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是从学校到家的距离也是成长的距离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最近的我,终于有机会静下来,回忆自己在国外留学的点点滴滴。
  听到朋友和家人在微信那头的亲切呼唤,娓娓诉说着各自的近况,时间和距离仿佛从来不是隔阂。这时的我,思绪一下子回到了5年前的大学宿舍。
  放弃国内公派研究生 只为自己的音乐梦
  那时,我还在国内准备雅思考试,同寝室的三个人一起学习,其中两个忙着考雅思,一个忙着考商务英语。每天过着白天一起去食堂、泡自习室,晚上抱着各自的电脑看剧发呆的日子。这样的生活仿佛就在眼前,就在昨天。然而那时的我们,谁都无法站在时间的长廊上,预见几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模样。
  2013年9月,我离开父母的身边,踏上了英国的求学之路。2018年,是我来英国的第五个年头,如今的我,是谢菲尔德大学音乐学院博士三年级的在读研究生。回想当初,我放弃的是国内已经得到的大学音乐表演方向公费研究生的学习机会,现在想来,不禁觉得当初的自己十分大胆。
  而让我在人生的分叉路口冷静下来的,不是其他,正是对自己兴趣爱好的反复思考。当我发现日复一日的弹琴并没有给我带来成就感,反而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可以查资料、读文献而待在自习室一天的时候,我明白,兴趣爱好才是真正的"引路人",现在的我不禁感慨,或许知道自己不喜欢不擅长什么,也是一种优势。
  与初来英国的无助不同,此时,这里一切的生活都归于了平静,我也得到并拥有着上天给予的太多的馈赠。可每当我想起自己离开家的那一天,在机场和父母分别,自己哭成了泪人的那一幕,都能看到当年那个年轻、幼小、无助、还没长大的自己。
  这几年,过得太快,这些年,有太多的瞬间无法忘记。
  初来乍到 没有察觉大英帝国的俯视与压迫
  夏季的谢菲尔德,跟国内的炎热相比,温度十分含蓄,夏天到了,秋天也就不远了,而秋季的学校,会比国内冷10℃左右。
  曼彻斯特机场很小,丝毫没有大英帝国的俯视感和压迫感。我刚到英国的那个下午,是一位在英国生活了10年之久的老学长前来接机。因为学校不在喧闹的都市,因此谢菲尔德大学被留学生戏称为"谢村"。在去学校的路上,看到一路的山羊和牛群,动物们在高速路边上惬意的睡觉、吃草,吃草、睡觉。
  学长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话,念叨我们的行李箱里怎么不多带些吃的特产,光带些没用的衣服和被子。车里的音响放着Beyond和周杰伦的音乐……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和亲切。
  可是第二天,当所有的兴奋和新鲜感退去,我才发现我面临的头号问题,就是怎么在这里活下去。也许,所有留学生都经历过这样的不适与陌生,区别在于,花费多少时间和多大程度适应国外的一切。
  留学生略带得意的欢乐背后何尝不透着辛酸
  初来谢菲尔德大学,我需要在这有限的几天安顿下来,然而因为距离学校正式注册还有一周时间,我发现我没有权限申请当地的银行卡和电话卡,而租住的公寓里没有无线网,甚至没有可以做饭的锅碗瓢盆。
  我拿着从国内换好的英镑现金,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去了离家最近的超市采购工具和食品。可从超市出门后发现,偌大的停车场,七七八八的桥洞,眼看着家就在不远的对面,却不知道走哪一条路回去。
  没有手机导航,没有通讯录好友,没有勇气张口说英语问路,那一刻是我第一次感到孤独。
  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原来出国,什么都要靠自己。于是自然而然的,我学会自己做饭、交水电费和学费、签房屋合同、办银行卡。
  不到一个月,我就知道城市哪家超市的水果最新鲜,哪家的面包最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哪里的店铺有学生优惠。我相信,所有留学过来的人都会笑着,甚至略带得意地跟你说这些经历,可这些欢笑背后,何尝不透着辛酸呢。
  历经黑暗才能看见光明双硕士后成功获公派博士指标
  2014年初,刚刚过完圣诞的谢菲显得格外冷清,那是我最难熬的一段岁月。第一次博士申请失败,让我不知不觉间觉得,跟这座城市说再见的日子越来越近。我开始对学习失去信心和激情,甚至觉得连拿一个硕士回去都变得难上加难。
