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作者:韩妙第 来自网络 日期:2019年10月16日 《现象学》理论介绍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19年10月16日 "现象"的存在就是人类感知能够达到的状态,即感知的境界是基于认知的能力。认知能力越强,感知到的客观事物现象所蕴含的广度、深度以及厚度就更不相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一观点说明认知的境界提升,既要使得认知能力能够穿透"现象"的表象,又要通过洞察到"现象"的本质,发现"现象"所以成为"现象"的原因。 苏东坡脍炙人口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认知到的"现象"往往因为受到认知能力的局限而被困于其中不知所以然。 中国古代成语"移步换景"揭示了"现象"这一概念确定的真谛。人走景移,是因为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所能感知到的景点也在不断的展现出新的画面。这也就解释了"现象"之所以成为"现象"的原因了。 这从人类利用哈勃卫星(望远镜),可以看到能看见最远的天体大概离开地球270亿光年。即可以看见131亿年前诞生的高亮天体,并且红移值在8.7以下的。那些暗的或者是红移值在8.7以上的则看不见。但是这些视野在伽利略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同样,今天人类创造的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到人体的血管中,成为血管清道夫。甚至可以向某个部位投放特种药物来治疗以往人类无法治愈的疾病。 因此,认知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这一目标的静态定位抑或一成不变的锁定(锚定、铆定),因为认知是在不断的驿动。即"现象"是随着认知的境况而拓展并且成为"现象",而诸多"现象"之间的联系性就是《现象学》理论关注的着眼点,通过这些着眼点串联起事物许多未知"现象"。并且,"现象"的界定在思想层面是映像、意象、幻象这三个结构,在技术层面是抽象、伪象、形象这三个结构,在行为层面则是具象、异象以及乱象这三个结构。这是因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从内心的心理层面展开,其次是通过逻辑层面展开,最后是通过具体的行为层面展开。 所以,《现象学》理论不是事物以及事态变化和发展过程研究的学术,而是通过"直接的认识"的手段和方法,针对性描述事物以及事态表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时的各种状态。亦即对事物以及事态静态以及动态时产生的各种表象进行其概念、特征和类别和关联的关系描述。