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歌想必很多人应该都是听说过的吧,据说是刘伯温所做,而一首歌里面所包含的却可以被称作为"天机",毕竟是被称作"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所做,在历史上也是有很大的名声的,毕竟人们对于这种内容总是非常感兴趣。而据说刘伯温在死前,还吃了一口烧饼,这是为什么?刘伯温吃烧饼和烧饼歌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1.烧饼歌的来历 刘伯温的一生,似乎和"烧饼"结下了不解之缘。猜中朱元璋碗里的"烧饼",坐实了他"神算"之能;一首《烧饼歌》,成就了他预知未来的神通;临死前又因吃一口"烧饼",免遭客死异乡,终得落叶归根,并保全了家小。 据说,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闻知刘伯温、宋濂等人有大才,随礼聘而来。但他又担心刘伯温的才名传言和真实才能名不副实,便心生测试之念。一天,朱元璋刚咬了一口烧饼,就听内监来报,刘伯温求见。随灵机一动,心生一计,将咬了一口的烧饼放进碗里,并用碟子盖上。 这时,朱元璋笑着对走进来的刘伯温说:"你猜猜这个碗里是何物,如若猜中,我便会如同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信任并重用于你。" 刘伯温看了一眼碟子盖住的碗,眉头微皱,心中便有了结果,随之胸有成竹道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闻听这言,朱元璋大惊:"先生,真神人也!" 后来,朱元璋便对刘伯温倍加宠信,在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北伐中原等重大军事上,多采纳刘伯温的谋划,从而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也因此,民间流传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刘伯温"的说法。 但是建国后,朱元璋又开始担心起了大明的国运,所以又向刘伯温请教,这才引出了那首精准预言800年之后的《烧饼歌》,全文共有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由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 例如:"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暗指燕王朱棣起兵谋反;"八千女鬼乱朝纲",合成一个"魏"字,暗指魏忠贤欺主专权;"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暗指李自成造反;"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暗指大明遇到大顺亡国,崇祯煤山上吊;"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暗指明末农民起义,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等。 只是,当朱元璋看到《烧饼歌》后,却感到脊背阵阵发凉,对刘伯温愈加忌惮,随心生杀机。 2.刘伯温死前为何吃烧饼 因此,当朱元璋看到胡惟庸与刘伯温矛盾颇深,便想借助心胸狭隘的胡惟庸之手来除掉刘伯温。果然,到了1375年5月,生病的刘伯温吃了胡惟庸安排的太医送来的汤药,身体更感不适,病情愈加严重,特向朱元璋上书,请求回乡养病,并随书呈送一块自己吃过一口的烧饼。 当朱元璋看到这块咬过一口的烧饼后,想起刘伯温当初"猜烧饼"时的情形,而心生愧疚,当即准许刘伯温回乡养病,还特遣官员一路护送。接着,刘伯温就在长子刘琏的陪同下,平安返回了家乡。他自知已难活命,随拒绝了亲人和乡里为他请来的郎中诊治。因为,传言胡惟庸曾命太医在刘伯温的汤药中加进了毒药,本就难以活命。当月16日,刘伯温便因病(有说中毒)身亡,死后葬于青田县南田乡夏中之原。 假如,刘伯温临死前没有吃那一口烧饼,也没有送给朱元璋,不但自己会客死异乡,可能还会连累到家人。因为,朱元璋对待猜忌的功臣,可都是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例如: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虽说刘伯温因"烧饼"名扬天下,而又因"烧饼"黯然落幕,或许有人认为他智谋不足,连给自己谋划一个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都做不到。想想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还不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见,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自己的命运又被别人掌控之时,也就如同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已难逃脱"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命运。因为,一切取决于持刀者的心情,心情不好,手起刀落,性命不保;心情好,也许可多活几日。 但是,无论是刘伯温临死前要吃一口烧饼,还是猜出来朱元璋碗中的烧饼,或是流传的《烧饼歌》等烧饼事件,多出现于民间传说或野史,而在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因此是不可信的。 3.刘伯温怎么死的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