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足又换教练了。足协官方宣布意大利名帅马塞洛·里皮就任中国男足国家队主教练,1.47亿的年薪顿时让我觉得自己有入错行的懊恼。俗话说,拿人钱财,为人办事。里皮究竟能否一举力挽国足于颓势?也有人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自己国家的教练都教不好,到外国去请,就能有效果?里皮在与相关领导电话洽谈时,提出了"归化球员"的要求,得到了原则同意。此说法真伪待考,不过却引来争议不断。能否"归化球员",说到底是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 魏虽有才,秦实用之 记得《大秦帝国》电视剧里,有一个镜头,魏惠王有一句台词很搞笑,他面对他国使者半傲娇半认真地说:"不服么?不服等你先强大了再说。你弱,就没有资格说话,就只能等着做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魏惠王之所以敢在外交场合如此趾高气扬,是因为人家家底殷实,有着祖上雄厚的基业,他才有嘲弄他人的底气和实力。战国七雄里最先雄起的是魏国。魏国的开国之君是魏文侯,他为了让国家强大,特别重视人才,不但招揽人才来麾下效力,还让这些人才再举荐人才加以重用。最著名的有李悝、吴起、乐羊、翟璜等等。但魏国的好日子并不长久,历史并没有让魏国一直骄傲地强大起来。归其原因,是由于魏国丢失了许多让其统一天下的人才。 商鞅本是卫国人,因为喜欢研究法律法术,就去魏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而后在相国公孙痤门下效力,很受公孙痤的欣赏。公孙痤临终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希望其接替自己的相国位置。然而魏惠王却根本没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放在眼里,既没有重用他,也没有杀掉他。 与此同时,秦国的孝公励精图强,苦于国内人才稀缺,于是便向天下发布了招贤令。经人引荐之后,商鞅向秦孝公展示了自己的满腹才华,之后就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变法,虽然商鞅后来未得善终,可秦国在他的变法之下真正地强大起来,为日后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孙痤若泉下有知,想必要给魏惠王托梦大骂"竖子,不足与谋"了。 张仪的祖上是魏国的贵族,他从小在魏国重视人才的风气下长大,后来在鬼谷子门下学习游说之学纵横之术。他学成之后,魏国的老板已是魏惠王。魏惠王作为典型的富二代,没有经历过他爷爷魏文侯创业的艰辛,自然不懂得千军易得、良将难寻的道理。因此,魏惠王对人才的热情没有那么高,像张仪这样满腹经纶想要一展抱负的人才自然没有用武之地,于是他只好外出寻找工作机会。 在经过一番挫折打击之后,张仪又将简历投到了秦国。求贤若渴的秦惠文王如获至宝,高薪聘请。张仪先到楚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怀王解除了和齐国的联盟。这中间他说了一个经典的谎言,开始说秦国愿意给楚国六百里土地作为报酬,等兑现的时候又耍赖说是自己的六里土地。这被耍的楚怀王屡次被秦国打败。 解决了楚国之后,张仪又开始了几国大巡演,他先后去了韩国、齐国、赵国和燕国,再加上他的培训学校魏国。六国联盟被他搅和得一团乱,后来被秦国一一击破。 范睢是土生土长的魏国人,也是在魏国重视人才的气氛下长大的一代。和张仪一样,学到本事之后,时代变了,工作不好找了。求生存谋发展,范睢要先解决就业问题,再慢慢找机会跳槽。于是他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打杂。虽然不能发挥所长,但也算是暂时找到了可以发工资的地方。 一次须贾带他去齐国办事,结果他的口才被齐王相中了,齐王就向范睢抛出橄榄枝。回家之后,须贾就把这事情报告了相国魏齐,诬陷范睢泄露齐国机密。以当时范睢的身份,连一个部门主管都算不上,哪里会知晓国家机密。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魏齐不分青红皂白,就让人将范睢抽死。好在范睢及时装死逃过一劫,而后又跟秦国的使者牵上线去了秦国。 在秦国也是费了好大一番周折,范睢才有机会向秦昭襄王展示自己的才华,之后他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之策,从此秦国统一天下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步骤。后来范睢在帮助秦昭襄王出谋划策攻城略地之余,还给他出主意逼退了依旧掌管朝政的宣太后,罢免了手握重权的穰侯魏冉,又驱逐了对自己不利的公子们。之后秦国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就越走越顺利了。 魏国原本是人才的聚集地、培养地,却因国内风气不佳导致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出国外。原本有着一统六国实力的魏国逐渐沦为二流国家,直至灭亡。如果魏惠王能像其爷爷那样重视人才,天下归谁一统尚未可知。 用外人需有容乃大 在使用外国人才方面,历史上也有许多教训。如唐代重用番(外族)将,就被很多人认为因此导致安史之乱,从而祸乱不绝。 大量任用番官番将,是唐朝政治上的最大特点。以文臣的中书(宰相)来说,据《新唐书》记载,唐代共有中书三百六十九人,其中番族有廿三人。