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润 好战略的反面,也有可能是好战略。 1、好战略的反面是巨头的盲点 让我们回到6年前,回顾一段往事。 2013年11月22日,微信用户发现,在微信内点击任何淘宝链接,都会被自动导向淘宝app的下载页。 紧接着,淘宝、来往等阿里旗下产品都已经全面屏蔽来自微信的链接。 淘宝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本质上而言,是一家广告公司。 在淘宝,当卖家太多的时候,买家自然要用搜索的方式才能找到合适的卖家。 但同一个产品的卖家实在太多,一个普通卖家可能翻几十页、上百页都没法被买家找到,于是,淘宝就提供了"直通车服务"。 卖家通过竞价排名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排名,买广告位来展示自己的商品,阿里巴巴从中赚取广告费。 但这种模式对卖家来说比较纠结:竞价排名的方式提升了成本,投广告的话,商品的中间差价几乎都被平台吃掉; 不投的话,买家又看不到,价格也不敢上提。 竞争极端恶化的后果就是砸钱:店家必须大量砸钱去买广告、买流量。 当用户无法通过微信、百度等外链找到淘宝上的商品,淘宝卖家也无法通过微信、百度获得廉价甚至免费的外部流量,只得接受竞价排名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排名。 当然,淘宝后期也调整了搜索引擎机制,让弱势流量群体有露出的机会,不放任强势流量体吞噬所有流量。 很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 但,好战略的反面,通常是巨头的盲点。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爆发式增长,移动支付场景的打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微信生态覆盖范围从一二线到四五线,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流量池。 这个生态从诞生起就是"去中心化",并且具有向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深入的可能。 用户习惯已经不是只在微信上聊天,去淘宝购买搜索商品,而是既在微信上聊天,也会在微信生态中购买商品。 那一天,商业嗅觉极其敏感的人,已经看到了微信生态电商的机会。 拼多多、有赞等微信生态电商公司开始迅速崛起,基于社交网络的偶然的、非计划的、冲动型购物由此盛行。 再说亚马逊,有人说,亚马逊是美国的阿里巴巴,其实两者的赚钱方式、商业模式完全不同。 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你可以用谷歌等外部链接搜索到亚马逊的商品。 亚马逊根本不在乎客户是不是在自己的平台上搜索到商品。亚马逊赚钱的方式不靠广告,而是靠卖家的分成。 比如卖家卖一件商品,亚马逊收2%的提成。不管是通过内部搜索还是外部链接找到商品,只要完成交易,亚马逊就能从中赚到钱。 阿里巴巴收取的是广告费,而亚马逊收取的是交易费。这是商业模式的区别。 拿有赞来说,淘宝卖家,需要在淘宝之外,有个店去承接其他地方的流量,也需要有人站在他们的背后给他们提供服务,帮助他们管店、管货、管客、管钱。 所以有赞就找到了一个夹缝中的一个生存机会,这是它的历史机遇。 正所谓:好战略的反面,通常是巨头的盲点。 你收广告费,我就只收服务费。 你所有的流量围绕中心化,我就围绕去中心化。 2、好战略的反面也有可能是好战略 在传统洗衣行业,洗衣业务繁杂,流程复杂,按件计费,价格不一,用户痛点明显,很多店女士的衣物洗护价格比男士偏贵。 这是非常好的战略。 但,好战略的背后,也可能是好战略。 你按件计费,那我就统一价格。 比如e袋洗,它提供上门取送的洗衣服务。 他们最初设计了一个很有营销特性的产品:一个洗衣袋,不管你塞进多少衣服,洗净、熨好、挂袋、送回,99元。 这个服务设计,极大满足了用户"占便宜"的心理,并与朋友分享"有便宜可占"的欲望。 如果你一看对方"攻城略地"形势,也想统一价格收费。 也就相当于之前按件计费的所有话术,都间接默认是不合理的。 3、一家公司快速成长,战略盲点也会不断增加 当巨头做到很大的时候,几乎一定要放弃一些细分市场,因为只有主流市场才有机会做到非常大,没有人能够满足顾客所有的需求。 当巨头在市场取得成功,想要扩大体量,必然要通过标准化、流程化、极致体验等策略来进一步扩张"战略版图"。 这个时候,巨头就会有"盲点",因为总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是值得被满足,且巨头被相互牵制,无力他顾的。 战略的正面是抓住主流市场痛点,战略的背面就是对值得尊重的多元化需求的放弃。 一旦对过去成功路径的依赖,会让领先者丧失对新商业机会的敏感度,在指数级发展的新商业环境中,一旦错失先机,就会步步落后。 别在不断的优秀里,最终走向平庸。 在每一个巨头已经崛起的时代,其实创业公司还存在着巨大的机会。 只不过看你有没有绕道巨头的背后,然后一剑封喉它的盲点。 最后的话 1)企业越领先,越接近灭亡,更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敬畏。 2)最后让你死亡的,恰恰都是最合理的决定。 3)一家公司快速成长,其战略盲点也会不断增加。 4)一切互联网的优势,本质都是效率的优势;所有企业转型的问题,最后都是组织的问题。 你的战略反面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