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师生共读"是整本书阅读中重要的一块,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我们需要优先选择考查学习的名著,还要兼顾趣味性和深刻性。我们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不同的书有必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我们需要划出每天、每周的阅读时间,量化阅读时间。我们也需要把学生的阅读成果用恰当的方式展现出来。当把这样问题都理清之后,"师生共读"的效果也就能显现出来了。 关键词:师生共读 案例研究 《水浒传》 众所周知,"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早已为语文老师所熟悉,有大量的专家、一线教师去研究了如何阅读整本书。这里,笔者想探讨与整本书阅读相关的一个概念——"师生共读"。也许,"师生共读"是整本书阅读最最重要的一环,当要求学生去阅读,而教者置身事外时,恐怕这样的"整本书阅读"要成为空中楼阁了吧? 在讨论"师生共读"之前,笔者还是想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笔者觉得原因有三个。 1.认识世界 我们从出生就开始认识世界,家人的教育,学校的培养,都是让我们不断认识这世界。而读书,尤其是读经典,是我们快速认识这世界最好的方法。了解一个民族,了解一种文化,最快速的方法也是读经典。科幻电影中,外星人想要了解地球文明,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图书馆中或网上图书馆中闪电式阅读。 2.认识别人 国学典籍中常有大智慧,读之如醍醐灌顶。如"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功成身退,天之道"……这是对人性的深刻领悟。认识人性,就是认识别人。所以,若是常常潜心书籍,我们就能对别人更多一份了解。曾国藩善于识人,这与他一生勤读不辍是密不可分的。 3.认识自己 为什么我最后才说认识自己,因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道德经》上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吕氏春秋》上讲到"败莫大于不自知"。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流传最广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这都是告诉我们,人最难的还是看清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点缺点难,认清自己的才情能力更难,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定位难上加难。当你陷入无限的苦恼中时,去读书,书中有你一切问题的答案。 所以读书的好处言之不尽,当然还有个功利的目的——应付升学考试。 何谓"师生共读"?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段读同一本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师生共读"呢?大家应该知道,"师生共读"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它是提升整本书阅读效果的前提,也是开展整本书阅读交流活动的关键,它甚至关系到一个语文老师的职业操守。师生不"共读",如何就同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师生不"共读",老师如何解答学生阅读中的疑惑?师生不"共读",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尊敬佩服? 我们首先遇到一个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书?从现实的角度考虑,选择考试要考的名著是第一原则,比如九年级期中考试要考《水浒传》,那么共读《水浒传》就成了必然选择。但对于时间宽松的七八年级,要读的名著也往往并不耗时,这样的话,一学期只读两本书就显得有点轻松了。我们需要加大阅读量,选什么书呢?笔者觉得,适当考虑"民意"也是应该的。由学生共同讨论,先确定一个大致范围,再辅以教者的观点,尽量满足趣味性和深度兼备。 在书目定下来后,接下来要做一件小事。虽然小,但影响很大。就是统一书本,尤其是统一书本的版本。比如《水浒传》,有原著有青少年版,就算是原著,也有100回合的和120回合的。统一书本后,才能确定共同的进度,进度的一致,有利于阅读和交流。所以,教者指定到同一家书店或网上商城购买,就很有必要了。 进入正式阅读环节后,师生共读有哪些有效路径呢? 一.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 1.略读、跳读、精读和速读 每一本书的厚度不一样,行文的方式也不一样。对于《水浒传》,笔者觉得需要采取略读、跳读、精读和速读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水浒传》之前,笔者就把阅读的方法教给了学生。 先要略读,略读适合阅读序言和目录,比如《西游记》和《水浒传》。笔者建议学生,在阅读《水浒传》时,先翻翻目录部分,把每回合的名字读一读,对感兴趣的、有重要人物的、对仗工整的回合,不妨用笔圈一圈。 阅读过程中,涉及大段大段对风景、打斗场面、人物外貌等描写的,可以跳过不读,这便是跳读。 精读,适合阅读书中的精彩场面,如《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等片段,就需要慢慢品味。 速读,就是带着问题阅读,需要学生快速归纳某个问题。比如归纳有关武松的情节,就需要學生快速翻动书本。 2.