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人间失格读后感精选


  《人间失格》是一本由[日]太宰治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0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失格》精选点评:
  ●当我们在职场 饭局 酒局上一定你能看到 那种献媚的 狗腿的人 大部分做不到的人一定会用以上词语评价-对于那些读不懂的人来说 但是对于敏感的人来讲 也许会想 真是可怜 你看他为了生存多么的努力
  ●自我放逐,阴暗,下沉;石头与水,格格不入。
  ●看不下去,太压抑。看书评的时候就有人说"内心不够阳光的人慎看。"可是对书名还是很感兴趣以及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那句"生而为人,真抱歉。"还是打开了看了两章,总觉得死亡的气息太重,主人公叶藏活得很边缘。恰好我不是个内心阳光的读者,我想能坚持看下来的一定很厉害吧:)
  ●《人间失格》中男主用一枚柿子止住了借住家姐姐的哭泣,并感叹"在女人突然嚎啕大哭时,只要给些甜点,她们吃了后立即就能快活起来."看到此处,想起自己少时因着父母离家,暂住不喜之人处,每每伤心,就会归家对着镜子往嘴里猛塞橘瓣,眼泪奔涌,橘汁也黏黏的咸。七日后,父归,看见两个空空的橘子纸箱,大惊。现想来,莞尔,只是这"尔"尚未到,心却酸了起来。原来那时的自己那么不开心,短短七日的悲伤竟然有两箱的橘子那么多。
  ●很容易绝望的人一般都是很善良的人,三岛厌恶太宰可能是因为两人在某些方面比较相似:比如对美貌的矜伐。
  ●丧。浮光掠影下还有多少这样的无法面对自己的主人公们。
  ●好了五星
  ●太哀了,看得鼻酸不已。
  ●相当讨厌这样的颓丧 没有任何共鸣
  ●重合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一):2015年3月13日
  《人间失格》黏腻的阴冷感渗入骨髓。读时常有背后发冷之感,在于或多或少的,我也沾染了一些"随时准备着滑稽自己逗身边人发笑"的习性。不擅长拒绝,有时甚至无意识地讨好他人(即便心里完全不存有讨好他人的打算),附和他人的话语(即便我所持意见与她截然相反),将自己拉到和他人同一波段,以求获得简短的共鸣。说完一句故意的玩笑,会装作不经意地仔细留意他人的神情,如果没有按照想象地被我逗乐,心里会产生不安乃至自责。
  业已经年累月的习惯。并不以为弊病,反而还沾沾自喜地将它当作我"讨人喜欢"的一点有力佐证——看哪,我若想令身边的人高兴,是多么容易!
  《斜阳》看得怒火中烧。虚妄的爱情。为了爱而爱。有手有脚就去养活自己,真想当金丝雀就抛弃无聊的希冀。
  《鱼服记》真想变成一条大蛇啊。
  哥哥这么说:"我不认为小说是无趣的东西。我只是觉得有点拖泥带水而已。只为了要说一行字的事实,却制造出一百页的气氛。"——《晚年》
  转念一想,倘使没有那一百页的气氛作围衬,或许便无法让那一行字深入人心底也说不定。
  《人间失格》读后感(二):个人主义的黄昏
  用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人间失格》,经常会带着沉闷的情绪睡去,醒来又抱着读。但大多数时候想起这本书,心中没有积郁,倒有股子开阔痛快,想来跟跋文最后一句一样:"现代人在学习、工作途中,常常会止步思索:‘一心扑在金钱、出人头地、国家繁荣上的自己,到底做得对不对?’此时,他们就会特别地想读太宰治的小说。"尤其是《斜阳》一篇,看到一段精彩的论述过于激动,只好把书放下,做点别的来缓解情绪。
  写没落贵族跟新兴阶层碰撞最鲜明印象来自于巴尔扎克的《古物陈列室》,巴尔扎克以小市民阶层特有的洞察力,用旋风般的节奏感,鼓噪着人偶行动、冲突、落幕,但正如毛姆所说,巴尔扎克的问题在于认为金钱是唯一重要的,是一切的推动力。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消费主义兴起之后,这个世界确实一刻不停地驶向金钱至上,以至于其他的价值都发不出声音了。贵族或者金钱世界中类似的"老钱阶层",奇异地既被攀附又被唾弃:大概是因为在钱、权、机会上面高人一等,不给其他基因库的人机会,这在现代人观念中无疑是落后的、让人难以接受的,批评者直指虚伪和软弱,再嘲笑他们妥协和退让的扭捏姿态,然后扔在一边任其慢慢枯萎。满以为处理掉他们就可以轻装上阵慷慨直行,却没想到也许丢掉了什么宝贵的东西。
  "
  人都是一样的。
  这是多么卑屈的一句话!轻视别人的同时,也轻视自己。这种论调毫无自尊可言,是要人放弃所有的努力。马克思主义主张劳动者至上,并没说人人都一样,而民主主义重视个人的尊严,也并没说人人都是一样的。只有妓院的龟公才会如此说:"无论你怎么装腔作势,还不都是同样的人?"
