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猜中开头猜不到结局选择外企央企或私企的十年之后


  原来开了个帖子讲过公司普通员工嫁给富二代的故事,结果故事写完了,又想写写我身边同学们的故事。十多年之后,当年的选择是否正确,已经可以看出端倪。生活的发展总是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有些人的现状也挺叫人惋惜。
  不讲道理,就讲故事。
  先从外企讲起。
  现在看来,外企是最毁人的,当年我身边有三个很熟悉的女孩进了外企,还都是知名500强,无一不被毁掉,当然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外企毁人的规律很明显,就是刻意制造并利用人性中一个很可怕的弱点——优越感。
  先讲A吧,A是我的发小。
  我爸爸和她爸爸是同事,我俩住同一个机关宿舍楼,小学一块玩,中学同班,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回家到了家门口,还要推着自行车聊到天黑才各自回家。她比我漂亮,比我学习好,但并不影响我俩的友谊,因为我俩性格非常互补,她心直口快,仗义热情,我胆小内向一点。我俩喜欢的男生也不同,她喜欢阳光帅气的,我喜欢成熟霸道的。
  我俩还都是乐观的文艺女青年,没事就去买打口磁带,找翻译小说,聊个梦想什么的。好在我们的梦想差不多,都希望事业生活皆成功,每天衣着光鲜地坐着飞机全球出差,家里还有深情的老公,可爱的孩子。
  大学我俩的专业也沾边,但是她的大学比我好,毕业的时候,她如愿进了当时大家最追捧的外企,我只是进了体制内一个很稳定的单位,做起了跟专业不太相关的工作。
  我毕业的时候,很多央企都到我们学校招聘,只要大学成绩不差,基本都可以进去,所以谁也不羡慕体制内的工作,但是大家都羡慕进知名外企的。
  我尤其羡慕A,她离我们的梦想那么近。
  刚刚有同学提到岗位,我要说的这三个姑娘都是在核心部门作技术的,都是服务业的知名外企。估计熟悉行业的,一看就能看出来是哪个行业。
  我只认识一个姑娘在外企做后勤,不是一流大学毕业,反而是现在最幸福的一个,没有被外企的奇葩文化毁掉。
  外企前台转核心,基本上不可能,起码500强不太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完全是两条线,管理思路都不一样的。而且外企核心部门的入职条件,根本不是后勤部门能相比的。
  但是外企之间互相跳槽确实很容易,估计是都被同一套企业文化洗过脑,比较好用吧。
  入职一个月的时候,A去香港培训,住某知名的全球连锁五星酒店,她说酒店的洗发水真好用啊,香味真舒服。
  废话,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欧舒丹,跟小酒店那些用洗涤灵勾兑的能比么。
  差不多同一时候,我在北京郊区的集团基地开会,其实装修档次就是招待所,蚊子咬了我一身包。
  她打电话说,我们培训都用英文的,我真得练练听力了,六级根本不够用;我说,我们开会怎么那么无聊,领导讲话都跟新闻联播似的,听得我昏昏欲睡(现在想想,当时的我太幼稚了)。
  她回来给我看照片,同事几乎全都是帅哥美女,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一群人夜游维多利亚港,笑得很灿烂。
  我开会回来也有照片,没好意思给他看,是好几十人的合影,领导坐前排,我在后排就是个小蚂蚁。
  她说我找到偶像了,我们大老板(她们都管权限比较大的主管叫老板),香港人,四十岁的女人跟二十岁出头似的,特别帅,培训间歇就和我们聊天,喜欢养狗,喜欢看美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能回家做一手好菜。
  她一说,我就想起了我办公室的大姐们,虽然上班的时候客客气气的,但实在跟她们没有话题可聊。
  刚工作的时候,我跟A还保持着每个礼拜见面或者通电话的习惯,但是慢慢就不行了,她太忙了。
  她那个行业以"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而闻名。其实现实比传闻还要夸张。
  比如说"通宵加班",毕业不久的A已经赶上好几次了。但是她说,没有通宵过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那个行业的外企呆过。而且每次通宵之后,一起作战的同事之间都会产生战友般的感觉,很幸福。
  还说有一次凌晨从国贸打车回家,跟司机说"刚下班",想起圈子里流传的"凌晨下班的,不是小姐就是他们那圈子人"的笑话,赶紧跟司机解释,我是做XX行业的。
  我这边呢,工作上手以后,感觉挺轻松,虽然偶尔也要加班,但是领导从不为难我,有时候,要做的东西太多了,跟领导说一下,领导就会帮我协调时间,反正从来没9点以后下班。
  当然我的收入也比不上她。十几年前,她们那个行业的本科毕业生已经能拿到大几K,绝对是高收入了。
