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如果不对养殖过程严加控制,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对水产养殖污染的防治已成为我国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类型入手,对其控制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污染;控制对策;水产养殖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水产养殖作为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兴起与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方法存在一定落后性,导致水产养殖对当地水质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因此,深入分析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类型,并对污染的治理措施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水产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水体呈现出富营养化 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因为淡水养殖密度较大从而选择使用净围精细养殖高密度放养,这种方法一旦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水体中的氮磷营养元素进入养殖环境中去,养殖环境中的水体就容易出现富营养化。水体一旦呈现出富营养化就容易造成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使养殖环境中的水体透明度大大降低,造成植物死亡以及水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恶化。对于水产养殖中采取网箱、网围等养殖方式的水体生物降解能力低,加速了水资源的富营养化,对水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养殖的产品死亡。 (二)微生物污染 水产养殖环境中的污染还包括微生物污染,微生物会对水产品造成一定的影响。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病原虫等,一旦这些微生物对水体造成污染,就会威胁水产养殖中的鱼群、虾蟹等,给水产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三)物理及重金属污染 在进行水产养殖的工作环境中,会使用一些机械设备参与到生产环节中去,这些机械设备中存在着机油等容易对水体环境造成影响的材料,也会对水体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对水产养殖造成污染的还包括重金属污染,重金属会存留在水产品体内,对水产品造成威胁。重金属污染源主要包含2个方面,外来环境进入到水产养殖区域中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含有重金属的鱼药,造成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 三、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 (一)强化管理,设置合理的制度 1)相关的环境部门要强化对水产养殖的管理,设置合理的水产养殖制度,保障水产养殖在一个可以把控的范围之内开展。做好水产养殖区域的规划,深入了解水产养殖所在生态环境区域的承载能力,设置合理的水产养殖规模。2)在水产养殖管理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制度,设立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责任制度与考核机制,要严格审查水产养殖的资质,保障水产养殖区域内环境保护的力度。3)对相关的水产养殖区域进行监测,避免偷偷进行水产养殖的现象,定期监测对水产养殖区域的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空气环境,检测水产养殖区域内的环境是否达标,如果没有达标,就要责令水产养殖人员停业整顿,整治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严重的要进行处罚,或者吊销水产养殖的生产资质。只有从根本上确立水产养殖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责任,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对策,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4)研究激励政策,促进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目前水养殖废水处理难以推广的主因是处理成本高,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建议建立养殖废水循环处理绿色补贴制度,并重点推广。此外,需加大水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创造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 (二)水循环处理水措施 普通养殖废水和养殖尾水的净化处理有物理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每种处理措施都有其优势,并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物理修复措施多是利用各种人工材料或利用机械对养殖环境施加物理影响,诸如换水、曝气、筛网过滤、泼洒沸石粉和石灰等,来吸附或消除有毒有害物质。但这类措施通常需要较高的投资和运转费用,其持续周期短,效果有限,常作为水体治理的一种辅助手段。化学修复措施多是把化学制剂投放到水体中,通过与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沉淀、络合/聚合等反应,使污染物从养殖水体中分离、降解、沉淀,如采用高分子吸附剂等,把生物降解部分作为固体基质包被为生物膜后,进行水产养殖循环水系统的高含量氮的去除。有研究用聚合水凝胶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氮磷,磷酸盐去除率可达95%,亚硝酸去除率可达85%,硝酸盐去除率达52%,有效减轻养殖废水排放氮磷的负荷。目前已有多种水质改良剂和水质消毒剂,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大量应用易产生次生产物,加重水体自身净化负担,也易引起水产品品质退化。在污水处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水处理技术,逐渐应用到养殖废水净化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泡沫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臭氧氧化技术、再生粉末活性炭水处理技术以及新材料(如新型光催化材料、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絮凝剂等)。但这些措施存在投资大,应用环境要求高,成本高昂等问题,或者因应用后残留在水体中的物质对鱼类有副作用,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 (三)调整养殖方式 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下,养殖户应该调整养殖方式。首先,对于某一养殖面积中的养殖生物要进行合理的安排,由于养殖环境以及人为干预的情况不统一,养殖生物的种类以及数量也會对养殖最终的产量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所以建议养殖户在某养殖面积中投放多种养殖生物,种类丰富的养殖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养殖空间,还可以利用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互补效应达到更高的生产产量。例如,可以在这里利用水草养殖罗氏沼虾。 (四)规划养殖面积,优化养殖结构 水产养殖的面积一旦过大就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外来的营养物就会大量的输入,这种情况超出了水环境的自身调节净化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规划好养殖的面积,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我们在养殖之前必须要弄清楚殖水体对营养元素的负载能力,确定水体的养殖容量最终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水产养殖若是只养殖一种产品比养殖多种产品更加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为多种生物之间能够实现对饵料的进一步利用和转化,从而减少水污染 四、结论 在水产养殖中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地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质,更好地确保渔业生产的质量。加强对水产养殖环境的监管,减少或消除各种污染,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俞瑞高.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探讨 [J].江西农业,2016(14). [2].杨庭欢.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J]. 南方农业, 2017, 11(14):92-92. [3].杨承兵. 试析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17, 37(5):109-110. [4].叶飞 .江苏省水环境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评价与控制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6(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