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爱的牵挂请判母亲十八年徒刑


   爱 的 牵 挂(58)
  编辑制作:林夕梦
  请判母亲十八年徒刑
  张倩倩
  说实话,过去我一直不是很喜欢我的妈妈,更多的是讨厌和不知感恩。
  中学时代的我一直觉得妈妈唠叨,废话太多;妈妈很笨拙,不会算账,到收购站卖废品都会被人骗;妈妈不注意着装打扮,到我就读的中学找我,我都觉得丢面子;妈妈做母亲不称职,照顾孩子不周,所以我至今被感冒的后遗症鼻炎困扰……
  读大学离开了家,才感念起妈妈的好来,开始想念她。但是,直到那次教育学的一节课,我才深刻认识到原来我对妈妈的评价太不公平,妈妈其实很苦很累很委屈。
  忘了是什么话题开始的谈到了做母亲的艰难与辛苦,我清楚地记得蓝老师说过一句话,而且会一直记得,她说,请判善良的母亲18年有期徒刑!
  话音落地,班里就立刻静下来了,那一刻,我感觉坐在教室里的同学都被震住了。做母亲怎么和判刑牵扯上了?做母亲真的这样痛苦、束缚、压抑吗?就像做囚犯?
  紧接着,她开始讲述自己抚养教育独生女儿的故事。 "我读完研究生就参加工作,28岁那年生了我女儿。孩子才一岁的时候,就开始做梦,看别人的孩子都能培养得那么优秀,我家孩子肯定也行,我就计划着我的孩子将来应该也能成为音乐家、画家或者舞蹈家。于是,在她7岁的时候,我狠狠心花了两万块钱买了一架钢琴,结果呢?人家偏偏不领情,不像别的小孩子,不想学就拿刀剁自己的手指,自残。一节课200块钱的钢琴课哎,在学费交到6000块的时候,她从单杠上摔下来,结果把自己的锁骨摔断了。把自己摔伤以后,她还很兴奋地跟我说:‘耶耶,妈妈你看,我现在摔伤了,没办法学钢琴了!这总不能怪我吧?’到现在,那钢琴还在那里,干啥用呢?我又不会弹,摆放臭袜子——好,算你狠!"讲到这里,因为蓝老师那搞笑的叙述风格,丰富的肢体语言,班里笑成一片。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总不能勉强她学啊?强扭的瓜不甜嘛!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家小孩很乖的,有什么事都跟妈妈讲,从来没跟我顶撞过。到她十四岁上初二的时候,形式就不一样啦!看人的时候贼眉鼠眼的,甚至开始用眼睛瞥人,还开始偷偷藏钱买什么青春小说,学习上跟大人打游击战躲猫猫。她一个人在屋子里,装作是写作业,其实在看小说,你一推门进去,立即正襟危坐,装腔作势地刻苦学习。没办法,我就实行大扫荡啊!趁她不在,进去搜小说书,枕头下、被窝里、柜子里居然都没有,奇了怪。有一天,我进去打扫卫生,拖地的时候无意间发现,那些花花绿绿的小说都扔在床底下——我被她气得呀,恨不能揍她一顿,要说打吧,她爸爸又拦着不让打,可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终于有一天,说服教育不管用,和平谈判出了岔子,我们母女之间的战争爆发了。我跟她大吵了一架,因为她屡劝不改,居然还去借同学的小说看,我当着她的面把书给撕了,给她拿钱让她赔给人家,并且扬言以后他们再敢借给她小说看,我就去找他们家长!从这以后,不看了,好好学习。现在,在班里排名前十五……"蓝老师的女儿今年已经读初三了,马上就要面临中考。蓝老师问,"你们猜猜我现在对她是什么要求?"没人应答,自问自答,"呵呵,愿意报考哪个学校?你随便,啊,随便,主要是吃好、睡好,不要有压力哦。"
  好有个性的女儿,下面的同学窃窃私语一阵都笑了起来。
  "我现在做了母亲,才明白做母亲是世界上最艰苦最伟大的职业。家里要是有个女孩子,妈妈的心里负担就重一些,有个男孩子,爸爸的心理负担就重一些,保证是这样的……孩子的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不仅仅是吃穿,还要对她进行教育,常常揣摩她的心理,了解她在想什么……做任何事都要提醒自己,孩子在看着我们,要给孩子做个表率和榜样,言传身教嘛。如果养孩子只关心他们衣食冷暖,那跟养畜生有什么区别?累,肯定累……"是的,哪一个母亲不是为孩子操碎了心。