现象学就是研究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研究事物以及事态在变化和发展过程之中因为本质、规律以及价值和状态而呈现出的表象,这些表象产生的原因、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以及被感知的状态等的理论和学术。 即《现象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研究,去感知、理解世界的不同层面。感知世界的目的就是把握世界真正的表象,而理解世界的目的就是把握世界的真相。这是因为《现象学》理论针对性研究的结果是对表象的诠释,是针对随机的、即时的、突发的事物以及事态在其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产生的无序化、碎片化、个体化形象的进行关注,对所有呈现在人们意识当中的事物都可能引起"现象"的认知兴趣,而无论这一表象是真实的还是想像中的。就是针对不同层面的"现象"认知,从而能够感知、理解以及想象客观事物、事态等的形态。并且针对这些形态所蕴含的各种真相、假象以及未知形象进行描述,从而有助于某种见识的形成,为有些问题解决提供建设性思路和意见。 而且,《现象学》理论的研究还提供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联关系。即本质与现象彼此的关系有助于揭示事物内部的结构、系统与体系之间组织的基本范畴。同时,也解释了本质与现象之间如何互动,反映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规律特征。并且也揭示了本质、规律以及现象之间其中一个要素如果受到某种刺激之后,它们将会作出什么样的反映,以及这些反应对客观事物自身性质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趋向演化的可能方向。 所以,《现象学》理论的研究不强调"所看即所得"的真实性、因果性和逻辑性,而强调的内涵性、演化性以及结果性彼此间的印证,从而与其存在的特征、类别和规律进行联系。绝对不针对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在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到"的形象。即所谓"现象"是你心灵所能感知到的客观事物的显性、隐性状态中思想层面的映像、意象、幻象,技术层面的抽象、伪象、形象,行为层面的具象、异象以及乱象这三个层面,九个结构的"现象"。 最后再次提示,此书和德国犹太人哲学家E.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1859~1938)创建的《现象学》理论区别非常大。因为,我对《现象学》理论定位和学科的划分,认为《现象学》理论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他不属于哲学科学领域。即除了《现象学》理论的名称一样之外,内容实质绝对不一样!!! 这是因为,《现象学》理论的最大价值在于为认知的努力和境界以及发展,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前进的方向以及论证的工具。 