朗读和主题阅读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对于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较宜进行朗读。朗读的方式可以多样,指定学生朗读或教师范读都可以。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笔者就带学生朗读。尤其是关于雪的景色描写,值得多读。 主题阅读常常有"分角色朗读""师生互读"等,多是为了在趣读中,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二.安排适宜的阅读时间 名著,尤其像《水浒传》之类较长的名著,学生阅读一见就有畏难情绪。教者除了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外,必要的阅读时间是一定要保证的。如何保证阅读时间呢? 1.每天自读30分钟 学生每天阅读30分钟并不算长,一方面是完成名著阅读任务的需要,一方面是语文积累的需要。 拿《水浒传》举例,每个回合一般需要15分钟,30分钟可以读完两个回合。100回合的全书读完要近两个月,这个时间是较适宜的。有布置就要有反馈,学生阅读的效果怎样,需要及时反馈到教者那儿。比如,第一天布置阅读任务,第二天通过检测的方式了解自读效果。检测的方式也很简单,每个同学发一张小纸条,教者提一两个小问题,让学生把答案写在小纸条上。一般用时两三分钟即可得到反馈。 2.每周共读一节课 每天让学生自读30分钟,为什么每周还要拿出一节课来共读呢?这节课的意义实际上是很重大的。既然是师生共读,首先教者在课外主动阅读是必要的,其次在课上与学生"共读"也是必需的。而且,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安静地阅读,心无旁骛,那读书的氛围是最美妙的,哪怕心再不定的学生也能安定下来,共同感受阅读的美妙。 三.开展必要的阅读展示 马斯洛的"需求效应",最高一级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自我价值体现在哪里?当然体现在成功的体验中,体现在别人的认可里。这就好比,写出了好文章需要找个地方发表,学会了某个才艺需要找个舞台展示。同样的,学生读完一本书,内心的成就感也是需要找个地方展示的。因此,我们需要找一些平台让学生来展示。 1.开展读书交流会 一般对于名著,我们需要开展三次读书交流会。第一次是读前指导课,着重介绍作者和相关背景,还有对读书方法的指导、阅读过程的规划、小组阅读专题的布置等。比如阅读水浒,我们在读前专门开设一节课,聊水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聊略读、跳读、精读和速读的读书方法,布置6个小组分别重点阅读宋江、林冲、鲁智深、杨志、武松、李逵等人。 第二次是读中交流课,着重激趣和释疑。在课上,我们重点品读了"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景阳冈武松打虎"两个片段。我们还讨论了为什么扈三娘会嫁给武功低劣且贪淫好色又是手下败将的王矮虎。笔者还带学生讨论了书中的女性角色与《红楼梦》中女性角色的不同。 第三次是读后汇报课。因为已经读完了整本书,同学们对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较完整的概念,在阅读中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在这节课上,笔者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水浒》众英雄各有各的技能,如果让你掌握其中一项技能,你会选哪个呢?"然后,我们梳理了《水浒传》中"忠"和"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并写一幅对联送给心目中的英雄。接着,笔者要求学生理性看待书中的忠义精神。"宋江该不该接受招安?""李逵是不是真英雄?"这两个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讨论兴趣。 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方式,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读后汇报。比如,给水浒中的英雄开通朋友圈。让小组(5~6人)先选择一个英雄,讨论起什么昵称,有什么个性签名,发一条什么样的朋友圈,有什么人点赞或评论,评论什么……小组为了完成好这个任务,必然要再次细读小说,还要在一起交流讨论,這无疑是对学生语文能力极好的培养。 也可以编写一次课本剧剧本(有条件的还可以表演),选择一个英雄,编一个与之有关的课本剧,定剧目名字、定出场人物、设计场景、设计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等。只有深读、细读小说,才能把课本剧编好。 当然还有其它汇报方式,比如手抄报、思维导图、读书卡片等等,只要教师有心,总会找到有趣的、有效的交流方式。 2.开通微信推送 应该说,我们可能是组织了一些阅读交流课,可展示地并不够。展示,并不一定局限于组内、班内,可不可以拓展到学校内、社会中?现代社会信息如此方便快捷,教者在组织活动时,有没有考虑到把活动组织的过程和结果,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通过班级微信群、学校公众号予以推送?相信家长们和亲友们看到时,不会不产生某些积极的影响吧? 笔者常常把阅读活动中的照片和视频放到班级微信群里,而且一定会把所有的学生兼顾到,因为家长看照片第一要看的,必然是自家的小孩。 3.向校报、班报推荐 读后感是常见的一种读书汇报形式。有些学生也许拙于把阅读中的体验和思考用口头形式表达出来,但是,他们常常喜欢诉诸笔端,用读后感的形式体现出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给他们创造一个展示平台,就是把优秀的作品向我校的《竹韵》校报推荐。校报不仅印刷精美,而且适合保存。当学生看见自己的作品在校报上登出来后,一定乐不可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