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崇尚、爱好诗书礼仪是君子必备之品德,这是古往今来之共识。从"说礼乐而敦《诗》《书》"到"执义坚固,敦悦《诗》《书》。"雍正稍加改动而题写的"悦敦诗礼",却是非完全之本义。 一笔重按始,竖后上提却太过于上而连笔成虚,到了中间竟然还有一个成了竹节状的小停顿。这样的失误对于一个基本功扎实的习书之人,是完全不可能犯的错误,单就此而言其书写时候心中的犹豫不果敢可见一斑。 帝王学书自然有他的优势,可以有大量的名家书帖,可以请最好的老师等等。然而凡事都有利弊,其所处位尊必以正宗自居,而这种正宗意识的过于浓烈却往往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少了艺术最应该有的创新精神。 雍正同样也是逃不出如此之藩篱,他从基础就很正宗,学的是王羲之。然而正统书艺之最大的"陷阱",往往会堕落于公式化,程式化,而这些不用看别的,单看一个笔画就显而易见。 这篇雍正笔墨中,字中横与纵的接笔如"风",尖出轻触微微的上提形成一个弧形的弯头,再下按横拉。当然这样的接笔用在一个字中并没有毛病,然而在篇中众字中皆用这样的笔法,这种千篇一律就会显得呆滞。接下来的"每"字、"帝"字的两处都是如此。只不过这三行三列的九个字而已,就如此的重复,那只能证明你的手中可以用的招式太少了,一招鲜吃遍天的保守度太高了。 晋王的古朴与董其昌的逸气,那是很多人用以赞雍正书法的美句。这其中是根据他的学承而言,基础学晋之王,后学董其昌。的确,雍正的书法基础打的还是不错,然而对于古朴在他的字中我却不知所云,如果说会有一种媚的时尚倒是有几分贴切。 董其昌的书法被先帝康熙于书体大盛,雍正自然也流于其中,他的行楷中有许多就是董氏的帖影。而实际上董其昌的笔源也是自于王羲之,雍正在同一条传承路上自然容易笔墨拾遗。 说到逸气,在骨感风趣中,王羲之比董其昌高出不少,董其昌的逸气是一种清逸,简笔淡墨疏空上行。逸气的笔画,通常我们贯之以笔法中的上提为主,这样的笔画不轻浮就必然要以骨力,意即为笔愈迅疾骨愈力之正比。 康雍乾时代总是被我们连着谈起,书法也自然会被做一比较。《浅说清代盛世帝王书法》写道:"雍正书法与康熙、乾隆相比,康熙的字逸美,雍正的字放达,乾隆的字甜丽。相比之下,雍正的字个性更为舒展,意趣表达更为自然。" 最爱题笔的乾隆字是其中最不济的,他的字只是"如镜取影"的最初阶段,只是表面之形而无质无骨。康雍二帝基本很多时候都是不分伯仲,然而许多所谓专业人士的评论都言其雍略胜于康,其实就是因为后期雍正的放达。 这种放达其实在于雍正对于自己书法的一种反思而做出的举动,不仅仅只局限与赵董的美体,而去刻意增加了米芾的意趣。看他的行草作品,第一时间还是董其昌的感应。然而在速度上、对比上、墨色上都与之前的作品有了不同,而这种改变就是因为对米书的学习。 振迅天真与皇家气象,在雍正的笔下终究没有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心有余而力不足,书家的一种高层次提升中,雍正的天赋学养皆不够济。 这就是书法的残酷,也是书法的客观,不在乎你的档次高低,一纸一笔一眼即知你的书艺,你的本事。 文: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