太少,且存在部分项目没有公布传承人的现象。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更多的认定和公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让传承人更有荣誉感。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工作 十几年来,我国非遗工作的重心已经由早期的申报转移到了保护研究上来。国家逐步开展戏曲振兴计划、传统手工技艺振新计划,就是从不同的非遗类别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性记录工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国家、省、市级数据库纷纷建立,对应的国家、省、市级项目及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逐步展开,从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方面全方位记录项目情况及传承人成就,形成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工作。 1.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统筹作用 多年来,各高校、机构及学者们对十堰當地文化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期刊、杂志、媒体称为宣传十堰文化的主流阵地。市文化和旅游局要发挥文化主管部门的优势,统筹文化理论研究工作,联合当地相关文化部门,将已有的文化研究成果进行统计、搜集、整理,对武当文化、汉水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专门整合研究。各文化馆、非遗中心要发挥文化部门的作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整合,对已有的申报片、申报书等资料进行整理。乡镇文化站要发挥基层优势,对当地文化资源及时掌握,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 2.充分利用本地高校人才优势 十堰本地拥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医药学院、汉江师范学院、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各高校都有一批喜爱和进行十堰文化研究的教师、学者,有进行文化研究的优势。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学院对武当道教文化的研究,湖北医药学院对武当医药文化的研究,汉江师范学院对武当山道教音乐及鄂西北民间音乐的研究,形成了《武当文化概论》、《武当山药用植物》等学术成果。同时,各高校的学生每年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当地文化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可以发挥高校青年奉献青春、投身文化的激情,指导其进行地方文化的整理及传播。目前,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分别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汉江师范学院设立"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就是与高校联合进行非遗保护与文化研究的尝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十堰市注重"人"的培养,一方面加强非遗工作队伍人才建设,一方面大力培育传承人。 1.设置专人,完善非遗保护工作队伍 目前十堰市各地区都已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地点设置在当地文化馆,设置有专门的非遗工作者开展党费非遗保护工作。十堰市每年至少举办一期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对全市文化馆、文化站的非遗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2.加强培训,提升传承人理论水平和技能建设 一方面,十堰市非遗中心每年举办全市的传承人培训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武当文化概论》等作为主讲内容;另一方面,还通过举办全市部分项目传承人培训班,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将县级传承人培训工作作为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目标考核的内容,促进县区级传承人培训的开展。 五、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建设 十堰市非遗保护设施较为缺乏,近年来,仅有少部分县市区建立了非遗馆、展示馆。特别是十堰市还没有一个市级的非遗展示馆,不能为市民提供一个长期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阵地。首先,要加快市级非遗场馆建设;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一些民间非遗场所纳入到非遗保护阵地上来,设立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展览馆。 灵山秀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十堰文化,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民俗文化共同组成了十堰地方文化的清晰脉络,形成了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十堰市地方文化研究,挖掘十堰市地方文化的精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必将有利的推进十堰市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十堰文化旅游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