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过家家——Psy525.cn 你为什么不开心? 是这些事那些事,这些人那些人令你不开心吗? 有没有想过,这些不开心的理由只是冰山一角,在水面下面更深的东西。 才是你不开心的原因?比如,你的原生家庭。你的原生家庭产是什么模式的? 你在家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我们都希望能够开开心心,不愿意被抑郁困扰。 所以, 我们都要给自己人的心一个温暖的家, 然后, 好好地爱它。 如果有人说,你现在不开心,是因为你的母亲常常指责父亲,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有人说,你今天不高兴,是因为你3岁以前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你会不会觉得扯得太远? 但当我们在工作坊中"过家家"时。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家庭如何影响着我们,也能够看到,我们如何可以了解自己,接纳过去,选择未来。让我们放下身段,进入一份赤子之心,开始过家家! 热身运动: 了解沟通模式 -----指责型VS.讨好型 当我们开始过家家时,首先要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沟通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根据萨提亚的模式,人有多种沟通方式,其中两种常见的是指责型和讨好型。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人做伴侣,面讨好型的人也常常会找一个指责型的人做伴侣。 咨询师提醒:讨好型的人易患抑郁症 讨好型的人不关心自己的感受,就容易患抑郁症。他们常用字会说:"只要你开心我就开心了。"习惯委曲求全,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关心,也没有资格去要求别人,遇到问题,他们会想:"都是我拖累别人,我不值得活在世界上。" 基本动作: 理解抑郁缘起------是个人问题,还是家庭问题? 咨询师用有些喜剧味道的方式展现这样一些家庭状态:全家人都会以为自己才是正确的,是在爱孩子,但孩子却出了问题。 一个人得了抑郁症,就是因为她太软弱了吗? 萨提亚模式的创立者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发现,她给来访者做咨询已经恢复得好好的了,可来访者一旦回到原来的家庭中,问题又会重新出现。她发现,要解决个人问题,要从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来看。 咨询老师邀请现场的一对夫妻,推演出他们的家庭模式。 我的家,我的位置,我的角色 在这个家中,先生Brian是个好男人,负责任,爱老婆,顾家,他是讨好型的;太太Nancy活泼能干,是指责型的。 咨询老师分别排列了Brian和Nancy的原生家庭,请在场学员分别扮演他们的家人。 Nancy的原生家庭 Nancy的母亲是指责型,Nancy站在父亲一边,替父亲说话,同母亲对抗。尽管她对母亲不满,但却学了母亲的方式,成为一个指责型的人,并且和母亲一样,找了一个讨好型的人做老公。 Brian的原生家庭 Brian跟随姥姥长大,姥姥是指责型的。他学着父母的样子,成了一个讨好型的人。 孩子出生,天下大乱了…… Brian和Nancy还没有小孩。咨询老师请一位学员扮演他们将来的Baby,并让Baby大哭。咨询师随之分析了每个家人必然会有的反应:Nancy不会管小孩子:好男人"Brian喜欢小孩。所以Nancy一定会指责老公让他去把小孩搞定。其他讨好型的人则会去帮忙。 指责型的人就会开始指责。Brian的姥姥第一个会指责Nancy--------一个女人管不好孩子,真是没用!第二会指责Brian--------这个爸爸怎么当的?第三会指责Nanvy的妈妈--------你养的女儿孩子都不会带! Nancy的妈妈第一个会指责Brian-----------真是没用的男人!第二会骂Btrian的妈妈-------你怎么不带好孩子!第三会骂自己的女儿--------我说过这个男人不好,你还非要嫁给他! Nancy也会反击,她会指责妈妈----------你帮不上忙就别说话!甚至会对Brian的姥姥恶言相向。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3个男人加上Brian的妈妈跪在地上,3个指责型的女人都会伸出手彼此指责叫骂,全场观众都在模仿Baby大哭的声音,天下一片大乱。 Baby,你觉得有人爱你吗? 咨询老师:"Baby,你觉得有人爱你吗?" Baby:"他们吵来吵去,我觉得他们不爱我。" 咨询老师:"你想干什么?" Baby:"我想消失,我还想发脾气。" 咨询老师:"这个小孩子到了学校里,可能就会发脾气,然后老师就会管他,老师管不了校长就会管她,社会工作者会来管她。