  为什么说是一样呢?为什么不说优秀呢?那是奴隶劣根性的复仇。
  事实上这句话很猥亵,令人毛骨悚然。人们彼此畏惧,所有的思想被强奸,努力被嘲笑,幸福被否定,美貌被玷辱,光荣被蹂躏。所谓"世纪的不安"都是从不可思议的这句话衍生出来的。
  "——P244《斜阳》
  1948年,太宰治自杀身亡。
  一个一心向死的人,眼光不再拘于一时一地,囿于钱权名利,既靠直觉,也是智识,砰地直击要害,让人头晕眼花。
  六七十年的历史惊人地验证了上面来自《斜阳》的这段话----尽管理论并不矛盾,但实际运行中,马克思主义披上集体主义的外衣蜕变为民粹主义;民主主义因平等而平均,为追求多数,也难免向民族主义滑落,于是都与个人主义产生了截然对立。原因归根到底在于,简单平均化之后只讲求数目而无底限,而政客们挑拨金字塔底部的不满和躁动最为轻易、有效。社会丧失了向上的动力。像太宰治小说里所说,"要求今日的我们须具备忠厚啦、诚实啦之类的美德,无疑是拉上吊者的脚嘛!"
  当代中国也像40年代后的日本一样,经历了最迅速的经济发展和最势不可挡的拜金主义。单一的价值观塑造了相似的个体,而所谓追求个性和英雄主义只是流于表面,以时兴的佩戴方式佩戴时兴款式的帽子就与众不同了,以及普通人也能成为大英雄,其实都是彻头彻尾的谎言,继续麻痹那些已经萎缩的大脑和心灵。
  太宰治的失败不仅仅是没落贵族的哀鸣。就算有钱、蜕变成新兴阶层,一个珍视自己的人也无法改变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撕扯。有些事情怎么都做不来,有些事情不能不做,不是刻意标新立异,而是想趋同却无法做到,最后自己陷入痛苦和堕落,被社会彻底淘汰掉。这是个人主义已经彻底行不通了。
  以我三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来看,要想活得轻省,有任何不同要小心隐藏起来,否则定会被孤立与被打击,被教育和被改造,直到每个人都露出欣慰的笑容:"你终于和我们一样了!"就像产于1948年的《1984》。
  《人间失格》读后感(三):无头
  喜欢自我反省,我喜欢过度的自我反省以达到自虐的地步。 这点倒是跟大名鼎鼎的太宰治有些相似吧。 辞职一个月零六天。今天终于看完《人间失格》。 好像得到了负面情绪的滋养,开始变的平静起来。 我想先回首自己的大学四年;从开始的到异乡不适应,到最后的妥协混日子。每次假期是最先离校最后到校的那个人。而那个人的假期也不过是回wh与之前同学吃饭逛街看电影唱歌,总而言之是绝对没有做些有用的事情。最可怕的是我做些有用的事情全都是因为他人而做,比如有谁要来我家玩,我定会提前做清洁精心收拾好家里,并且准备饭菜或者茶点之类的小食。而给朋友们留下了我爱整洁又热情好客的好印象。其实我只在他们来之前的半小时风一般整理过家里,而在此之前我却玩手机看电视而浪费了整整一个上午加下午。我明明就是不到期限就不会行动的拖延癌。 从小学时期被逼迫写日记开始,到之后的青春期日记倒是写了5、6本。除了纪录流水帐再就是自我反省。反省的内容从大学开始越来越多的变成了——做了无数遍的学英文考雅思计划的一次次落空。自己对自己撂了很多次狠话,在数不清的只写了开头的本子上。 回头想想当时没有选择跟学校2+2去英国南安普顿上视觉传达的原因,一是当时的自己对环艺更感兴趣,二是那个班级的气氛十分不好所以不想待下去。但是回到设计管理专业却也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即使回到设计管理111班,我确实是在旁听蹭课一些环艺的专业课,但从来也没有主动认真地做他们的作业。哪怕临摹一张手绘效果图或者用cad画施工图。因为觉得那是他们的作业并不是我的,因为觉得不能达到效果的效果图是虚妄并且没有意义的事情。没有计划和目的的盲目蹭课是知晓了一些专业知识,当知识并没有运用并被转化为技能的时候,那他也会像落到水面的雪花一样。当时去dl除了想去北方城市生活,还有个想法是可以独自一人不管不顾的沉浸在学习中。现在看来后面那个想法真是可笑,懒惰的人却不知道自己如此懒惰。