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城头变换大王旗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各领风骚三两年的中国民营企业界,多少昔日叱咤风云的人物相继从前台渐渐隐去,而四川长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曾海明却一直屹立于蓉城,不断地演绎出为人传诵的故事。 你可能对曾海明这个名字有些陌生。然而,成都千万得益于旧城改造的百姓知道他;四川千万痴情于川剧艺术的父老乡亲知道他;全国千万喜爱全兴队的球迷们知道他…… 正值壮年的曾海明,儒雅谦和,虽然言语不多,却使人备感亲切和善。面对所取得的成绩,他并无更多的感慨和骄傲;至于回报社会,热心于文化事业所作的贡献,他只是淡然处之。这种淡泊名利的心境,使得许多媒体评价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名学者,一位儒商。 个性、文化,万丈高楼平地起 如同许多成功者一样,曾海明也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又执著的路。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的曾海明,由于父亲在"文革"中早逝,母亲又没有工作,十二三岁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外出打工,拉板车、干装卸。生活在艰难中度过,然而,成功却在艰难中积蓄。成年以后,曾海明开始经商,为了弥补儿时辍学造成的损失,他白天经营,晚上读夜大,逐步地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为其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已经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曾海明,看准了房地产是未来的阳光产业,创办了以开发房地产为主的四川长富公司,同政府一道,致力于成都旧城的改造。创办之初可谓困难重重,但曾海明并没有退缩,以"诚信"为旗,边创业,边摸索,走出了一条成功发展的长富之路,同时也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出奇制胜的经营策略。 不管经历怎样的沧桑,脚踏实地的曾海明总可看到自已清晰的脚印。他坚持一个信念, 那就是"不懈进取,永争第一";他信守一个诺言:"营造一个完整的家"! 在曾海明的思想里, 建筑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一个社会的形象。 正是肩负着这种责任,他领导长富集团以社会新观念来对待生活,在建筑里体现高品质的环境,追求最艺术的空间;在建筑里营造生活方式,关注人类健康;在建筑里协调人性与个性,让住宅充分诠释"家"的内涵。文殊苑公寓,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个性与佛教圣地文殊院的环境和建筑特色相融合,外观古色古香,琉璃瓦翘檐的建筑个性与静谧的室内氛围相得益彰,使人置身其中,顿生清幽、宁静之感。而具有典型河居文化的翠风苑,置身其中,垂柳依依,绿草茵茵,府南河水碧波荡漾,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住在此处,简直是一种文化的享受。 然而,曾海明又是现代的,他紧跟时代的脚步,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以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精心打造第三代电梯公寓——长富花园,内部设有完善的智能支持系统,宽带多媒体综合信息网,真正实现点播(VOD)功能。 万丈高楼平地起,曾海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倡导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管是整体规划、配套设计,还是建筑质量、物业管理,为了取得社会的肯定与客户的认同,长富人在每个项目之前都有上百次的访问、上百张的图纸和上百次的讨论。 2000年成都房交会上掀起降价的风潮,有的开发商一次性付款最大优惠幅度居然达到了25%。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曾海明却在此时逆势而行,突然对外宣布其项目长富花园单位平米价格上扬80元!此消息一经披露,业界及成都媒体无不惊愕! 幅度本身并不足为奇,但处在房交会价格优惠一边倒这样一个特殊的期间,其对业界的影响力,和对房地产整体价格水平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 这或许是曾海明出奇制胜经营策略的又一次体现,然而这是建立在实力和对市场需求的战略性把握基础之上的。一贯不事张扬的曾海明,此举一方面为稳定前期购房户,同时也可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回报形式;另一方面,刺激许多持币观望者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第三点,希望在保证公平交易的前提下,不会因恶性竞争杀价而降低房屋品质,从而损害了购房者的根本利益。房交会上,长富花园为整个房地产市场重新拾回了信心。 足球、川剧,回报社会大手笔 如果仅仅有事业上的成功,那么曾海明儒商的雅号或许还有些牵强。他咬定赚钱最终要为社会作贡献才有意义,赚钱要为社会谋取福利才有价值。浸淫于巴蜀文化的曾海明以与人为善,广结善缘的思想,书写了成功不忘国家,财富回报社会的手笔。 综观曾海明的回馈社会手笔,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只雪中送炭,非锦上添花,这是他为自己定下的准则。曾海明首先投入足球产业。