  联系减少了,再见面的时候,就感觉她的变化很大。
  她穿的衣服越来越精致,会化淡妆了,买了人生第一个名牌皮包,开始在国贸一个很贵的发廊做头发,已经能熟练驾驭高跟鞋了,拿出名片,很精致,还有让人羡慕的头衔(现在跟外企打交道多了,对他们这些头衔已经看透了,当时还是很羡慕,因为我连名片都没有)。
  五星酒店的见闻,她已经懒得说了,她们那个行业的规矩是,出去做项目,有五星不住四星,何况,按她的话说,再好的酒店也没心情欣赏,时间都在加班了。
  但这些都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因为A不装X,不做作。她说工作上的事情,我听到的是她的自豪和新鲜,我也跟自己长了见识似的。
  但也有一些东西是我理解不了的,比如她说,她的另一个偶像做事非常认真,有一次,报告已经装订好了,发现一个完全没影响的小瑕疵(甚至连瑕疵都算不上),其实大老板和客户根本不会在意,但她也带领全组的人,熬了一整个通宵逐一改正。
  我说这是为啥,她说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心,每一份工作都是自己的作品,不为客户,不为工资,不为领导,只为自己的心,也要做到完美。
  这个我实在很费解,我的领导总是说,不要把时间花在没意义的事情上,不是埋头干活就可以的,一定要想想别人需要什么结果,用结果说话,而不是埋头傻干。
  随着A融入外企的环境,我们见面的机会更少了。她出差太多,回来也更喜欢和同事一起玩。
  我们聊天的时候,开始有冷场了,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A已经懒得单方面分享了,A需要对她的付出,对她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感同身受的朋友。
  她的一些观点,我也接受不了。比如她说外企来中国,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传播民主,因为外企的工作氛围非常民主公平,上下级可以开诚布公地讨论问题,每一个人,不管什么级别,都是平等的。我说这么说有点过了吧,她说你没在外企呆过,你不懂。
  有一段时间,我们接触很少,我也换工作了,跳到私企做了一些跟我的专业相关的工作,一下子变得特别忙。
  我记不得是多久以后,我们难得见面吃饭,饭后,她居然要求AA制。我特别诧异,我们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是零花钱买了零食也要互相请客的。她没钱,我给她钱花都乐意的。我死活没要她的钱,她说你可真是搞不明白啊。
  那时候,我觉得我会失去这个朋友了。
  没想到,几年以后,我们又亲密起来。
  那是她当了Manager之后我们见面,她依然衣着光鲜,面容却常疲惫的样子。
  她说,我终于明白了一些事情。外企根本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个样子。
  比如我们组里有"VIP",因为能带来客户,根本不用怎么干活就有好待遇的,只有老板和项目经理知道。
  还说,和另一个行业高层人物打交道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这行太可怜了,好几个孩子通宵弄的东西,其实真的没人看那么重的。我们弄一个项目辛辛苦苦的,拿的钱是别的行业的零头。
  她说我永远爬不上去了,因为我看我们现在的boss们都是什么人就知道了。他们想的就是节省成本,多弄项目,该用Senior干的活,派Junior去,大家累死干不完也不管。跟客户面前也像孙子一样。当初我入行的时候,总说职业独立性,职业尊严,其实跟国内同行没区别,就是用高工资好环境哄着小孩干活罢了。
  然后她就说到同事咳嗽很久不去看病,最后居然是肺癌,才三十多岁。
  她说,我要学会给自减压,该偷懒就偷懒,今年的目标是把偷懒学会。
  当时,我问了一下她的收入,居然跟我差不多,我非常惊讶,原来是所得税太高了,三分之一都交税了。我到私企以后,涨得挺快,但没想到能追上她。
  这回她没跟我AA,我说我请你吧,你这么辛苦,她说好吧,早知道吃更贵的。我当时觉得,我的A又回来了,后来发现,远不是那么简单。
  A说自己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了,准备换工作。
  但是后来她找了无数工作,都不满意。A嘴上说只要不是那么累,能养养身体就可以了。但是真到具体的工作摆在面前,她就不满意了。
  清闲的工作,她嫌待遇不好,说收入一下子下降一大块,接受不了。
  民营公司拉她入伙,有股份,收入可能更高,但需要拼博,也有风险,A觉得一样的累,还不如在外企,何况外企只是单纯的身体累,她说她可不想操与人打交道的心,太累了。
  甚至有个工作,待遇很好,也不是很累,只是工作环境差一些,只是普通的商务楼,A也接受不了,说每天穿过去的衣服去上班,都不搭。
  每次她和我商量,我都能感觉到,她是希望我劝她留在外企的。
