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家长过度维权无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


  当前,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不敢教育"的现象。因为害怕承担意外风险,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学校连基本的劳动实践都不组织;为了避免校园意外伤害,有些学校要求学生不做不安全的活动和危险游戏;还有的学校为了避免招来非议和成为新闻舆论的焦点,对于扰乱课堂秩序、不按时上课等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也不敢轻易批评、教育学生,形成了一种看似是"不敢教育"、实则是新型的教育不作为现象。
  家长指出学校、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就体现了他们对教育的关注,这对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和提升教育水平有很大帮助。如果学生在学校里身心受到伤害,家长采取正当的方式维权,这无可争议,而且家长懂得维权,不仅顺应了依法治教的趋势,也能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精益求精、提质增效。
  批评、惩戒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要的批评、惩戒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维持良性教育教学秩序的必要条件。当然,学校、老师不可能对学生承担无限责任,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和教师之所以"不敢教育",一方面源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教养。现在,有些家长几乎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为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铺路、搭桥,充当了包办、代替一切的角色,生怕自己的孩子绊倒、输在起跑线上。这种保姆式的教养方式使得家长在孩子遇到任何细小伤害时都容易出现过激反应。另一方面,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经常"闹一闹"能促使老师更重视自己的孩子。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对孩子有利,不怕维权过度。其实,这种过度维权实则是无理取闹,会产生极强的副作用,危害很大。
  一是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使孩子对学校产生敌意,在潜意识里抵触老师,破坏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习、成长。同时,也容易造成老师、同学对这些孩子"敬而远之",从而使孩子因缺少关注和玩伴而变得孤寂和焦虑,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会束缚学校的手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家长动辄以咄咄逼人的姿态维权,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教师长期处于这种防御的心理状态下,必然无法全身心钻研教育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委曲求全地以讨好和迎合家长为目标,或者慢慢学会明哲保身甚至消极怠工,即使明明知道孩子有缺点、有错误,也不敢管、不愿管、不去管,从而导致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
  三是会激化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的矛盾,产生更大的隔阂。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如果学校、教师和家长不能有效地配合,而是互相质疑、指责甚至防备,不能形成有效合力,反而会彼此消磨,教育成效可想而知。
网站目录投稿:天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