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数 1928 阅读时长 5分钟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论有没有买过保险,朋友圈里是不是都能快速翻出几个保险代理人朋友? 那么下面这些话,你可能或多或少都会觉得熟悉: 1.人一生罹患重大疾病的概率高达72.13%,超过1/3的人会得癌症、10个健康男性中3个会在65岁前得重疾、10个健康女性中2个会在65岁前得重疾。 而且,重疾的平均治疗花费少则十几万多则大几十万。为了防止自己和家人被突出其来的风险击垮,保险还是尽早买! 2.我有保险你没有,好巧不巧都生病住院,我的钱还是我的钱,你的钱已经是医院的钱了!要知道,如果没保险,你在银行的钱,很可能是替医院暂存的,一旦住进去,半辈子的积蓄,不几天就能给掏干! 3.心疼十来块钱的停车费,偷鸡停路边,当看到一张500元罚单贴在玻璃上的时候,肠子都要悔青了,早知道就交停车费了!保险也一样,没事的时候交几百几千的保费觉得贵,出了事要花几十万的时候,才后悔没有早点给自己和家人买份保险。 4.一个人买保险,至少说明三种情况:一、具有责任感(能为自己和家人的将来考虑);二、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交得起保费);三、身体足够健康(保险公司核保很严格)! 说得都挺有道理! 保险到底要不要买? 面对被谈论的越来越多的保险,到底应不应该买?相信许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但如果下面几个坑你觉得自己也很容易掉进去,我劝你先别买。 1.一份保险放在你面前,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保本、有没有返还、收益高不高,其次才去关注它的保障作用。 2.父爱母爱泛滥,生怕被说不爱孩子,自己还在"裸奔"就优先给孩子买了一堆,或者在大人和孩子的保额分配上严重失衡。 3.想用一张保单搞定所有问题,身故、重疾、意外、财产一个不少的才是好保单,保费最好还能返还,收益率最好还跟银行理财差不多。 4.喜欢跟风"好"产品,专家推荐什么我就买什么,隔壁同事买了什么我就买什么,保额也要买一样,选择过程不结合自身家庭实际情况。 5.方案研究得挺透,却不重视健康告知,生怕被拒保买不了,想也不想统统选"是"。 买保险想清楚这6点,再做决定 无论什么原因让你开始琢磨保险这件事情,在做决策之前,首先需要想清楚这6个问题: 1.为什么买? 对于普通人来说,需要认清,保险属于防御性资产配置,用少量的费用来规避有可能发生的难以承受的经济损失。买保险就是买保障,必须在有足够保障的前提下,再考虑回报。 2.给谁买? 人人都需要保障,不过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预算分配需要有一个轻重缓急,家庭经济支柱的配置优先级应该更高,大人的安稳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先大人、后小孩"是一个基本的配置逻辑。 3.多少预算才合理? 一个适用于普罗大众的双十原则:投入年收入10%左右的保费,获得保额为年收入10倍左右的风险保障。 所谓普罗大众,需要剔除贫富两个极端,穷人需要优先解决温饱,对富人来说保险的功能会有结构性变化。另外,理财型保险的预算不应计算在此原则之内。 但原则只是原则,毕竟除了收入之外,每个家庭的消费习惯和债务情况不同,不能一味套公式,一切以不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为前提。 4.不同种类的保险如何配置保额? 买保险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保障,不是大家都买我也得有的心理安慰。对于不同功能的保险,保额至少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参考如下: 1)重疾险:保额=治疗费+住院费+3-5年的收入损失,一般30-50万。 2)寿险:家庭经济支柱尤其需要保障,覆盖家庭债务(车房贷)、抚育子女、赡养父母等费用,50-300万。 3)意外险:高杠杆,是对寿险的补充,根据个人的工作生活状态配置,30-100万。 4)医疗险:有社保,就具备基本的医疗保障,报销型的医疗保险可以作为适度补充,普通住院医疗花费也不会太高,建议选择保证5-10 年续保的百万医疗。 同样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保额只是非常重要的决策因素,不是唯一决策标准。 5.要在哪里买? 保险公司、经纪公司、代理人、还是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在哪里买不重要,找到合适自己的产品和专业用心的服务才重要。 6.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好? 有人觉得大公司品牌赢,理赔快,服务有保证,有人认为小公司产品性价比高,能少花冤枉钱。果仁叔只想说,在中国保险公司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设立的,自己喜欢就好,没什么特别的建议,参照第5点。 买保险还真是个技术活儿,国内近200家保险公司,上万款产品,需要综合考虑产品方案、公司品牌、家庭收支、投保预算、年龄和健康状况、购买渠道、未来生活规划,甚至还要懂相关的数学、财务、医学和法律知识。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句歌词:保险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一不小心买错则进退两难。