社工还管不好就会请精神科医生来管她,这个女孩十二三岁,遇到黑社会的小阿飞,又凶,又没文化,可会对这个女孩说他爱她,你说她会不会跟他走?" Baby:"我会。" 咨询老师:"她等了十几年,终于等到一个人肯说爱她,她就会和他出走,会未婚先孕……即使没有这样,长大之后,也会是一个不开心的人,想要消失,可能就会得抑郁症。这是这孩子的问题吗?还是她的家庭的问题呢?" 小编插话: 在工作坊中,很多角色是由替身扮演的。当替身们处于这个家庭的模式中时,就会自然地产生相应的情感,替身的表达可以帮助案主了解其他家人的感受。这里,Baby的替身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体验者感言: "家庭对人的影响超乎寻常地大" Nancy:"我这样伸着手指责他们,觉得自己都会没法呼吸了,很累,很不舒服。我不想指责,但是只能指责。放下后觉得自己舒服多了。" Brian:"我感觉头都抬不起来,而且3个女人都指责我!再这样下去我也要受不了。现在能抽出来。觉得这样的情况又可笑,又可气,又可怜。家庭对人的影响真是超乎寻常地大。" 观众:"看到这个场面,我就想起我儿子出生后家里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各种矛盾都出现了。我是一个讨好型的人,受了很多‘夹板气’,再加上工作压力,感觉不堪重负,一度心情特别低落。" 自选动作1: 母与女,生命的纠缠---------- 当完整的母爱缺席 母亲是我们生存的土地。 当完整的母爱缺位,我们是否只能将自已藏在山洞里,麻木自己? 还是走出山洞,接纳自己的过去? 卓玛喜欢西藏。她有着美丽的眼睛,和善的微笑,和安静的态度。在工作坊中,她无声无息,很少发言。 她不是很快乐。 她30岁,但还没有找到Mr.Right。她说她相信会有人爱她,但只是在脑子里相信,她的心却不相信。 而这一切,要从她和母亲之间说起。 母亲,我的生命中要有几次别离? 对于70一代,小时候在亲友家寄养是很常见的。咨询老师指出这种做法的弊端:"孩子小时候,尤其是在3岁前,要和妈妈分离一次,孩子把养她的人当成妈妈,送回来时又和妈妈分离一次。她回到了亲生妈妈身边。都不知道怎么和这个妈妈相处,就会不开心。" 咨询师还说:"一个人从胎儿开始,妈妈爱不爱他,欢不欢迎她,孩子意识里不记得身体里,细胞里,都是会有记忆的。 卓玛的身体里记忆着什么呢?她有个哥哥,母亲怀上她时本不想要她,这是她第1次和妈妈分离。后来在他人劝说下送给乳母代养,这是她第二次分离。断奶后又送给一个远房的外錃,这是第三次分离。到3岁回到父母身边,这是她第4次分离。回来之后就被送到全托的幼儿园。 你就像在一个山洞里 卓玛习惯了躲在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不去麻烦父母任何事情。 咨询师评论说:"你儿时4次和妈妈分离。而回来后情况更加糟糕,以前还有专人看你,现在变成一些人在你身边来来回回。所以你好像习惯了失望,甚至不敢有什么希望了。你就好像住在一个山洞里。" 咨询师在卓玛的替身头上盖上毯子,模拟卓玛的"山洞"。 咨询师评语: 有一个词,叫做大地母亲。母亲就是我们生存的土地。 孩子小时候,看见妈妈会扑上去喊:"妈妈!"这时她的心是打开的。如果妈妈抱她,关心她,她就会好开心。如果妈妈不理她,她就会不开心。如果有100次的经历她就会慢慢把自己的心关上了,变成一个不开心的人,一个容易抑郁的人。 妈妈,你曾经爱过我吗? 几年前母亲去世了,但卓玛与母亲的纠缠情结并没有完结。咨询师鼓励卓玛用这个机会,说出自己的疑问。 卓玛犹豫再三,终于说出了一直萦绕在心中的话:"妈妈,你曾经爱过我吗?" 一言既出,宛如雷声。 咨询师让卓玛躺在妈妈的替身旁边,并让卓玛的替身过来发问。 卓玛的替身:"妈妈,你曾经爱过我吗?" 妈妈(卓玛扮演):"我是爱过你的,只是以前条件不好,才把你送给别人。" 卓玛的替身:"妈妈。你知道我一直都不开心吗?" 妈妈(卓玛扮演):"我有时也能看出来。我希望你以后开开心心的。" 咨询师让卓玛回到自己的身份。 卓玛对妈妈的替身鞠躬,说出告白:"妈妈,感谢你给了我生命,以后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会处理好。" 小编插话: 咨询师说:"如果生命中有未了的事,未了的情,‘了’了就好了。"工作坊中,卓玛完成了和母亲之间的未了情。 你打算怎么对她? 咨询师这样评论:"你的心存在在你的肉体里,但外面发生的事情太痛苦了。所以你习惯了无声无息的存在,没有人看到你,你就是安全的。如果有人看到你,你就会再有机会令自己伤心。所以你就这样麻木自己,麻木了前半生。" 咨询师指着卓玛的替身问卓玛:"你打算怎么样和她过你将来的日子?" 卓玛犹豫了一会儿,终于摘下了替身头上代表"山洞"的毯子,拉她站起来并和她拥抱。 咨询师带着卓玛说出自己的告白:"你们看,这个是小时候的我。我接纳过去的一切,我会从那个山洞里出来,我会真真实实地过自己的日子,让自己快乐,也允许自己伤心,就好像其他人那样。我会让你们每个人都看见,我会过得很好。" 全场观众一一和卓玛拥抱。 小编插话: 卓玛向我们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尽管没有得到完整的母爱,但她仍然坚强地长大了。今天的她,有能力给予内心中童年的自己以关爱,做自己的母亲。 