一步步往后退,当时复读一年却没有考虑专业方向,可以去美院或者更好的学校自己却没有任何想法和打算。以至于大一大二大三一遍又一遍的做梦梦到回高中再读一年再考正确的学校和正确的专业。 大学毕业之后的自己仍未死心,混淆了对自家摆弄与真正的环艺之间的区别,而没怎么考虑的就进了装修公司。第一份工因为自己工作态度的问题被老板开除。(即使后来她知道是误会了我的态度,而又两次三番的叫我回去)第二份工因为自己的竭力争取总算是得到,在真正的拿到试用期600的时候忘记自己只是抱着来学习的目的而流下了委屈的泪水,终于在试用期满了三个月之后,我却因为看到公司里面自己前辈的工作状态而认为不是自己想达到的生活而辞去了工作。之后又在家待业了三四个月,考驾照的同事在家玩了段时间的烘焙。 睡梦中朦朦胧胧的在坐火车。确切的说是睡火车。总是会梦到自己在赶火车。 上个月因为被看理想后公号后台选中,想看道长的现场演讲而去了趟北京。往返的票都是z字头的硬卧,在往返的路上算是这段时间睡得最好的觉。因为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和要回到那里。 第三份工作原本是想着去v店看看店,闲暇的时间可以学英文准备出国。因为在此期间小玲一直都想要我有海外的经历,除了与她周围朋友家的孩子攀比之外也是毫不吝啬的想让我拥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我却忘记自己的初心,而跟着Lisa一起到岛上去做起了公号。明明从一开始Lisa就给公号定了调子说是走宏观分析和教育产业的路数,我却以为自己可以做点自己想做的内容。实际上,当公号稳定下来,我也的确有些许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专题。可是做了又怎么样呢?这个号跟我也产生不了任何关系,凭我一己之力也无法做好这个公号啊。于是在没有找到下家的情况下,我又离开了。这个跟我一开始去v 店应聘的想法偏离了不知道有多远。虽然我算是做过不专业的媒体,从事过编辑的工作吧,这个意义又是什么呢? 陷入虚无之中。虚无主义也在两百年之前就被大家玩的不要了。 今天在疲惫的睡意中翻完《中国新艺术三十年》(thirty years of adventure):"伤痕"绘画之后的生活流到星星美展;盲流艺术和玩世现实主义再到政治波普及艳俗艺术;新人文画到实验水墨;观念艺术、观念摄影、video art 女性艺术;徐震拨快了上海滩到钟;资本与艺术全球化的798及各地艺术空间。 现在我连连艺术形式也觉得虚无缥缈。
  《人间失格》读后感(四):太宰治的《斜阳》
  很早就注册了豆瓣,但没在上面写过什么,朋友老是建议我将平时写的影评书评写在豆瓣上面,到时候看起来比较清晰,而且一般也不会有人看到,哈哈我就抱着没人看到的心情写吧。我爱写东西,奈何我的文字太拙劣,语言逻辑好像也有些颠三倒四。但是这种自己喜欢就好的东西也不需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哈哈哈。
  ---------------------------------------------------------------------------------------------------------------------------------------
  今日,我终于读完了《人间失格》这本书。
  看这本书估计有个十几天了吧,断断续续,每天一篇,不分长短。
  我读书真的是很慢呀,先开始仅仅是抱着为了读书而读书的目的而读的,过程难免焦躁,沉不住气,为自己的慢而苦恼。我好像无论是读什么书都很慢,好吧,我得承认这一点...不清楚别人为何那么快,而我却越来越慢...说越来越是与以前初中看小说时相比。但我后来想明白了一些(这些也许是我的借口),第一这是日本人写的,难免逻辑有些不同,第二文学作品本就有些生涩难懂,第三我跟着边读边思考,回忆自己的生活,时间不知不觉变成了两倍。
  其实这样慢悠悠的读书的生活我挺喜欢的,没有时间限制,没有老师催着你读书,我自己为何要逼迫自己快一点呢?