  现在想想,她舍不下的东西真的很虚幻。
  我前面写了五星酒店,其实我还应该写写她们那些必须穿礼服参加的年会,写写国贸一大堆高档餐厅拿着她们的胸卡就可以打折,写写我爸单位的人听说A在X公司,也会恭维她爸爸几句。
  就是这些东西,把A给网住了。
  其实外企四年是个砍,跳出去了,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这时候,就08年经济危机了。
  刚刚想到一点,A舍不下的,除了外企的光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上面有人说的,没有"勾心斗角"的工作环境。
  外企怎么可能没有勾心斗角,每个企业都需要"善于勾心斗角"的人,再大的企业都一样,要不然怎么拿单子?谁来协调各种人事和利益?自己做公司以后,跟外企打交道多了,发现越是高层的,越狡猾,跟下面做技术的,根本是两类人。
  但是基层岗位,做技术的岗位,那大多数人只要干好活就可以了。
  可是在服务业,工作质量很难量化,那么就只有让员工自觉自愿地燃烧自己,才能最大限度的创造利润。
  大外企在这方面不愧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熏陶出来了,他们首先招一些名牌大学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特点就是学习好。
  学习好的人有个毛病,就是把自我价值和自己的努力成果挂钩,自己干出来的活太恶心,自己都受不了。而干活干得比别人好,就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
  这本来是好事,但是经过洗脑,这中责任感被强化了,就成了"为了自己的心""为了自我价值"而工作,根本不需要监督的。
  同时,外企还提供最好的工作环境,和最大限度的光环与虚荣,让员工觉得,我就是这么优秀,我不屑于偷奸耍滑,我不屑于勾心斗角,我不屑于算计,我不屑于像外面那些没素质的人一样,因为我努力工作,所以我有资格享受这一切。不断强化这些好学生因为工作努力而产生的优秀感,最终成了优越感。
  写到这里想起来了,A到现在也总是说"中国人就是"如何如何。
  这下好了,员工都不算计公司了,心眼都不留地拼命干。
  可是外企算计员工么?当然了!算计得更彻底。
  08年的时候,外企的残酷性就体现出来了,裁人那是毫不手软,尤其中层,工资高,不可替代性低。很多公司划了线,没达到某一标准的,比如没考过某一职称的,一律解除合同,当然,赔偿是很规矩的,按照入职年限发。
  A庆幸自己不属于要裁掉的范围的,说有些同事拿了解职赔偿,就高兴得去旅游了。
  我这时候才看出她从心底不想走。
  很多人说,我有外企的朋友,她们没有优越感啊,其实优越感不见得表现得那么明显的。
  比如A,她和我发外企的牢骚,说羡慕我不用通宵干活,可是说了半天,让她过我这样没有光环,每天跟各种人打交道看人脸色的生活,她已经接受不了了,虽然她嘴上不说。
  后来,A跳到了同行业的另一家外企,继续干。
  又过了大概一两年,有一天,我给她打电话,她说她已经辞职了,在家休息,我很惊讶。她辞职居然没有告诉我。
  出来见面才知道,她在出差的时候晕倒了,意识到身体出问题,才终于下决心离开行业,在家养身体。
  那时候我也从公司辞职,准备创业,我俩就经常一起逛街,吃饭,发生了好几件狗血的事情。
  有一次,一个餐馆新开业搞推广,第一桌客人打一折,第二桌客人打两折,以此类推。
  我两个无业游民抢到第一桌,一百多块钱的火锅,花了17块多,结果A和服务员要发票。
  服务员当然不给,A和服务员吵架,说人家逃税,收钱就应该开发票,被我拉走了。
  路上我跟她说,咱们喝了两瓶饮料,就要几块钱成本了,还有那些肉,蘑菇,人家已经赔本了,你还要发票啊?她才反应过来:"你从这个角度想问题啊,也有道理。"
  另外一次,我没在旁边,就是上个帖子说过的为20块钱吵架的事情,她觉得小贩坑了她20块钱,差点跟人家拼命。
  还有一次是为了买房,那时候房价正好从08年低谷猛涨,她过去和男朋友看房总是挑剔,一直拖着没买。
  我也陪她看了好多,总没有满意的,她看房的标准太高了。有一次总算有了她满意的房子,价格也能接受,结果签合同的时候遇到其它买家加价,但是房主对她印象很好,说只要你加到和对方价格一样,我就卖给你。我说市场就这样,你俩有钱就加点吧,结果她赌气不买,说不能惯着这种不讲信用的人。
  最后房子涨得厉害,她忽然放弃买房了,跟我说,我现在买也买不到好的小区,我就不买了。因为我现在已经住不了你家那种老房子了(我和老公当时买的是城里90年代的旧小区)。我还不明白,问她为什么呀,还以为她身体有什么原因,她说,不为什么,我现在接受不了环境不好的地方,说得我忽然有点尴尬。我才知道,在她心目中,就算离开外企,我们也不在一个层次上,只是平常人家没明说罢了。
  说到这里,其实也差不多了,除了环境不好的房子,A还有很多接受不了的东西,其实这些莫名其妙的高人一等的规则,都是外企加给她的。这就叫身段拿起来了,你还放得下吗?
