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 晚睡 01:
作为一枚情感作者,血液中都流淌着八婆基因,特别喜欢看各种婆婆妈妈的故事。 比如这几天在某华人论坛上有件新鲜事,一位加拿大女博士控诉自己的未来婆婆是"不通事理的极品",拒绝给自己彩礼,导致她和男友结不了婚,我看得那是津津有味。 故事是这样的。 这位妹子30岁了,来自国内农村,家里三个孩子,她最小,上面有一个哥哥和姐姐,父母赚钱不多,她是靠着奖学金来温哥华UBC读的博士。 妹子的男朋友是温哥华本地人,学历本科,单亲家庭,是妈妈将他和龙凤胎妹妹一手带大,目前在某百货公司就职,收入一般。 女博士学历高,但男友家经济条件比较好,在列治文和本拿比一共有2套房子,男友自己开着奥迪Q5,妈妈开宝马X5,也算是各有优势。 两个人恋爱一年,同居半年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男友的妈妈很体谅他们,提出可以包下小两口的婚礼、婚纱、蜜月旅行钱,问她还有什么别的要求。 女博士提出要10万加币彩礼,并且明确了分配方案,"其中一半帮父母还了帮哥哥买房借的钱,再帮他们把老家的房子修一下养老,当然也会带回来2万当作嫁妆。" 经过我的总结,她要彩礼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男友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自己,只不过家庭条件还过得去,那她都愿意"下嫁"了,男友家理应在金钱方面多付出点,更珍惜她这个优秀的媳妇。 第二、自己老家都有要彩礼的传统,她哥哥结婚嫂子家要求必须买房,父母借钱给哥嫂付了首付,自己很心疼父母老了还一身债,所以自己想从男方家要彩礼帮助父母还债。 第三、女人生了孩子要跟男方姓,不给彩礼怎么好意思提孩子跟自家姓。 第四、父母把自己养这么大不容易,自己结婚之后肯定要留在温哥华,过年过节也是在婆家,不太可能回国,照顾不上父母,彩礼算是一种补偿。 基于以上理由,她要彩礼的态度是理直气壮的,"娶媳妇肯定是要多付出一些的"。 而且她还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替男方着想,做出了让步,"我家那边有个风俗是女方家的酒席要男方出,这条我觉得不妥就算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她的预想发展,听到她的要求,平日里温文尔雅的婆婆突然黑下了脸,说是加拿大没有彩礼这么一说。 婆婆觉得她父母要这么多彩礼是卖女儿,一家人只想要钱,还要求儿子和女博士分手,婚是结不成了。 女博士非常惊讶和委屈,"我本以为婆婆有文化应该理解,且10万对他家真的不多。把我当贼一样防着,要说嫁过去,我真是太委屈了。而且以后我给他家生孩子也会影响事业的,而且还会跟他家姓。我以后上班几十年难道不会挣到这么多钱吗?" 她称未来婆婆是"不通事理的极品",又不太愿意分手,"要说分手的话,我毕竟已经30了,在他身上耗费了宝贵的青春,还同居了半年,这样被白睡了半年,觉得亏死了,该怎么办?" 02:
这个故事看得人十分唏嘘。 首先我科普一下女博士就读的学校。 UBC的全称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建校于1908年,是加拿大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也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51名,并与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女王大学组成加拿大的常春藤联盟U15。 UBC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可是杠杠的,在整个北美洲基于科研成果而成立的公司数量,UBC大学名列第三,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 它也是加拿大最难申请的大学之一, 申请的学生不仅需要优异的学术成绩并且需要有优异的课外活动成绩如领导经历,大赛奖项等,每年将近有30%的学生从不同的院系中被淘汰。 把学校介绍得这么详细是想说明,这位农村来的姑娘,能靠奖学金到UBC读博士,本人一定是非常优秀和勤奋的,算得上是标准的精英了。 但就是这样一位姑娘,还是会局限在那些我们普通人都觉得十分陈腐的观念中。 她为什么会要彩礼,因为她们村的姑娘们都是这么活的,大家都要。 即使她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回乡结婚大概彩礼也不会少,所以她觉得很委屈,我堂堂一个博士生,怎么都比不上一个初中生。 