自选动作2:是做正确女神,还是做普通女人?-------当压力过载 当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过载,你有没有检讨过内心的观念:你是否在扮演一个自己难以胜任的形象? Emma是那种走到哪里都不会被忽视的美女,可是她却对咨询师说:"我觉得别人都比我重要。" Emma用了一个奇特的词描述自己:正确。 两个"正确"但失败的婚姻 在Emma的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是家族利益的结果。婚后。父亲用常年在外来逃避。母亲对Emma很凶。Emma有个弟弟也经常在外。她结婚后老公也不管家。最终以离婚告终,留给她一对双胞胎儿女。 Emma生命里的男人都是在外面的。 咨询师:"你当初为什么要嫁给他?" Emma:"家里人都说那个男人好。我也觉得他挺好的,和他结婚是很正确的。就结婚了。" 你要笑,做出个成功的样子给我看看! Emma一直在做着各种"正确"的事情。她不仅要为事业打拼,还要照顾全家人-------父亲,父亲那边的大家族,母亲,弟弟和弟妹,还有自己的儿女。 咨询师让替身们展现了Emma的生活:所有家人都在往自己的方向拉她,同时喊:"你来照顾我啊!" 在重负之下,Emma的替身泪流满面。咨询师让Emma亲自去体会全家人的拉扯,Emma也流泪了。 根据咨询师的"导演",Emma的替身说:"你要笑,你要做出个成功的样子给我看看!"Emma忍住泪水,做出一个倔强的微笑。这就是她现在的状态,真是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 根据咨询师的"导演",Emma说出自己的告白。 Emma:"弟弟,你是成年人了,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搞定。"弟弟的替身松开了手。 Emma:"爸爸妈妈,你们放开手吧,我爱你们,我会照顾你们,但是是用自己的方法。"爸爸,妈妈的替身松开了手。 Emma:"孩子,我到死都爱你们,都不会放手。但我会先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你们。我需要一个假期来学习爱自己。你们暂时放手吧。"两个孩子放开了手。 Emma终于一身轻松了。 你要选哪一个 只剩下Emma和她的替身了。 咨询师:"你现在怎么看她?" Emma:"我不喜欢她。她太软弱了。" 咨询师:"如果你不喜欢她,你就站在上面,做一个‘正确女神’。" 一名女学员站到凳子上,扮演"正确女神"。 Emma:"做她我也不想。" 咨询师指着Emma的替身说:"你看着她,她可能很平常,也有软弱的时候,她不需要做一些很伟大的事情,那个女神是一个形象,维持一个形象是要付出代价的。你要选哪一个?" Emma走向自己的替身,和她拥抱。 当Emma做出决择后,全场观众都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小编插话: 哪些压力来自环境,哪些压力又是我们给自己的?接纳自己,爱自己,是我们都要学习的功课。 放松动作: 蔡敏莉----爱自己10分,还是100分? 很多女人好热烈地追求爱情,但不知道爱自己,为了换爱情,付出了很多。 如果你爱自己只有10分,但想要有100分的爱,你就会去寻找。可是你找到的,只能是一个也爱自己10分的人。他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你,你也只有20分。所以你就内心空虚,永远也填不满。如果你是个指责型的人,你就会说:"你为什么不为我跳楼而死?"如果你是个讨好型的人,你就会委屈自己更多一些,想换多一些爱。 爱自己是这么大的一个责任,好像一个背包,自己不背,让对方去背,这是多么不负责任的行为。人家就不会跟你玩这个游戏,因为怎么样对你,你都不会满足。 我们可不可以爱自己100分? 如果我爱自己100分,这样我有没有爱人不重要。因为已经有一个人爱我了,这个人也会是一个人爱自己100分的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如果他给我10分的爱,这10分已经是赚的了,我就会很开心;如果他给我20分的爱,我就会更开心。如果我爱自己人,我和我的伴侣就会用很少的代价享受在一起的时间。 秘诀就是:你爱不爱自己?如果说你不爱自己,你们相爱的代价就会很大。 所以,学一下怎么爱自己,也教他怎么来爱自己。你这辈子开不开心,幸不幸福,在你自己手里。 (注:所有个案都得到本人同意。) 存在按:家庭塑造了我们,我们的喜怒哀惧以及我们如何展现我们的喜怒哀惧以及如何对待别人的喜怒哀惧。如果我们在家庭里缺失了爱,萎缩了爱的能力,可以藉由重现家庭模式来了解并修复。撒提亚只用几个雕塑动作就为我们展示了千万个家庭重复了很多代的模式。实在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感悟。 作者简介: 王秀芝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6256人 入驻年限 8.8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