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民族医药壮医药理论鼻祖黄汉儒治疗湿


  黄汉儒教授是我国壮医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全国著名壮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
  作为黄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笔者在学习、整理老师的临床医案过程中,发现老师以壮医药治疗了多例湿疹病症(能唅能累),有独到经验,概述如下。
  "
  "
  1.病因病机
  湿疹西医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类型,对应中医属浸淫疮病症,壮医病名为"能唅能累"。
  黄老认为,病症初起多因饮食失节,嗜酒或喜食辛辣刺激或腥发动风之品,损伤谷道(消化道),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宣降,运化不力,延伤及水道(泌尿道)、气道(呼吸道),致体内湿热内蕴,酿成内毒。另外,壮族居民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常年气温偏高,是谓阳盛;同时,壮族地区也多雨,多池塘,是谓阴盛。故壮族居民易呈阴盛阳盛体质,体内易蕴湿毒热毒。如果又外感风、湿、热毒邪,内外两毒相搏于体内,致三道受损,天、人、地三气不能同步,人体免疫力下降,则毒邪充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湿疹病。
  若病情绵延日久,反复发作,伴有情绪紧张,烦躁失眠,舌红少苔等症状,皆为湿热邪毒内蕴日久,损伤"三道",且耗伤龙路(血液系统)阴血,三道两路功能失调,血虚化燥生内风。
  黄老在临床中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主,讲究专病专方专药,故对湿疹的治疗不分型。对反复发作,伤及龙路的病例在验方中增加养血活血、润燥驱风药物。
  2.特色治疗方法
  2.1内服壮药
  常用药物有黄花倒水莲、土黄芪、土党参、鸡血藤、五指牛奶、鲜大青叶、两面针、刺蒺藜、白僵蚕、桃仁、泽兰、土茯苓、薏苡仁、虎杖、苦参。
  2.2壮药煮水外洗
  常用药物有十大功劳、两面针、蛇床子、地肤子、马齿苋、苦参、百部、川楝树皮、龙胆草、木黄连、野花椒子、百花草鲜叶。
  2.3壮医药线点灸穴位
  用苎麻搓成线,浸泡在特制壮药水中制成药线,右手拇指、食指夹持线的一端露出1~2厘米线头,点燃,线头成火星状时将线头火星对准穴位点灸,或对皮肤局部以梅花穴,葵花穴点灸。
  3.典型医案
  姜某,男,42岁,2014年2月12日就诊。
  主诉:脐周及两大腿内侧对称皮疹,瘙痒反复2年。
  患者2年前夏季,于汗出较多部位皮肤出现红色粟粒样皮疹,伴瘙痒,自擦皮炎平药膏未见好转,症状反复发作,冬季尤重。今年1月症状复发,以脐周及两大腿内侧近腹股沟处为甚。皮肤出现红疹、水疱,瘙痒难忍,搔抓后引起表面糜烂,渗液,局部皮肤肥厚粗糙呈苔癣样对称分布。舌红,苔厚腻稍黄,脉沉,纳食可,睡眠欠佳,大便常溏烂。壮医目诊"勒答"(白睛)上脉络弯曲多,弯度大,呈深红色,脉络边界浸润浑浊,模糊不清。
  诊断:能唅能累(湿疹)。
  治则:调气健脾,排湿热毒,补虚养血,驱风。
  方药①:土黄芪30克,黄花倒水莲15克,鲜大青叶30克,白僵蚕15克,薏苡仁25克,虎杖15克,苦参8克,白鲜皮12克,鸡血藤20克。每日1剂,水煎取450毫升,分3次餐前温服。
  方药②:两面针60克,地肤子30克,马齿苋30克,川楝树皮30克,苦参30克,木黄连30克,龙胆草30克。每日1剂,水煎,湿敷及浸洗患处,每日2次。
  壮医药线点灸。取穴:血海、曲池、三阴交,局部梅花穴。每天1次。
  结果:治疗5天,患者红疹变淡,无渗液,局部苔藓样肥厚缩小,无瘙痒。守上方续治一周,皮疹消退,局部皮肤平滑如常,无瘙痒。舌淡,苔薄白,脉平,随访至今无复发。
  4.讨论
  湿疹在南方发病率较高,且具有绵延反复,不易根治的特点,黄老以壮医基础理论"毒虚致病"为依据,以壮医"调气排毒补虚"为总治则,采用壮医壮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内服方中土黄芪、黄花倒水莲、薏苡仁功在健脾补气、行气,调理恢复气道、谷道功能,增强水谷精华吸收、运化,并为排毒和养血提供基础;鲜大青叶功在清热解毒,虎杖、苦参、白鲜皮功在泻火、燥湿,四药共奏清排湿热毒邪,调理水道之功;鸡血藤功在养血活血,滋阴润燥,调补龙路阴血,配合白僵蚕、苦参、白鲜皮,共奏养血祛风,润燥止痒之效。
  外洗方清热燥湿,驱风凉血,生肌止痒,配合内服方药治疗,内外标本兼治。壮医药线点灸取血海穴,归足太阴脾经,有利湿清热,调整气道、谷道作用;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之功。实验结果表明,曲池穴对人体谷道、龙路有明显调节作用;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交汇穴,具有调节内分泌,调节三道两路,提高免疫力作用。
  文 |谭俊
  编辑 |毛凯亮
  审核 |张海波
网站目录投稿: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