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虚心就是倒空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只有时时倒空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虚己"、"虚心"是很必要的心灵准备。我们活在这个实时供应、即影即有的时代中,心灵和思想无时无刻不被许多事物充满着。"自助"和"自足"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人的心灵已被"现实"所充盈,越来越少"超现实"和"超物质"的空间了。当人的思想世故化后,便失去了情感和想象的能力,从而使生命显得单调、平面化而没有深度。一切都求现成,反而没有了"期待"的心灵!
  "虚心"是个空化自我心境的过程,是对超越物质,提升人生境界的准备。唯有通过"虚心"的历程,我们的心灵才会拥有一个体验"恩典"、"美善"和"亲情"的空间。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论及"道"的"虚己"作用时有很独到的体会,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就是说道很有效用但又不会满,好像高深莫测,却又是诞生万物的来源。它有"虚怀"的特性,却又不是"虚无",而是生生之源。他跟着又说,"道"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本性与作用。意谓,挫损自己锋锐的棱角,解散各种自我才气的纷扰,融和自我的锋锐光芒,最后达至凡尘中人人都可得到的亲切感,道的本性是超脱而又亲和的。有了这种个性,人便能与"道"互通为一,成为一个清虚而又富有创造力的生命。
  平常说话、做事、写文章,往往会发现有主观臆断的地方,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不虚心。
  事实上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各种复杂情况,对于世界上的一切知识,不可能都懂得,更不可能都懂得那么完全、那么确切。因此,要想对客观的东西认识清楚,就必须虚心。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论对待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该采取虚心的态度,力求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
  过去许多知名的学者,为了追求知识,总是长年累月地向别人虚心学习,虚心问道。这种虚心做学问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取法的。宋代的林逋,在《省心录》中说:"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一为君子,一为小人,自取如何耳。"明代方孝孺的《侯城杂诫》中也写道:"人之不幸莫过于自足。恒苦不足故足,自以为足故不足。"他又说:"虚己者进德之基。"这些都是十分中肯而切要的话。
  当然,所谓虚心,既不是心中无数,也不是没有信心。我们对于自己研究的问题,经过反复探讨之后,就应该有信心。如果经过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发现了新的问题,证明原先的判断是错误的,那时候也要坚决丢掉错误的判断,而肯定新的判断的正确性。在没有发现新问题,做出任何新的判断以前,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必须具有充足的信心,不要半信半疑,动摇不定,不敢明确表示自己的意见。有些人发表的意见,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虚心,没有主观成见;实际上不免模棱两可,表明了发言者心中无数,毫无信心的状态。这当然是不好的。
  这样说来,虚心和不虚心要从实质上加以区别,不是仅仅看表面的态度如何。所以,明代的何景明,在《何子杂言》中说:"器虚则贮,满则扑之,……故虚可处,满不可处也。"他用扑满做比喻,未必恰当,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虚心或不虚心,主要应该看它的内容;至于它的外表是什么样的则是不重要的了。王阳明也曾说过,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则不受,物之恒也。这个意思也是不管表面如何,只问其内容如何。
  但是,无论怎么说,虚心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必要的。凡是不虚心处理的问题,往往不容易得到完满正确的结果。
  经验证明,有的时候对某个问题,如果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那么,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现许多符合自己口味的材料;而对于不合自己口味的材料和意见,就看不进去,也听不进去。这种情形所以会发生,其原因就在于调查研究的人在思想上有主观主义的成分,还没有做到真正虚心的地步。
  真正的虚心,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分析情况,对于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见,都要加以考虑。等到各个方面的情况全部集中起来,然后再做综合的研究,有所批判,有所扬弃,最后形成正确的判断。这样才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错误。
  来源:《人生八味》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目录投稿:绿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