  蓝老师感概起来,跟我们讲她的心愿,说是如果可以的话,等到孩子成年能够自立的时候,她想去北大做个旁听生,去学经济学,人到中年,她突然对经济学产生很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想说的是,请判善良的母亲18年有期徒刑。18年之后,让母亲自由吧。像我现在做个职业女性,站在讲台上,要完成教学计划里的任务,但是,当下课铃一响,放学走出教学楼,我立即就要进行角色转变,我就不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孩子的妈妈,脑子里就开始盘算今天回去要烧什么菜做什么饭,我不做的话,孩子放学回来就没的吃……"很多次外地举行教育活动,蓝老师放弃不参加,即使偶尔出差也要不停地往家里打电话,有什么节日的团体旅游,蓝老师也推掉留下来陪着孩子……
  我想起自己的妈妈,其实也一样付出。虽然她只是一个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不高,隐忍性格,对于人情世故显得笨拙,穷于应付,常常吃亏,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为自己的孩子付出的爱,却不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母爱逊色。我们根不能用价值来衡量母爱,母爱不存在昂贵与廉价的区别,因为世界上不存在衡量母爱的标尺,母爱是无价的。
  其实认真想想:妈妈是很唠叨,几乎所有的妈妈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是这样,凡事都再三叮嘱,是害怕孩子出错或者受伤害;妈妈很笨拙,因为本来可以很"聪明"的妈妈生不逢时,错过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所以不懂算账,不知道太阳和地球是谁围着谁转;妈妈不太懂得搭配衣服,因为妈妈节俭,买一件衣服都要反复考虑两个月,事实上,他是想让孩子吃穿更好,省下自己的那一份;妈妈不是不称职,她也曾经很自责,不应该心疼孩子怕苦,良药苦口利于病,应该逼着孩子坚持把药吃完……
  记得妈妈生平第一次出远门,去杭州。她第一次爬山,看见山上的草居然和农村乡野里的一模一样,说了一句话,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啊!我不应该笑她见识短。这些年,都是因为这个家,妈妈守在乡下,她本来可以更自由更轻松,但是,为了我们的家,爸爸常年在外,她就一个人守在那里,守着几亩薄地,守着一个空荡荡的院子,守着孤寂清贫的生活。是的,如果可以,请判善良的母亲18年有期徒刑。18年以后,让母亲自由幸福。
  摘自《意林》2010年第12期
  孩子,我只能给你这么多
  琴 台
  孩子,我不能给你什么,我又努力着想给你许多……
  孩子,我不能给你买最漂亮的裙子,我却能将你发旧的衣服洗得非常干净;
  孩子,我不能经常给你买汉堡,我却能不去赴宴,在家为你做一顿家常饭菜;
  孩子,我不能给你买小型摩托车,但是我可以陪你打乒乓球,和你赛跑,给你一个快乐的童年。
  孩子,我看见你在琳琅满目的礼品店前挪不动脚步;
  孩子,我看见你盯着同学家的轿车时,那羡慕的目光;
  孩子,我知道你被人欺负时,受伤的心灵需要妈妈的抚慰;
  孩子,我知道在妈妈不能呵护你时,也给了你一双坚硬的翅膀。
  孩子,我只能对你说,努力学习,我们靠实力去赢得别人的尊重,
  孩子,我只能对你说,用自嘲去化解内心的压力;
  孩子,我只能对你说,用宽阔的胸襟去容纳百川,
  我知道,对于你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我的要求有些过分,
  但是我只能给你这么多,不知道还能给你些什么?