《现象学》理论目录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19年10月16日 第一章:现象的现象┉┉┉┉┉┉┉┉┉┉┉┉┉┉┉┉┉┉┉┉┉┉┉┉┉┉┉┉(001) 一.现象的概念┉┉┉┉┉┉┉┉┉┉┉┉┉┉┉┉┉┉┉┉┉┉┉┉┉┉┉┉┉┉(001) (一)字本位┉┉┉┉┉┉┉┉┉┉┉┉┉┉┉┉┉┉┉┉┉┉┉┉┉┉┉┉┉┉┉(001) (二)词本位┉┉┉┉┉┉┉┉┉┉┉┉┉┉┉┉┉┉┉┉┉┉┉┉┉┉┉┉┉┉┉(001) (三)定义性┉┉┉┉┉┉┉┉┉┉┉┉┉┉┉┉┉┉┉┉┉┉┉┉┉┉┉┉┉┉┉(001) 二.现象的特征┉┉┉┉┉┉┉┉┉┉┉┉┉┉┉┉┉┉┉┉┉┉┉┉┉┉┉┉┉┉(001) (一)情节性┉┉┉┉┉┉┉┉┉┉┉┉┉┉┉┉┉┉┉┉┉┉┉┉┉┉┉┉┉┉┉(001) (二)形象性┉┉┉┉┉┉┉┉┉┉┉┉┉┉┉┉┉┉┉┉┉┉┉┉┉┉┉┉┉┉┉(001) (三)形态性┉┉┉┉┉┉┉┉┉┉┉┉┉┉┉┉┉┉┉┉┉┉┉┉┉┉┉┉┉┉┉(001) 三.现象的类别┉┉┉┉┉┉┉┉┉┉┉┉┉┉┉┉┉┉┉┉┉┉┉┉┉┉┉┉┉┉(001) (一)再现性┉┉┉┉┉┉┉┉┉┉┉┉┉┉┉┉┉┉┉┉┉┉┉┉┉┉┉┉┉┉┉(001) (二)表现性┉┉┉┉┉┉┉┉┉┉┉┉┉┉┉┉┉┉┉┉┉┉┉┉┉┉┉┉┉┉┉(001) (三)体现性┉┉┉┉┉┉┉┉┉┉┉┉┉┉┉┉┉┉┉┉┉┉┉┉┉┉┉┉┉┉┉(001) 第二章:现象的形态┉┉┉┉┉┉┉┉┉┉┉┉┉┉┉┉┉┉┉┉┉┉┉┉┉┉┉┉(001) 一.现象的思想┉┉┉┉┉┉┉┉┉┉┉┉┉┉┉┉┉┉┉┉┉┉┉┉┉┉┉┉┉┉(001) (一)内涵性┉┉┉┉┉┉┉┉┉┉┉┉┉┉┉┉┉┉┉┉┉┉┉┉┉┉┉┉┉┉┉(001) (二)本体性┉┉┉┉┉┉┉┉┉┉┉┉┉┉┉┉┉┉┉┉┉┉┉┉┉┉┉┉┉┉┉(001) (三)外延性┉┉┉┉┉┉┉┉┉┉┉┉┉┉┉┉┉┉┉┉┉┉┉┉┉┉┉┉┉┉┉(001) 二.现象的程序┉┉┉┉┉┉┉┉┉┉┉┉┉┉┉┉┉┉┉┉┉┉┉┉┉┉┉┉┉┉(001) (一)空间性┉┉┉┉┉┉┉┉┉┉┉┉┉┉┉┉┉┉┉┉┉┉┉┉┉┉┉┉┉┉┉(001) (二)时间性┉┉┉┉┉┉┉┉┉┉┉┉┉┉┉┉┉┉┉┉┉┉┉┉┉┉┉┉┉┉┉(001) (三)人间性┉┉┉┉┉┉┉┉┉┉┉┉┉┉┉┉┉┉┉┉┉┉┉┉┉┉┉┉┉┉┉(001) 三.现象的样式┉┉┉┉┉┉┉┉┉┉┉┉┉┉┉┉┉┉┉┉┉┉┉┉┉┉┉┉┉┉(001) (一)具象性┉┉┉┉┉┉┉┉┉┉┉┉┉┉┉┉┉┉┉┉┉┉┉┉┉┉┉┉┉┉┉(001) (二)异象性┉┉┉┉┉┉┉┉┉┉┉┉┉┉┉┉┉┉┉┉┉┉┉┉┉┉┉┉┉┉┉(001) (三)乱象性┉┉┉┉┉┉┉┉┉┉┉┉┉┉┉┉┉┉┉┉┉┉┉┉┉┉┉┉┉┉┉(001) 第三章:现象的本质┉┉┉┉┉┉┉┉┉┉┉┉┉┉┉┉┉┉┉┉┉┉┉┉┉┉┉┉(001) 一.现象的原因┉┉┉┉┉┉┉┉┉┉┉┉┉┉┉┉┉┉┉┉┉┉┉┉┉┉┉┉┉┉(001) (一)即兴性┉┉┉┉┉┉┉┉┉┉┉┉┉┉┉┉┉┉┉┉┉┉┉┉┉┉┉┉┉┉┉(001) (二)感染性┉┉┉┉┉┉┉┉┉┉┉┉┉┉┉┉┉┉┉┉┉┉┉┉┉┉┉┉┉┉┉(001) (三)互动性┉┉┉┉┉┉┉┉┉┉┉┉┉┉┉┉┉┉┉┉┉┉┉┉┉┉┉┉┉┉┉(001) 二.