  A的现状我不说了,她是我朋友,避免人肉。物质上肯定是正常人生活没问题,但看到她跟我说得抑郁症的时候,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外企害的。
  接着说创业的事情吧,主角是B。
  B是我大学同学,学生会风云人物,女强人型。B倒是不在意物质上的虚荣,很能吃苦,但是外企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她身上烙上了烙印。
  B也是一毕业就进外企做技术,到30多岁出来创业。她的行业和我公司的行业有点沾边,算是一个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可以共享客户。
  创业之后,我们联系比较多,本来是想分享资源,结果却意外见证了她失败创业的过程,我也总结了点教训。
  第一个问题是她太不喜欢琢磨人了。外企做技术的人,大多没什么城府,状态比较自我。当朋友不错,创业就危险了。
  创业以后第一次跟她见面,她意气风发,认为自己的团队技术非常牛,在行业很有名气,市场正好处于起步期,好多烂公司接单子都接不过来,凭着名气,已经有朋友给她投钱,再加上原先的外企里还有自己的死党照应,创业万无一失。
  我本来还想给她介绍几个我的可以挖掘的客户,她问都没问我的情况,自顾自地说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我当时就觉得她还不像个做生意的。
  因为不耐烦观察琢磨人,她对公司的管理基本照搬外企的规则。
  核心团队,都比照外企更高一个级别发工资,并许以股份。后勤方面就订了一些绩效规则,比如给前台打分,按分数发工资。
  我劝她,最好别搞那么死板,小公司,有时候得哄着点,就那么几个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她不信,她认为,前台这种职位,随便招一个,按照规则管理就好了。
  结果前台频繁辞职不说,有一次招标,前台不知是故意捣乱还是无意疏忽,差点出大错。
  当然,创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卡在销售上了,而归根结底,还是不会识人。
  她那个外企里的死党,并没有像她以为的那样给她介绍客户。其实我早想到了,烂公司能接到单子,自有"理由"。在江湖上混,千万别随便说别人是"烂公司"。
  而她觉得人家会把单子介绍给她的唯一理由,就是我们"关系"好,我的团队技术好。
  等她反应过来的时候,其实还是有办法补救,就是找那个死党,或者相关人,死缠烂打,许以利益。
  都这时候了,就别抱着道德优越感了,你带着兄弟们出来,你这时候有责任当牛做马陪笑脸弄单子。
  可她明白真相以后,对她的死党产生了极大的不满,赌气不来往。去找别的老同事,她又拉不下脸,过去她并不把销售放在眼里。
  好在,那时候行业好,就算没有外企推荐,还有其它渠道,B也拿了一些单子,但都不太肥,属于拼价格那种。
  这时候,她带出来的人马也出问题了,没有外企的光环,人的心态也变了。
  所以千万别以为外企那些五星酒店之类的,只是人文关怀,其实所有的企业文化都是麻醉剂,一边累死累活地干,干完了给你点常人享受不到的物质和尊重,就没时间琢磨别的了,以干活为荣的文化就是这么来的。
  外企项目主管,相对还是比较好当的,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
  大家本来是抱着出来发展更好的心态,想着公司做大,也当个元老,搞个管理啥的,结果还是每天在外面干活,都是小单子,外企的光环也没有了。虽然工资多了,人心却浮躁了。但是直到兄弟们叛变,她才反应过来。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聪明的B居然被骗子骗了。
  其实骗子最先盯上我们公司的,是我一个朋友介绍认识的,说此人正好在我们待挖掘的目标客户(某赫赫有名的央企系统)有大资源。
  这是我做公司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骗子。