  摘自《意林》2010年第13期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海宁1: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伤心,伤心欲绝。
  她一出生,外婆便和母亲一起照顾她。记忆中,那么多年,似乎是外婆的照顾更多一些。不是母亲不够爱她,而是外婆硬生生地要去分担——搂着她睡,半夜起来照顾她喝奶或者撒尿,一步步搀扶她学走路,甚至去了幼儿园,也是外婆早晚接送。她和外婆一起的时间,比和母亲在一起的多。
  她爱外婆,也爱母亲,很难分清爱谁更多一些。所以,外婆走了,她那般难过,哭到歇斯底里,哭到失去力气,不睡觉,不吃饭,守着已经离去的外婆,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和带走。外婆终究被带走的时候,她发疯般地和人撕扯起来。父亲和母亲一人一边拉着她,她挣扎,太用力,衣服的袖子都被撕开,张大嘴巴却喊不出来——已经哭到了失声。
  外婆走后,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和她一样的吃不下睡不着。
  可是母亲却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
  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想,外婆在的时候多么爱母亲,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还坚持做饭打扫卫生,为的就是不让母亲辛苦。她记得很清楚,在她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哦。"
  那句话,她一直听到16岁。很小的时候,是天真地答应。大一些,外婆就会要求她认真地答应。只有她认真答应了,外婆似乎才放下心来,微笑着将她拥进怀里,喃喃自语:"妞妞对妈妈好,外婆就放心了。"
  母亲是成年人了,她不知道,外婆究竟不放心母亲什么呢?于是有一次她忍不住问起来。外婆就叹气:"我就是不放心你妈,在这些兄弟姐妹中,你妈最小,早产,身体是最弱的,小时候受的罪最多,有次犯病差点被我给耽搁了……"她明白了,是因为外婆太爱母亲,大抵在外婆眼里,母亲永远都是那个最弱的、最需要被保护的孩子吧。
  可是外婆这样地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生气到心里甚至渐渐有了怨。2:对她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开始只当她是为外婆的去世难过,对她越发地好,甚至有点讨好她。可是,母亲越讨好,她越觉出母亲对外婆的薄情。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她书桌边渐渐冷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
  然后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了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在注视她,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除了对外婆辞世时的淡漠,母亲从来都是爱她的。
  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了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的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屋里太黑,母亲怕弄出声响,几乎是挪出去的。
  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声喊了一声"妈"。
  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乖?做噩梦了?"
  她摇头,笑笑,那是外婆去世后她第一次对母亲笑,然后用曾经对着外婆的有点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
  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
  她伸个懒腰,装作若无其事地说一句"起床喽"。
  那顿饭,她吃得很多,倒是母亲没动筷子,一直看着她吃。好像她饱了,母亲就饱了。
  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在没有了外婆以后,母亲的爱,甚至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
  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冲刺的几个月,母亲明显地消瘦下去,忽然发现母亲的头顶中心的位置,钻出了一些杂乱却清晰的白发,她看着那些参差而清晰的白发愣住了。
  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
  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那是外婆走后第一次,她对母亲提起了外婆。
  母亲忽然就哭了。3:她和母亲,再无了隔阂,就这样被宠着呵护着,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人生一帆风顺。婚后半年,她怀孕了。在她怀孕的那年,刚刚50岁事业依然正好的母亲坚决办理了内退,照顾她。就像当初外婆照顾母亲那样,母亲成了外婆当年的翻版。3个月产假过后,母亲坚持要自己带小宝,晚上也带着小宝睡,不让她受那份午夜三番两次爬起来给孩子喂奶的辛苦。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其中有个小测试,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最好的朋友——外婆不在了,她没有兄弟姐妹,所以这样排列了。
  然后,教练要求压倒第一个手指的时候,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小手指。毫无疑问,在友情和亲情间,她选择了亲情。
  下一个,她却为难了。父母、女儿和自己,似乎都是不能失去的。可是活动却要求必须压倒,万般为难地,她选择了父亲。女儿还小,需要她照顾,没有父亲,她也会照顾母亲。她在心里说,爸爸,请原谅。
  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她选择了自己。心里微微舒口气,即使她不在,母亲可以照顾女儿,原来在她心里,她爱母亲也是胜过爱自己的。这让她欣慰。
  但是,但是最后呢?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忽然感觉到透不过气来,感觉到窒息,感觉到万分难过——一个是母亲,养育了她并始终在照顾和爱护她的母亲,一个是女儿,自她生命中脱离而出的、年仅一岁的、除了依赖她还不会爱她的女儿。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她猛然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
  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
  当时母亲显然愣怔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辜负",也终于懂得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摘自《青年文摘(红版)》2010年第5期
网站目录投稿:觅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