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杕之杜,一株棠梨独自开, 生于道左。长在左边道路外。 彼君子兮,不知我那心中人, 噬肯适我①? 可肯到我这里来? 中心好之②,心里既然爱着他, 曷饮食之③? 何不请他喝一杯? 有杕之杜,一株棠梨独自开, 生于道周④。长在右边道路外。 彼君子兮,不知我那心中人, 噬肯来游? 可肯出门看我来? 中心好之,心里既然爱着他。 曷饮食之? 何不请他喝一杯?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噬(shi):通"逝",语助词。适:之,到。"适我"即"到我身边来"。②中心:心中。③曷:同"盍",何不。④周:"右"的假借字,与首章"生于道左"的"左"相对。 [赏析] 关于此诗的主题,主要的有三种解释,即求贤、求食、求爱。求爱是闻一多的解释,见《风诗类钞》。求贤说与求食说不能说没有根据,但我觉得求爱说最为合理,故从闻说。 全诗两章。后一章虽然换了一个字,但意思没有什么发展变化,只是前一章的重复。这种重复,显然是出于演唱(《诗经》中的诗大都是乐诗,今天只能作诗读,当时却是作歌唱的)的需要,当然也不无加深印象的艺术效果。 诗每章各六句。一、二句是说孤单单一株棠梨树,生长在大路旁边。杕杜,独立孤生的棠梨树。《说文》:"牡曰棠,牝曰杜。"《诗经》多处用"有杕之杜"起兴,使人联想到主人公的孤独,如《唐风·杕杜》写 一个失去兄弟的孤独的流浪者;《小雅·杕杜》写一个孤独的少妇,她有丈夫,可是久役不归。本诗用"有杕之杜……"开头,暗喻这位歌者即诗人是个没有找到伴侣的姑娘,是兴而兼比的。 三、四两句为一层,为呼唤小伙子来会。如果上面的"生于道左""生于道周"有暗示"我"——姑娘所在处所的意思,那么,这两句就是约小伙子到"道左""道周"来相会。"君子"用来称呼所尊敬的人,是尊称;用来称呼所爱恋的人,是爱称。这里是爱称,称心爱的小伙子。这两句用疑问的句式,表示祈使的意思。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既然我心里喜欢,我为什么不热情招待他! 诗用反问句式以加强语气,"曷(盍)饮食之"就是我要好好招待他的意思。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少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她既不待父母之命,也不用媒妁之言,自己主动去叩击爱的大门,大胆地去向小伙子求爱。她在追求时,不像《召南·摽有梅》中少女那样矜持、怕失身份;更不像《郑风·将仲子》中少女那样顾虑重重,她在颤动的心房里呼唤情人到来,但又"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这一形象在《唐风》中是仅见的,在《诗经》中也是很有个性的。 闻一多解释"饮食之"说:"饮食是性交的象征廋语。前二句是唱歌人给对方的一个暗号,报导自己在什么地方,以下便说出正意思来。"由于经济的、政治的、生活习惯的、社会心理的不同,十五国风的内容与风格也就各异其趣。二《南》不同于《秦风》;《秦风》又决不作"郑卫之声":同样是爱情诗,然"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朱熹《诗集传》),是《郑风》亦不同于《卫风》。唐在今山西中部一带,当时其地土瘠民贫,政治动乱,因此《唐风》的内容与风格必不同于《郑》、《卫》。那样大胆呼唤男性来与之性交,"郑卫之声"中都不曾有,何况《唐风》?在这点上我对闻说是有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