  我和老公见到骗子了,还请他吃了顿饭。不过我们挺警觉。我上个贴子写过,我家长辈有个朋友,就是给人牵线搭桥介绍生意的,所以我对这个圈子有点了解,基本都是骗子。
  骗子指定了一个海鲜餐厅,我一听就觉得是骗子的可能性更大了。那个餐厅吃下来,起码几千块,可我连你的身份都不知道。我委婉地跟我那傻朋友说,我老公吃海鲜过敏,咱们金湖茶餐厅吧。我心想,爱来不来吧。
  结果那骗子带了个不年轻的女人就来了,开了个沃尔沃。
  吃饭的过程就不细说了,两个细节一下就暴露他是骗子了。
  一个是,问他要名片,他从兜里拿出一张纸,纸上有字,他故作没注意的样子,在背面写了电话和邮箱。我拿过来悄悄翻过来,正面写的是:XX(那个央企赫赫有名的掌门人)的侄女,x月x日从美国回京,航班号:XXX,请于首都机场X号贵宾厅接机。
  我当时就想乐,这也太弱智了,这不就写给我看的么。
  然后就是谈项目,什么这个央企在我们这个行业有多少亿的预算,大领导准备把项目交给他运作,但是他没有公司,准备找一个信得过的公司拿项目,可惜我们现在认识他已经有点晚,他已经谈过几个公司,不过既然已经认识了,就是朋友,以后多联系。然后他还神神秘秘地转发给我一条短信,我一看,是项目启动的立项报告,什么项目的重要性啊,目标啊,项目计划啊,预算啊,他千叮咛万嘱咐不要给别人看。
  我本来想逗逗他,被我老公打断了,他说我们公司太小,估计承担不了这么大的项目,如果他现在的公司合作不顺利,再找我们。那个骗子后来还真找了我们一次,暗示我们有机会上,我们没搭理他。
  这个骗子被我俩回味了好久,我们还说,怎么会有人上当呢,这太明显了。
  后来有一段时间,B就有点神神秘秘的,跟我说正在弄一个正经项目,具体是什么又不说。我当时想,可能是我的竞争对手帮她呢,毕竟我们两个行业太近了,她跟别人走的近,我也能理解,毕竟我们小公司,也帮不上她太多,她当然要保护合作者。
  直到几个月以后,才听圈子里其他人说有高人帮她整某个央企的项目,但没整下来,花了不少钱。我就想到那个骗子,后来一问,果然是那个名字,但她仍然不认为那个人是骗子,说是方案没做好,再具体她就不说了。
  为了保护B的自尊,我没揭穿。
  当时我不理解B被骗,现在我理解了。越是她那种要强的性格,才越容易被骗。
  再说B的第二个问题吧,太把"技术"当回事儿了。
  估计说这个,骂我的人更多,但无所谓了,看到帖子里,有小朋友问到创业的问题,那就写写吧。
  一般来说,创业的时候,千万别把重心放在技术上,除非你是不可替代的技术,或者目标客户对技术的敏感性非常高。
  B的技术,确实曾经在国内风光一时,当年她出去讲课,一天就是万把块的酬劳。所以B出来之后,仍然津津乐道自己的技术,尤其爱说一句话:"全国能把XX产品弄懂的人,不到五个。"XX产品,就是A公司原先那个外企的一种产品,当时确实是市场上最好的产品了,A主要就是实施这个产品的。
  有一次,我发现一个线索,某制造业客户对B的产品有兴趣,但是预算有限,如果用B的产品,光购买产品的费用,就超支了,何况还要实施,但如果用国产替代产品,就还算一个比较肥的单子。客户也比较倾向于用国产产品。(B口中的那几家烂公司,一般是国产和进口产品都做。)
  我建议B用国产产品做,但是她回答我一句话:"内个东西我没法做!"想了一下,当年B在外企的时候,一定很瞧不上那些拙劣模仿的国产产品甚至做国产产品的同行,所以我也没再劝她。
  但是这些年之后,我发现,目前他们行业的国产产品已经做得有模有样了,B那家外企的产品,也不得不大幅降价。
  接着说B的第二个问题吧,太把"技术"当回事儿了。
  看到某几个ID试图激怒我,感觉很好笑。"技术"和创业的问题,看来还是要说完,否则很容易被这些ID断章取义。
  站在老板的角度,我也会鼓励技术主管培养某种程度的"技术优越感"。所以我们尽量不让他们操心无关的事情,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因为技术优越感本身是非常可爱的。有了技术优越感就有不服输的劲头,高难度项目来的时候,不用动员,技术人员也会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