  作为音乐表演的本科生,出国留学却选择了跨专业的音乐心理学硕士,这其实是不小的挑战,刚开始进行硕士课程的学习时,我听不懂老师课上一带而过的统计学和数据分析的知识,经常默默地低着头哭泣,却从不敢让老师和同学有所察觉。
  那时的我觉得,我的存在就是不必要的,是在给别人造成负担。我羡慕班里的外国同学,可以毫不费力地理解这些知识,可以两天不到就写完一篇千字小论文,可以流畅顺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获得老师的赞赏,而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很差劲。
  但是我明白,能让自己站起来的,只有自己。
  幸運的是,我遇到了Renee Timmers,也就是我现在的博士生导师。她辅导了我当年的毕业论文,帮助我顺利拿到了第一个硕士学位(MA),还鼓励我再读一个研究型硕士学位(MMUS),多花一年时间深造。
  于是第二年,我从头再来,重读了音乐心理学。我开始旁听音乐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心理学院的课;无偿帮老师做实验收集数据;每天都保证10篇的文献阅读量;学习不分周中和周末……慢慢的,我发现,我也可以自信满满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学术意见;可以独立去完成一个心理学实验;可以轻松完成万字以上的论文。
  不出意外的,我顺利地获得第二个硕士学位。也是在那一年,因为有幸参加了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的科研项目"音乐的跨模态感知"并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在音乐心理学核心期刊,我申请并顺利获得了2016年国家公派留学的博士生指标(艺术类人才通道),获得全额奖学金继续在音乐心理学的道路上学习。
  这时的我,开始反思第一年博士申请失败的经历,回忆我经历的黑暗和恐惧。我明白了,真正的收获靠的是时间的积淀,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信心。也是从来英后的第二年,才真正适应这里,真正找到了自己,接受了自己软弱不安的一面,也发现了坚强和乐观的另一面。
  接受改变才能看到更多的美好收获共同精神语言的 "同事"
  留学,不光是学习道路上的修行,更是心灵的修行。
  出国前的朋友圈,大多都是同城同乡,仅有少数的外省朋友。可留学之后的日子,各种文化、肤色、思想,让发现这个世界的边界远到我们触不可及。而留学,就是放下自己的各种执念、偏见,学会改变,学会接纳,甚至是学会拒绝坚持本我的成长之路。西方人天生的乐观和善良,让我在学校有了一群特别要好的同事(英国人喜欢称同学为同事colleagues),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但是因为一样的兴趣,我们都有着一样的"精神语言"。而中国人自身的好客和慷慨,也会让很多外国同学爱上中国文化,了解了我们拥有别人没有的春节、月饼和麻辣火锅。
  我们就像是一颗石头,一层层的外壳被现实击碎剥落,染上和长出自己预想不到的颜色和形状,但是最内核的部分,因为坚守而变得格外坚强。
  如今的我,知道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应该去做哪些事情。
  我庆幸自己在硕士阶段感受了英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各色活动。在博士阶段,尝试了以博士生助教的身份,承担了一个学期音乐课程的讲授。接下来,我要将全副精力,投入到博士论文的写作中。
  放眼未来,发现和遇见更好的自己,把那个未知的自己,送给未来行进在留学之路上的自己。现在的我希望,可以按时完成学术研究,顺利毕业,走入我的下一个人生阶段。
  留学,就是放下自己的各种执念、偏见,学会改变,学会接纳,甚至是学会拒绝坚持本我的成长之路。西方人天生的乐观和善良,让我在学校有了一群特别要好的同事(英国人喜欢称同学为同事colleagues),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但是因为一样的兴趣,我们都有着一样的"精神语言"。
网站目录投稿:海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