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刘玉民骚动之秋读后感三篇


  骚动之秋读后感(一)
  非借不能读也!十月末就把这本书拿回来了,一拖再拖,罚金就交了几块钱了,实在不能不能再拖了,这两天抓紧时间硬着头皮看完的。这么说好像对作者不太公平!!在图书馆拿书就是有这个好处,总是要读的,前几天一冲动买了几本书,束之高阁了,废话说的太多了。
  终于拜读了刘玉民的《骚动之秋》。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八十年代初,我们的国家正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初期阶段,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大的转型时期,我也很荣幸能够亲历这段历史。人们刚刚从沉睡中刚刚苏醒,面对这样一场改革风暴,不知如何是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一批时代的英雄,这就是我们的主人翁岳鹏程和岳羸官父子。父子俩因为在改革中的一些分歧产生了矛盾致使分道扬镳。故事主要表现岳鹏程作为大改革家,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其上有老革命的父亲,代表了保守人物,下有儿子岳羸官,代表了新一代的正值的年轻人,也就是在他的身上,使读者感受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感情方面有爱他的妻子,又有和他感情纠葛的秋铃,使其深陷其中。面对着工作和感情的双重压力,主人公岳鹏程使出浑身解数面对这周围各式各样的人物,每个面孔和人物的内心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一部好的作品大多出在大的历史背景情况下,这时候人物所代表的方面比较多,内心的波动变化也比较大。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很多人代表了很多的阶层,交织在一起,似乎把那段时期的农村改革所经历的事情统统体现出来了。此书创作于1983年,我觉得能在那个时间把改革开放写的如此贴切真实,可见笔者是很有生活和远见的,时至今日看此书并没有陈旧感觉。
  作品的结尾并没有交代的特别清晰。当读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是很期待结局的,看到这个结局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比较赞成作者的这个交代方式。实际每个人物的结局并不重要,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向前滚动,时代造就了这群拓荒的英雄,他们改变了中国的未来,这就足够了。
  骚动之秋读后感(二)
  这是一部放映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MarySue(玛丽苏)。主人公岳鹏程似乎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事业爱情双丰收,抱得美人归金屋藏娇。可能的我读的关于这一时期改革的作品比较少,所以认识不够,并且去注重情节的发展而不是在情节的带动下所产生的真实情感。其次,我对那个年代的巨大变化了解的不够深刻,因而对作品的思想深度体会不深,对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观念——要求作品努力反应生活的真实,创造主动感人的形象,认识不彻底。还有可能与我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有关,让我觉得岳鹏程这个人物形象太过理想化,远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的确没有看见哪个干部会爱工作比爱自己的家庭还重要,一天没有工作就相当于一天没有吃饭那般难受。
  我相信这种对工作的激情和岳鹏程的自信和野心有关。英雄造时势,时势成英雄。大桑园就像一个从未亮过相的大舞台,有着先天的许多还未被开发的优势,岳鹏程就是一个有着非凡的自信与扎实功底的舞者。在这场舞会,这个舞台,被这位有着战略家思维的舞者演绎的十分完美。而这位舞者是接受了很多新思想的新一代旧人。之所以是旧人,是因为还未完全脱离一些旧俗、有缺陷的工作方法。就像上身穿着少数民族特色服装,脚上蹬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不得不说,这形成了岳鹏程特有的风格。我们可以嘲笑说是落伍的,会让人贻笑大方的,是可以向他扔鸡蛋。我们也可以说这种风格是符合当时潮流的,是最fashionandwonderful的,因为舞会赢得了满堂喝彩,舞者赢得了鲜花,掌声,尊重和自信。这是视觉上和物质上的一场盛宴。虽然过程确实有点颠簸——大人物总是有自己风格的,不管是私人生活方面还是工作方法和态度方面,可结果总是让人欣慰的。并且我们相信,如果舞者能够给洗掉衣服上的污渍,再听取大众的意见换掉皮鞋穿上该穿的舞鞋——我相信会更完美——或许读者所期待的正是这种缺憾美。假设十全十美,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一部及其玛丽苏的作品呢?