再以武将的节度使来说,番将任节度使者,初唐时只有二人,唐玄宗天宝年间骤升到九人、肃宗时八人、代宗九人、德宗十七人,直至唐末共八十五人。文官武将的最高位置如此,其下的番官番将数目可想而知了。番将也的确对唐朝的强大有不少贡献。破突厥、拒吐番、平吐谷浑、击薛延陀、伐高丽,番将都以其骁勇善战,建立了不少汗马功劳。 但是在唐玄宗末年,朝廷變得软弱无能,而藩镇割据坐大的时候,番将就可能成为问题。安史之乱中叛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番人。 从历史上来看,不是不能用外国人才,而是要用好外国人才,需管理有方、自身强大。唐初国力隆盛,如日中天。域外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争相内附,且以此为荣。连远在堪察加半岛的流鬼国国王,也遣使来朝,太宗给以骑尉的官职。这真正是"万国衣裳朝冕旒"了,漪欤盛哉——其实,这又有何奇怪?现代世界不就是这样子吗?人才都是愿意到发达的国家去,发达国家因为吸引了人才而愈发达,这是正向反馈。企业中也是如此,哪个小企业会用外国人才,能吸引外国人才的不都是自信强大的大企业么? 古人的"华夷大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今天看来,不免冬烘,但要在人才使用上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先需自身有海的气度与容量才行。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自身的文化制度及管理。如今哪个顶级企业不是博采天下人才,但加盟的人才,需服膺企业文化,服从企业管理。人才的认同才是使用人才的前提。 如清代对外国人才的管理,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法国人白晋、葡萄牙人徐日升、意大利人郎世宁等都担任了清政府的官职,他们穿清朝的官服,行中国的礼仪,甚至按照中国的生活方式生活。汤若望三十岁那年就换上了中国服装,取了中文名字,先后被清政府授予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等职务,雍正朝追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清政府对汤若望的祭文里有这样的评价:"掌钦天监印务事,故汤若望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可见,这与对待本国臣子毫无二致。康熙的科学启蒙老师、比利时人南怀仁,官至正二品的工部侍郎,在北京去世后,也如同本国重臣一样,赐给了谥号"勤敏"。可见,清政府是把关系亲密的"客卿"看成本国臣民的,对外国人才不"见外",安抚其心,文化导之,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人才无国界。 近者悦 远者来 一个公司想要变得强大,就需要技术和独特性的支撑。而在缺乏相关技术时,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挖掘拥有相关技能的人才,所以对人才的争夺是企业竞争的常态。 许多业内人士将华为称为"中国的三星电子"。同时,华为的研发中心有"三星电子专门研究组"。此外,华为还积极引进三星电子人才。 华为任命何鸿略为华为消费者业务大中华区副总裁,分管港澳台地区的终端业务,之前其曾是三星电子的高管。何鸿略在手机行业有近25年的销售和管理经验,先后就职于诺基亚、三星电子等公司并担任重要职位。在公开渠道销售、区域管理、行业线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视野。 华为正在狂挖三星的设计和技术人员,事实上这项工作早已经开始,而华为也是一直向三星技术和设计人员抛橄榄枝,并且给出优厚的待遇。除了何鸿略,之前也有一些三星手机的员工加入华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三星前中国品牌主管杨拓、三星华南区总经理滕鸿飞等人,他们被认为是华为手机在高端市场崛起的重要功臣。不过杨拓本人如今已经离开华为转投了TCL通讯。对于员工流失的问题,一位三星电子中国区的高层曾在私下表示,"希望华为能少挖点我们的人"。 为了让公司获得飞跃性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这样的人才光靠公司内部培养是不够的,还是要从外部招聘录用具备才华的人物。另外,在开展新的业务时,无论如何需要在该事业领域内具备实力的人才。当发生这种情况时,通过猎头公司或者并购从外部得到人才,如何用好,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对企业领导人能力的一种考验。 第一,要做好老员工的思想工作,不仅让远方的"客人"高高兴兴留下来,而且让本地的"主人"心情舒畅站起来,不能舍近求远、厚此薄彼。 第二,要幫助引进的人才快速融入企业。 第三,对偏执顽固的人,先要"剥去"他们的固有观念。 此外,还要建立完善重视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不仅要对"凤凰"一掷千金,而且要向"卧龙"伸出关心关爱的橄榄枝,统筹考虑好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并通过建立激励制度,让本地"卧龙"施展才华有舞台、发挥作用有平台、干出成绩上奖台,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环境,变外人为自己人。 责编/齐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