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于漪先生在"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现代传译课程"发布会上说,现代语文课堂,如果只是教授语言文字、刷题训练,就丢掉了魂。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年级越高越没有兴趣。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教学变成了"庖丁解牛"。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字词句段的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背景的分析,这种教法虽然很好落地,但肢解的语文还会有生命吗?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修辞和交流,而现在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范文变成了若干碎片化的知识点。 语文是有生命的,它是人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灵活动的重要载体。学习语文,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完整与美好、温度与活力、情感与魅力。只有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为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字词句段篇章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但千篇一律地肢解文章,把语言文字变成了主体,就忽视了"文以载道"的本质属性。 学习语文首先要"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基于文字、文学教育,但不囿于此,应该秉持"知人论世"的理念,达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目的。比如,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可以从时代背景入手,引出文化名人,进而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以及鉴赏能力,提升个人修养、培养人文情怀。 其次,学习语文需要感动和感悟。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情感历程,同时它还是一种审美体验。要引导学生诵读原文,就要尽可能地弄懂作者的立场、观点,让学生的思维与内心去触碰作者及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生发出由衷的、真切的感悟,获得心灵的震颤与智慧的启迪。学生只有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才能感悟语文、感悟人生。 第三,学习语文需要整合与内化。整合就是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共同组成的立体的知识体系,包括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内容。内化即把文章中某些内容转化成自己东西的过程,又是汲取新知、改造旧知、创造与发现的过程,还是归纳概括、总结升华的过程。用感悟取代被动的解词析句,用整体吸收内化取代无的放矢的"题海战术",才会使语文的学习效益最大化。 第四,学习语文需要将人的生命潜能变成现实。语文教学过程是精神能量在师生、生生之间转换和再生的过程。如果将复杂的教学过程简化为知识传递的活动,将整体的生命活动切割开来,知识碎片化、教学训练化、作业机械化,课堂教学就会没有生命关怀、缺乏精神追求、失去对智慧的启迪,这样的语文教学就误入了歧途。语文是一座风光旖旎的艺术宫殿,其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发现美、体验美,最终学会创造美,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对能力素养的提升。 第五,学习语文需要先学会生活。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慧眼,使他们发现周围世界里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写进自己的文章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学生正是发现了世界的丰富与美妙,在不停质疑与批判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升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