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二、考试范围 (一)政治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 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 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三部分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家制度 (1)我国的国体 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3)我国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 (4)我国公民与国家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与政权 政党的特征;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我国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当代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2)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3)我国的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四部分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二)历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井田制和分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农业和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5)先秦时期的文化 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2.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 (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 3.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4.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 5.五代、辽、宋、夏、金、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理学和史学;文学 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 (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 (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