至于那些初中毕业打工的姑娘大多都是相亲结婚,即使拿了彩礼也未必幸福的问题,她是顾不上考虑的。 她虽然在世界一流名校中读书,过着和她们完全不同的生活,但在婚恋的原始价值观上,她和她们是同步的——彩礼才是彰显一个女孩身份的最佳途径,不要彩礼,会被婆家看轻。 这个才是她要彩礼最本质的驱动力,什么心疼父母,想要为父母还债,都是表面的借口。 如果真的是心疼父母,想要帮助家里,她可以推迟结婚,靠自己的收入名正言顺地补偿家里,毕竟毕业于UBC这样的名校,未来收入水平绝对不会低。 即使要结婚,明智的做法也是坚持组成一个更独立的现代化小家庭,这样将来才能有底气拿自己的收入帮助父母,而不必看婆家的脸色。 她的做法却实在有点短视,十万加币的彩礼,也不过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用这笔钱买断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以后再拿钱都不那么名正言顺,没准还会导致闹矛盾,真的不合算啊。 除了要彩礼,其他原生家庭埋藏在她基因中的落后思想,依然阴魂不散。 比如她到国外读书、定居,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到结婚时却成了"我嫁到你家不能回国照顾父母"向男方待价而沽的理由,这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情结。 她极其认同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妹妹有义务帮助哥哥买房,减轻家里负担。 她觉得和一个男人结婚,就是丢弃了自己的家庭成为男人家的女人,还要给男人家生孩子,实在吃亏。 她理解的男女关系也颇为有趣,男女同居,就是男人占便宜,女人贬值,不结婚女的就被白睡了,十分吃亏。 男人一定要比女人强,不强就是"下嫁",心里委屈的很。 男孩主动追求,就应该自贬身价,付出更多,满足自己的"下嫁"情结,但她自己又何尝不是看在对方雄厚身家的面子上答应的呢,一段本来是各取所需的关系,到了她那里失衡了。 这一切的思想,都和她那国际名校的学历太不相称了,不怪准婆婆翻脸,大概实在是无法理解。 03:
目前这件八卦没有看到后续,不知道是否真的分手。 不过事情搞到这种程度,已经暴露出双方严重三观不和,她觉得婆婆是极品,婆婆觉得她是极品,双方完全不在一种价值体系中,散了最好,即使勉强,也很难弥补彼此之间巨大的差异。 结婚到底应不应该门当户对? 我的答案是应该。 但这种门当户对不再是过去的所强调的身份和金钱,而是精神、习惯、价值观上的门当户对,相爱时两个人可以单纯的相爱,一旦谈到婚姻,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一定会显现出来。 之前我有一位读者,和男友感情很好,但男友没工作,家人还没文化、不讲理、护短,她父母反对他们结婚。 她重视的只是感情,觉得和男友在一起很开心就足够了,"经济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回她,"经济问题当然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指标,但是在经济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能力问题、阶层问题、家庭问题。" 很多婚姻悲剧的发生,都不一定是因为钱的纠葛,而是选错了一个家庭,走到了一个生存规则和逻辑完全不同的环境之中。 比如你有文化,处处讲礼貌,而对方没文化,成天粗声大气,你怎么适应? 你觉得做人要享受生活,讲究品质,对方认为这就是臭讲究,不务实,南辕北辙的心态怎么往一起揉? 婚姻是每天的柴米油盐,一日三餐,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想要把日子过好,与其说考验感情,不如说是在考验两个人能不能吃到一起、玩到一起、聊到一起。 做不到"门当户对"的婚姻消耗感情,而"门当户对"的婚姻有助于巩固感情。 在女博士的故事中,彩礼并不是一个关键词,感情表面上毁于所要彩礼,实际上映射在彩礼背后的,是双方家庭的理念不同。 也许女博士遇到一个愿意满足她条件,与她观念相同的家庭,就算落后也能落后到一起,传统也能传统到一处,自然皆大欢喜。 所谓结婚,说白了就是认领和自己是同类的家庭,你从一个家庭中走出来,终究还是建立一个和过去类似的,你更习惯、更认同的家庭,才能过得好。 好的婚姻,是不看对错,只看合适不合适。 - END - 作者介绍:晚睡,作家、情感咨询师,一枚斜杠中年码字工,喜好解读复杂情感迷局,关注女性独立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