  带一个有点狂的技术大牛出去做售前,可以让客户看到,我们的人对于技术的执着和热爱,哪怕大牛滔滔不绝的技术词语,客户根本听不懂,也有助于建立信任。
  但是,这种信任有一个大前提,就是除技术大牛之外,对方公司还要有不那么"执着于技术"的高级销售、主管或者老板。
  我前面说了,除非所在的行业对技术特别敏感,那老板是技术狂人也无所谓,因为这种情况下,客户会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销售做的粗糙点,也不影响。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客户眼里,备选公司都差不多,哪家公司好交流,就容易倾向于谁。
  刚开始和客户建立信任的时候,做技术的人不服输的劲头,反而成了劣势。这跟"一根筋"眼中的拉关系搞潜规则,还真不是一回事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两个销售找你推销保险,一个说:"我们公司的产品线非常好,最适合中国国情,您了解一下吧。"一个说:"现在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确实有相似的地方,您选择我们,就是给我个机会,我给您推荐最合适的。"你愿意和哪个聊天?
  B从心里无法接受客户被"烂公司"忽悠,把自己的公司和烂公司相比较,也无法理解客户对技术的"不那么感兴趣",另外对原先外企的某产品也总是有点无法割舍的感情。所以不管她掩饰得多好,她这些心理活动和情绪波动都成了销售的障碍。
  在我这个外人看来,就是牢骚越来越多,越来越偏激,客户那边的朋友,一个也没处下。
  自己的力量不够,有时候就要借助合作伙伴。在B创业的年代,她的外企背景还是挺有号召力。也有销售出身的合作伙伴主动找她寻求合作,但是这种合作总是持续时间不长,反而手下大将被挖走了两个。
  B现状不想说了,也不重要。虽然b对某产品热爱依旧,但是国产产品真的已经做得越来越好了。而且,最可怕的是,现在看一看,B的技术,还真比不上她的同行甚至跳到民企的手下了。毕竟她一直是做实施,优势就是实施经验和对客户行业的理解。而她的手下跳出去以后,甚至要担任类似于架构师的工作,除了模仿外企产品,还要考虑新产品的研发,考虑平台稳定性,从核心上开始搞。这么看看,B的技术优越感,其实还真是被外企害的。人家做好的产品,你精通怎么用而已,你还能比做产品的更厉害?
  想回答一个敏感问题,这个帖子也差不多了。
  比如这段话"(LZ)其实是要告诉大家在中国会做事是不行的会来事的才是关键,学问会不会到是其次,问题是关系有没有做到位~"
  但实际上,即使是在那些所谓"最发达"的国家里,真正掌握经济和政治资源的人,也都是"会来事儿,会拉关系"的。
  这大概是人类社会规律决定的,简单的利益分配可以靠规则,更复杂深刻的利益分配,就只能靠"潜规则"和利益的制衡。比如总统接受了财团的赞助,不可能不维护财团的利益,但同时也要维护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比如社会大众的利益。那么到底如维护,维护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手段,都是无法写在法律里的。所以总统一定是一个善于搞平衡搞关系的人。这样的人,必定是"一根筋"眼中的滑头。
  做企业也一样,跟据英文版的维基百科上的信息,比尔盖茨的妈妈跟ibm 的关系,才是微软成功的第一个关键,他妈妈游说当时的 ibm主席,让年轻的微软获得了开发pc操作系统的机会。据说这还是纽约时报披露出来的。pc操作系统对微软意味着什么,不用说了吧。但是光有关系,肯定是不够的,ibm 不会把系统交给一个不靠普的公司。
  但是反过来说同样也是成立的,那就是,当年靠普的公司肯定不止一家,但是微软只有一个。
  苹果的崛起,也同样离不开一名慧眼识珠的销售天才兼投资人。
  能看原版英文书的同学甚至可以搜索一下美国畅销书里,专门教人搞Networking的书有多少,里面说的东西与我说的有没有区别。
  不过,光有关系,起码在我们这一行,是远远不够的。
  我前面说了,骨干人员的技术优越感,是科技公司成功的一个关键。