  静下心来,慢慢感受作者想传递的想法和你自己所读到的,即是你这漫漫读书时光所收获的。
  ----------------------------------------------------------------------------------------------------------------------------
  虽然这本书名叫《人间失格》,但我并不打算详谈它,有些让我"难受"。相反我喜欢里面的《斜阳》那篇文章。
  很幸运我最后读的是这篇文章《斜阳》。
  我可以很明确的说我喜欢这篇文章非常喜欢。给我读完这本书后留下一些美好的印象。
  我没有那种文学素养评价别人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传递的思想是否深刻。我只能用我并不怎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来简单描述我的感受,纵使我的感受瞬息万变,复杂又多情。
  这本书是这本书中最长的一篇,让我开始有些头痛,但意外发现这也是最能让我感受到同我生活中类似的爱与温暖。
  并不是说他其他文章我没有共鸣,只是说这篇以女儿的角度使我更能感受到那细腻的感情。(纵然都是他写的,原谅我就是这么纠结的人,这些地方与他挺像的)
  一开始就是讲和子与母亲的故事,让我想到我的母亲,我对母亲的依恋。又有些奶奶的身影在我脑海里。
  后来的弟弟回来了,以染毒的形象回来的。但作者经常会以信件,日记的形式将人的内心剖开。我认为这是老套又自然的方式。
  很奇怪人们总能够通过文字把一些难以理清楚的思绪,整理出来。或者难以启齿的想法,秘密用文字留存下来,或许谁也藏不住秘密吧。谁都想坦荡荡无负担。
  第一个是弟弟直治写的《夕颜日志》,是他染上毒瘾痛不欲生时写下的。我认为这就是在"死""地狱"里不顾一切世俗,写出的最真实的想法,也是最虔诚的。
  后来第二个是,不,是连着的三封信,是姐姐写给上原先生的,"情书"。姐姐为爱革命。我不得不说我被感动了,打动了,甚至有些被洗脑了。一个"小三"的爱情。她在冲破旧道德,渴望着她那彩虹般的爱与革命。
  而后母亲病情日益加重。看着他描述的情景,简直让我感同身受,我不想看了,但又忍不住...和奶奶一样,由于肺的原因。先开始是愈来愈虚弱,然后浮肿,我不敢相信第一次看到奶奶肿成那样的画面。第一次看到原本瘦的干巴巴的奶奶因为病而肿的面目全非,连皱纹都撑开了...心很痛,我不会描述,那是我第一接触亲人的死亡......但这篇文章里全都细腻的描写出来了。最终也一样,先是医生诊断不正确,而后是估错时间,亲人都先回去了,最终没有都在场,送老人最后一程。我有些遗憾,但孝顺的爸爸应该更加遗憾吧...我不忍再想。所以这个母亲与女儿,总让我想到我与母亲,还有我与奶奶。我无法将这两者的慈爱分得太清楚。
  而我又像极了和子,不懂人情世故的糊涂女子,追求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依靠着爸爸的力量生存着,依赖着妈妈温暖的爱生活着......和她一样有着还不错的教育,却有些爱上了体力劳动的"轻松",认为可以稍微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但这时我总会觉得自己是一个面对社会的逃避者,懦弱者。
  第五封,直治的遗书
  里面写着
  "完全不懂自己为什么非活下去不可。
  让希望活下去的人活下去吧!
  人有生存的权利,同样的,也应该有死亡的权利。"
  好吧,光是这我都有好多想说的了。
  我想我也是吧,但又幸而不是。
  是,是因为。你要我说出为什么没有自杀的想法我脱口而出一定是,因为我死了父母会伤心啊,爱我的人会伤心啊,我舍不得他们。但若我和直治一样失去了后呢?
  不是,是因为。我有欲望,对生活我还总是抱有希望。我没有经历过那么痛苦的生活,我如图和子一样,是被保护起来的,也没有如此痛苦的时代背景等等。
  最后第六封信,和子写给上原先生的最后一封信。这时她已如愿以偿有了他的孩子...如她所说私生子和他的母亲......
  带着新的希望,重生,开始了新的革命。
  M.C
  M.C My Chekhov 我的契科夫
  M.C My child 我的孩子
  M.C My Comedian 我的喜剧演员
  ----------------------------------------------------------------------------------------------------------------------------------------
  我也很喜欢书最后的人物评价《至今仍然被广为诵读的太宰治》,且不说里面是否正确,但帮我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了太宰治,让我对之前看的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看东西很喜欢停留在我的生活层面,而我的生活简单单调狭小,不免理解中带着浅薄。
  我喜欢听故事,因为我的故事太少。
网站目录投稿:访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