  岳鹏程说,为什么人们只为外在的客观世界的变化欢呼雀跃,而漠视人的主观世界必然随之变化的合理性呢?这便是岳鹏程的处事态度、做事方法,即使有外人不能理解的霸道性。如若不是他特有的性格和热情,也没有当时巨大的成就。迂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手段"横行的年代。"手段"是在一定的规则中,并且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这有什么错?作品中几乎没有对岳鹏程家庭经济情况的直接描述,但我们可以从侧面感受到他的家庭是刚从窘迫中逃离出来。从淑贞的穷怕了的描写到后来的买全自动滚筒洗衣机,一个经历过风风浪浪,为大桑园创下了无数辉煌、为大桑园带来数不清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岳书记,没有其他下属拥有的洋房、别墅,家里没有添置不太知晓的全自动滚筒洗衣机。我们何尝又看不出,岳鹏程的付出全部给了他热爱的大桑园。他稍一动指头,钱估计到银屏的下一代也用不完。
  或许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生活在规矩中,规矩像一条无形的电网规范着我们,一不小心碰到还是会付出疼的代价。所以到最后岳鹏程感到自己虽然赢得了身前身后名,却总感觉缺少点东西,亲情在慢慢远离自己。只期待淑贞的爱能够慢慢感化那颗奔波已久渴望停靠的顽固的心。
  穿着皮鞋跳舞没什么,不照样赢得满堂喝彩,照样赢得万千身后美名,总比现在穿着华丽的表演服人模狗样,嬉笑怒骂,却暗度陈仓,挂羊头卖狗肉的冠冕堂皇的现代官员好得多。
  时代在进步,官员素质在走下坡路,国民的悲哀!
  骚动之秋读后感(三)
  第一次读刘玉民的小说。读的很紧凑,几乎是三几天的时间,就在车上和枕边把它读完了。
  我有个习惯,喜欢在书的扉页上写读书笔记。但不一定是真的读书笔记,有时甚至是乱七八糟的涂鸦。
  [转]《骚动之秋》荣获第四届矛盾文学奖,是一部反映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的长篇小说。描写一个"农民改革家"岳鹏程在改革家乡面貌中激起的种种骚动:从省市县委领导的关注到全国和省级报纸的社会舆论的宣传,从李龙山的古老传说到李王庙后殿的碑碣上刻下岳鹏程和大桑园的名字……但同时,也着重写了岳鹏程内心的种种骚动,他和儿子羸官在改革中不同的见解的矛盾引起的父子冲突;他和秋玲的感情导致与妻子的冲突和家庭矛盾的尖锐化;他在改革中处理问题的大胆、果断、魄力、远见等等,的确使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又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受到不正的社会风气的影响,采用了一些非法的手段进行了倒卖紧缺物资的活动。
  除了某些超现实的小说以外,很多书都会烙上作者所处时代的痕迹,我看了《骚动之秋》的写作日期和出版日期,是属于改革开放,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如果那个时候看这本书,我想同我现在看这本书的心态绝对是不一样的。
  里面的很多不良作风,出现的很多矛盾,在当今社会可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很多事情很难引起共鸣了,但是唯一让我还觉得非常有动力的,就是那个,正直无私,坚持原则,不投机取巧,正道而行的儿子,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的存活率不如他那位有魄力,有正义感,创造了经济上的辉煌,但是同时也有专制、封建、行贿受贿、利用关系网,打击报复异己的父亲。我是个对商界不了解也不感兴趣的人,作为一个喜欢阅读书籍的普通观众,我更倾向于在书中寻找喜欢的东西,我喜欢这本书的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作者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形象逼真的人物形象,应该说,书中塑造的所有人物都非常成功,不但主人公岳鹏程人物形象丰满,其他人物也非常生动。
  总体来讲,从文学角度来讲,这还是不错的一本书。
网站目录投稿:代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