1994年,在川足最困难的时刻,曾海明率先支持,斥百万巨资买断球队队衣的冠名权,从此,黄衫上闪动着"长富"的身影,在亿万球迷的欢呼声中,驰骋大江南北…… 曾海明奉献社会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对川剧的支持。川剧以清新优美的文学性见长,凭借表演艺术生动细腻,别致传神和生活气息浓郁,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灿明珠。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原有川剧院团跟不上时代潮流,观众稀疏,演出减少,人心不稳,前途迷茫悲观。在演出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曾海明却"执迷不悟"地和川剧联姻,这多少有些出乎成都房产界人士的意料。曾海明一直热爱、关心川剧,他常常思考,企业发展了,员工富裕了,如何回报社会?又如何提升企业形象和员工的文化素养,为新的发展打好基础?作为一位儒商,投身文化事业,弘扬民族文化,是他多年夙愿。经过多方调研和精心策划,他知难而进,毅然决定进军川剧艺术。 曾海明的决策,有他的外因内缘。时值国家关于艺术院团改革的方针已定,川剧走向市场,演员自谋饭碗的趋势已然确立。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及关心川剧命运的各界人士积极探索。曾海明的决策,正好与领导的思路碰撞发出火花,双方一拍即合,政企携手共振川剧。 说内缘,他出生于斯,自幼痴迷川剧,兄嫂都在川剧院工作,妻子刘萍更是当今川剧舞台上担纲扛鼎的优秀青年川剧艺术家,多项大奖获得者。胸中文化浓情,肩上川人道义,促成了他的决心。 曾海明义举扶川剧,并不仅是热血冲动,而是既有长远目标,又有科学分析,既有壮士断腕之沉重,又有拨云见日之信心。这源于他是一个有心人,很早就在反思川剧现有的弊病,思索着川剧走向新生的突围之路。思考中他归纳了川剧观众群体定位不明、人才断层危机、管理和激励体制的不科学、节目的策划包装手段陈旧、缺乏科学长远发展规划等五大弊端。 找到了症结,就是希望所在。他又详细分析了川剧振兴的几大潜在优势:党委政府扶持、公众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川剧自身的魅力、川剧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的地位。 行成于思毁于随。在这些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曾海明充分遵循艺术作品生产的客观规律,引入现代管理和营销理念,以精品剧目为主线,以人才培养和观众市场培育开拓为两翼,以演员签约制和剧组制的科学管理为核心,连接公益、事业、产业化三个阶段的振兴川剧10年规划。这个规划着重于川剧的自我造血功能,彻底解决人才断层这一最大危机,以带给观众一个川剧高雅、高档、精品国粹的全新感受。 首战告捷。与成都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长富之夏 中国戏剧名家名段演唱会》盛况空前,戏票一抢而空。去年随后在"八一"建军节举办的川剧《好军妹》拥军专场演出又获得一片赞誉声。接下来的几场精品演出,煽起成都市民争相观看的踊跃热情,甚至有远在重庆和其他市县的观众乘车数百里来成都一睹为快。尤其是由优秀青年川剧艺术家担纲的《文成公主》在2000年岁末晋京汇报表演、回蓉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川剧精品演出正在成为广大市民关注和频繁谈论话题。"人气"的旺盛,昭示着川剧正在唤回春风。 人文、诚信,打造企业金品牌 乍一看,足球、川剧,与房地产毫不相通,曾海明却坚持要与之携手合作,其中奥妙令人回味。倘若认为曾海明只是单纯的奉献,也不尽然。他看到的是通过对川剧的支持,能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内聚力。曾海明说,"川剧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艺术奇葩,在演出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企业和文化单位联合主办川剧系列演出,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让川剧在我们这代人手上走向失落。当然,通过搞些活动,也可以展示长富集团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文化的档次。"足球属时尚,而川剧则传统,与之结合,曾海明便兼收并蓄。痴迷足球的人数众多,更为中青年所钟爱;而川剧则拥有中老年观众,曾海明参与资助扶持,产出的不正是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吗!曾海明打造的是品牌,品牌虽然无形,但知名品牌是金。 建立自己的企业品牌,曾海明认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深知企业文化居于灵魂地位的曾海明,将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同良好的企业文化相结合,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积多年的经验,曾海明总结出"诚信为本、与人为善、广结善缘"的长富模式的管理理念,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正是这一理念,铸就了知难而上、众志成城、励精图治的长富精神。 曾海明屹立10年不倒,原因在于他一直在走着一条和一般企业家不同的路。而曾海明则一出道就凭借人文建筑的观点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不懈进取与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构筑了长富集团生存与发展之本,形成了以善诚信铸造"长富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