现象的目的┉┉┉┉┉┉┉┉┉┉┉┉┉┉┉┉┉┉┉┉┉┉┉┉┉┉┉┉┉┉(001) (一)未知性┉┉┉┉┉┉┉┉┉┉┉┉┉┉┉┉┉┉┉┉┉┉┉┉┉┉┉┉┉┉┉(001) (二)求知性┉┉┉┉┉┉┉┉┉┉┉┉┉┉┉┉┉┉┉┉┉┉┉┉┉┉┉┉┉┉┉(001) (三)认知性┉┉┉┉┉┉┉┉┉┉┉┉┉┉┉┉┉┉┉┉┉┉┉┉┉┉┉┉┉┉┉(001) 三.现象的功能┉┉┉┉┉┉┉┉┉┉┉┉┉┉┉┉┉┉┉┉┉┉┉┉┉┉┉┉┉┉(001) (一)讯息性┉┉┉┉┉┉┉┉┉┉┉┉┉┉┉┉┉┉┉┉┉┉┉┉┉┉┉┉┉┉┉(001) (二)信息性┉┉┉┉┉┉┉┉┉┉┉┉┉┉┉┉┉┉┉┉┉┉┉┉┉┉┉┉┉┉┉(001) (三)符号性┉┉┉┉┉┉┉┉┉┉┉┉┉┉┉┉┉┉┉┉┉┉┉┉┉┉┉┉┉┉┉(001) 第四章:现象的规律┉┉┉┉┉┉┉┉┉┉┉┉┉┉┉┉┉┉┉┉┉┉┉┉┉┉┉┉(001) 一.现象的原则┉┉┉┉┉┉┉┉┉┉┉┉┉┉┉┉┉┉┉┉┉┉┉┉┉┉┉┉┉┉(001) (一)内因性┉┉┉┉┉┉┉┉┉┉┉┉┉┉┉┉┉┉┉┉┉┉┉┉┉┉┉┉┉┉┉(001) (二)外因性┉┉┉┉┉┉┉┉┉┉┉┉┉┉┉┉┉┉┉┉┉┉┉┉┉┉┉┉┉┉┉(001) (三)互因性┉┉┉┉┉┉┉┉┉┉┉┉┉┉┉┉┉┉┉┉┉┉┉┉┉┉┉┉┉┉┉(001) 二.现象的方法┉┉┉┉┉┉┉┉┉┉┉┉┉┉┉┉┉┉┉┉┉┉┉┉┉┉┉┉┉┉(001) (一)基础性┉┉┉┉┉┉┉┉┉┉┉┉┉┉┉┉┉┉┉┉┉┉┉┉┉┉┉┉┉┉┉(001) (二)理论性┉┉┉┉┉┉┉┉┉┉┉┉┉┉┉┉┉┉┉┉┉┉┉┉┉┉┉┉┉┉┉(001) (三)应用性┉┉┉┉┉┉┉┉┉┉┉┉┉┉┉┉┉┉┉┉┉┉┉┉┉┉┉┉┉┉┉(001) 三.现象的形式┉┉┉┉┉┉┉┉┉┉┉┉┉┉┉┉┉┉┉┉┉┉┉┉┉┉┉┉┉┉(001) (一)存在性┉┉┉┉┉┉┉┉┉┉┉┉┉┉┉┉┉┉┉┉┉┉┉┉┉┉┉┉┉┉┉(001) (二)事实性┉┉┉┉┉┉┉┉┉┉┉┉┉┉┉┉┉┉┉┉┉┉┉┉┉┉┉┉┉┉┉(001) (三)客观性┉┉┉┉┉┉┉┉┉┉┉┉┉┉┉┉┉┉┉┉┉┉┉┉┉┉┉┉┉┉┉(001) 第五章:现象的价值┉┉┉┉┉┉┉┉┉┉┉┉┉┉┉┉┉┉┉┉┉┉┉┉┉┉┉┉(001) 一.现象的感知价值┉┉┉┉┉┉┉┉┉┉┉┉┉┉┉┉┉┉┉┉┉┉┉┉┉┉┉┉(001) (一)观念性┉┉┉┉┉┉┉┉┉┉┉┉┉┉┉┉┉┉┉┉┉┉┉┉┉┉┉┉┉┉┉(001) (二)意识性┉┉┉┉┉┉┉┉┉┉┉┉┉┉┉┉┉┉┉┉┉┉┉┉┉┉┉┉┉┉┉(001) (三)认知性┉┉┉┉┉┉┉┉┉┉┉┉┉┉┉┉┉┉┉┉┉┉┉┉┉┉┉┉┉┉┉(001) 二.现象的组织价值┉┉┉┉┉┉┉┉┉┉┉┉┉┉┉┉┉┉┉┉┉┉┉┉┉┉┉┉(001) (一)结构性┉┉┉┉┉┉┉┉┉┉┉┉┉┉┉┉┉┉┉┉┉┉┉┉┉┉┉┉┉┉┉(001) (二)系统性┉┉┉┉┉┉┉┉┉┉┉┉┉┉┉┉┉┉┉┉┉┉┉┉┉┉┉┉┉┉┉(001) (三)体系性┉┉┉┉┉┉┉┉┉┉┉┉┉┉┉┉┉┉┉┉┉┉┉┉┉┉┉┉┉┉┉(001) 三.现象的单位价值┉┉┉┉┉┉┉┉┉┉┉┉┉┉┉┉┉┉┉┉┉┉┉┉┉┉┉┉(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