  而好多有"关系",做销售出身的老板,做技术公司也失败了,就在于,他们不敢培养技术主管的优越感。
  他们怕技术主管膨胀了,就不好控制。这些人往往喜欢用两个技术主管相互制约阿,强化公司的行政管理氛围阿(比如提拔围着老板转的行政人员做高管),随意变动项目(啃过硬骨头的技术大拿就调开,让弱一点心腹吃现成)之类的办法"控制"技术主管。
  事情做不好,别人不会老给你机会的。这样的公司,倒下的也见了不少,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本来不想回贴了,看到有些很好玩的回复,某些ID越是气急败坏,我越觉得这个帖子发对了。
  就再贡献一个故事吧,不是有人说,我没跟外企打过交道么,好吧,说个我本人的故事满足你们。
  当年从体制内的单位跳出来以后,我差点进了一个全球有名的外企,D打头的跨国传媒集团,旗下有个非常有名的报纸是W打头的,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我虽然不是学外语的,但是在学校爱看点原版电影原版专业书什么的,英语也能唬唬人。然后呢,我就从某招聘网站上看到这个集团招聘翻译。
  然后我就在线发简历,在线试译,然后现场笔试,反正好几关都过了。
  然后就是面试这一关了。不止一轮,有中国人,有老外,有英语有中文,反正都特别Nice那种。
  我现在只记得有一个白人,称赞了我的翻译,然后笑咪咪的问我想去D集团做什么,无论我说什么,他都用两个蓝眼睛瞪着我的眼睛,那么认真地听,频频点头,发出赞扬的声音。还问我喜欢哪个乐队,我说我喜欢英国的XXX,他就和我高兴的聊那个乐队,面试仿佛变成了乐迷聚会,那个High。
  High完了,工资都谈好了,刚开始面试的女性中国主管又来了,脸色有点凝重。
  她说她要说一下工作安排,我们这个部门的翻译,是分三班倒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早上七点到下午三点,下午三点到晚上十一点,晚上十一点到早上六点(也不排除我记得有小误差)。每个人都要轮班的。上班时间,就是不断翻译财经讯息之类的给D公司的华语用户。
  我一听就懵了。夜班我听说过,这半夜翻译算哪般啊!
  现在我只记得,面试结束后,有一个中国女性主管(是不是最后面试的那个我都忘了),用委婉的方式劝我留下,还说,她干的时间长了,发现半夜那一班反而比较"思路清晰",因为都是美国的新闻,不用换脑子。
  另一个中国女性主管,最后我临走的时候,轻轻拍了拍我,说夜班的事情不是小事,一定要跟家里人商量好。
  那个白人再也没露面。
  当年我还懵懵懂懂,跟老公一说,他大骂,人渣!为了省点美国的人工成本,这么用中国人,你知道夜班多毁身体么?还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人根本受不了的,又不是医生这种职业,美国找不到几个白天能翻译的人么?天天让人半夜干活,垃圾公司,把中国人当廉价劳动力,咱不去,给一百万咱也不去。
  我现在想起当年那个鬼子,只想说,恶心,还他妈"你喜欢什么乐队?"心里想的还不是"我得Nice一点,人性化一点,这样才能忽悠一个SB来干这个短命的夜班活。"真要是人性化到关心中国员工兴趣爱好的程度,也拜托您关心一下员工的身体吧。
  想起那个自己干夜班,还劝同胞上夜班的中国女人,就是一句话,洋奴才,卖了自己还想卖别人。
  而那个跟我说"好好考虑,和家人商量"的同胞,我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温暖。
  当然,后来,D公司终于把夜班组搬到美国去了,而我认识的一个D公司的翻译,那个欢呼雀跃啊。
  题外话,当年,我爸爸妈妈倒是没有坚决反对。似乎还有点被D公司折服的样子。呵呵。可见天下父母,是什么样子都有的。
  当然,愿意干夜班是翻译的自我选择,我无权批评。哪怕我觉得,为了什么事业,也不值得牺牲身体。
  但是谁要是跟我说D公司人性化,公平正义啥的,我吐他一脸唾沫。
网站目录投稿:香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